|
5#
楼主 |
发表于 2014-2-6 19:29:3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每一次战争,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是阳刚之气的恶性发展。帝王建功立业的思想极度膨胀的时候,毁灭之神就站在门口,他们摧毁了国家的同时也摧毁了自己。就像第一主题在经过几次发展,变成了刺耳的尖啸和山崩海啸般咆哮一样,阳刚之气的过度发展和变异,是人类发展的噩梦,是健康机体中的毒瘤。
作为抑制力量的第二主题,她是阴柔之气,安详而宁静。在这一乐章中,第二主题是和平的力量、平民的力量和善良的力量。
在乐曲中,她作为柔和缓慢的力量和雄健、坚定的力量对应着。这两个主题和谐的时候,乐曲悦耳动听,呈祥和之美。它们失去平衡的时候,音乐便出现乖张。
乖张产生暴戾,暴戾导致毁灭。毁灭之后,阴柔便成为主旋律。这相当于人类社会,决定历史瞬间冲动而导致翻天覆地的是变异的阳刚力量,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它,就像那段音响高潮一样势不可挡。可是当社会被这个邪恶势力摧毁后,承担反省、鼓励、修复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和平力量的身上。
听了乐章中那段木管的伤情独白,谁都能从中获得抚慰、滋润和鼓舞,毕竟,自由生活是如此令人向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一边抚摸伤痕一边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家园。
建立新家园——和谐一段时间——阳刚力量逐渐变异成暴戾——暴戾摧毁一切——人类痛定思痛,反思、抚慰、鼓舞、重建。如此循环不已,这就是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要告诉我们的哲理。
第二乐章是全曲的关键所在。多数人对此乐章的看法相同,认为此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是揭示敌人的丑恶形象。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应当用哲理眼光欣赏、阅读这个乐章。试想,一个音乐家怎可能用二个乐章的篇幅来描写敌人的凶残,有这种必要么?
实际上,第二乐章是描写阳刚之气的变异,同时也描写了阴柔之气被阳刚之气绑架、胁迫和腐蚀的过程。
这乐章的第一主题的凶残形象不用赘述,关键是在第二主题出现前第一主题发生了变化。它为第二主题变异做了铺垫,它不再那么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而是变得柔和。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主题出现了。
第一主题前面的凶恶表示它在胁迫绑架第二主题,而它后面的柔和却是腐蚀。被腐蚀后的第二主题变得怪诞,旋律不再祥和。先是节奏上的随意起伏和抽搐,继而是类似于妖魔的舞蹈,这舞蹈最终达到邪恶的高潮。
这一段音乐的描述和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的魔鬼舞宴是何等地相似。当邪恶达到高潮之后,毁灭结局的出现势在必然。无怪乎乐章结束时出现一段田园风味的独奏以及和弦,那是历史的老人在哀叹,感慨于这些不肖子孙。
听这段音乐,自然而然地令人回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中叙事人的情调。它是真切的,感人的,也是伤心地。
《第八交响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完全能证实我这一分析。纳粹集团的崛起就是这样,它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露出凶恶的本质,而是巧妙地掩饰了这一本质。或者说它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异了:进取变成了扩张,功业变成了讨伐。它用胁迫和腐蚀的两手绑架了德意志人民,使整个民族陷入狂热之中(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不就是这样写的吗),继而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深重的苦难,同时也摧残了德意志民族本身。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4-2-8 06:50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