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2229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参考资料)-Hi-Fi简介、音响二十要、重新了解声音、辨别声音的好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1 09:1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Hi-Fi简介

音响系统有那些主要技术指标?

  音响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有:频率特性、信噪比、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
  频率特性:音响设备重放时的频率范围(频率响应)以及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幅频特性)。幅度的单位是dB,频率的单位是Hz。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至少达到32-18000Hz,在此频率范围内信号幅度变化应小于2dB。
  信噪比:在同一参考点有用信号、与噪音的比值的对数。在音箱输入点信噪比70dB,人耳距音箱一米噪音几乎不可闻,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动态范围:音响设备重放时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静态时系统噪音输出功率之比的对数。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失真度:音响设备重放时,音源信号的失真程度。有谐波失真、交调失真、瞬态失真。Hi-Fi系统谐波失真一般小于1%。
  立体声分离度:左右两声道的分离度。反映左右两声道的串扰程度。
  立体声平衡度:左右两声道的信号增益之差。
  购机时,信噪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是人耳可以判别的,其他指标通过多系统比较作出对比,专家的指导很重要。


Hi-Fi 和Hi-End的区别有哪些?

  一般说来,Hi-Fi 与Hi-end在常规的客观技术参数上,都有着优秀的指标。但如果以这些常规的技术参数高低来区分Hi-Fi 与Hi-end,就难免失之偏谬。常规的技术参数是衡量音响器材优劣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一个优秀的技术参数不管是对Hi-Fi 还是对Hi-end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们的听觉对技术参数的敏感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千分之几的失真度差异或是零点几个分贝的不平衡度差异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于察觉的。
  但是不管是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者还是焊机派的发烧友,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常规技术参数之外的一些技术参数或是技术特性对器材的音色、音质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负反馈的引入方式,负反馈深度的选择,就会对音色、音质有较大的影响,但却又和常规的技术参数关系不很大。说来也是,音响器材处理的是一个较宽频带内多频率成分及信号幅度变化很大的信号,这一信号在通过非线性系统时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模式来表达。
  就音响器材的技术参数而言,通常的Hi-Fi 器材,所追求和保证的基本上是常规的技术参数,而且往往去努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指标。而Hi-end器材除了常规的技术参数之外,往往要注重更深层的技术参数和技术特性。所以Hi-end器材在常规的技术参数上很可能未见其有何明显的优势,但其主观听感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影响器材素质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电路设计完善外,制造工艺和材料的选取也很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Hi-Fi 与Hi-end的差别之一。一般说来,Hi-Fi 器材需求量较大,生产过程中制造工艺的设计往往尽可能简单以降低成本。元器件的选取也尽可能选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品种。而Hi-end的器材就不同了,因为Hi-end的市场远比Hi-Fi 小,而且如果器材的素质不够,使用者也不会认为它是Hi-end级的器材。所以Hi-end级器材对制造工艺极为重视,往往对一根导线,一个焊点的位置都极为注重。所用的原件则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名牌的优质品。对于器材的外观,那更是不在话下,往往力求外观的协调、精湛,以至器材的机械重心位置、机械振动特性都不忽视。在一些音响刊物上,往往会看到形容Hi-end器材的词语,如论及元器件时用“猛料用尽”,说起外观时用“形象威猛”,谈及工艺时用“精美绝伦”。这些词语确是当前一些Hi-end器材的客观特点,不过对于使用者来说,他的追求往往更注重Hi-end器材的音乐表现力,也就是说在追逐Hi-end 器材时更注重的是其音“质”。
  那些“形象威猛”、“精美绝伦”、“猛料用尽”的Hi-end器材,个个身价不菲,和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距离遥远。但产品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音响器材中,也有一类器材,这些器材没有去追求“威猛”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艺,把有限的成本预算用在提高声音的“质”上。从而使其有Hi-end器材素质的器材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靠近了。对这类具有高素质的器材,我们不妨称之为“准”Hi-end器材。
  Hi-Fi 器材与Hi-end器材之间很难说有一个明显的技术参数界限,也不能简单地以外观和市场价位来区分Hi-Fi 与Hi-end,一种器材是否可以称之为Hi-end,往往需要以其主观听音感受,其本身技术参数,制造工艺及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评价。


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

  如果你光临过一些音像店的陈列室,或者去参加过一些音响展示会,您会发现,那些用来演示的高级音响器材真是另人心旷神怡,它们外观夺目、精美绝伦的工艺更是让人目瞪口呆,但是一问价钱,不少人都会让张开的嘴巴合不上去。为什么一对喇叭,一部功放或者一架唱机都要卖到几十万元呢?它们真的有这个价值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桑塔娜汽车一样会跑,为什么还要造保时捷或法拉利呢?”或者“普通的小提琴几千甚至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为什么帕尔曼等大师都要用数百万一把的呢?不用这么贵的琴他们就不会演奏了吗?”不错,高级跑车也一样是4个轮子,名贵的小提琴在外型结构上与便宜的也没有差别,基本功能上两者毫无差异,但是高价者所追求的,就是及至的表现。便宜的音响一样可以重播音乐,但是要讲究到完美的重播不使用比较高级的音响器材就无法克尽全攻了。所以总结成一句话,高级音响和一般音响的差别,并不在于功能上的差别,重要的在于重播音乐的品质!也就是说,音响器材的目的,是以重现录音现场为最高目标,希望能模拟出一个如幻似真的空间,在这里,演奏者及演唱者的表情、各种乐器的形状位置都能清晰分辨,使您面对音响,就像面对音乐家一样,作心灵的交流,另你感动不已。
  那么,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才能符合这么苛刻的要求呢?请密切关注以下这些要项:
  1 音质与音色
  就算是同样类型的乐器,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音质的不同。音响器材的音质也会因为内部用料和设计师调音口味的不同,而有差异。当然高贵的音质和音色在一般乐器上是很难出现的,同样也很难出现在低价的音响系统上。廉价的音响要注意的是能否正确的表达出录音软件中不同乐器的差别,倘若播放史坦威钢琴的录音听起来和廉价钢琴没有任何区别,那就没有办法细细体会优异录音的妙处了。
  2 高、中、低歌频段量感的分布和控制力
  一般人耳朵能听到的频率大约从20Hz-20KHz,这是相当宽阔的一个范围,音响器材要尽量能发出这段完整的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表现的效果才会更好。通常较难表现的是高低两端的部分,尤其是在较低的低频部分,由于人耳对这些频率部分相对的不敏感,它们需要有较强的能量,而较强的能量需要的功率也很大,不是极高等级的器材很难真正完美地将它们再现出来。
  所谓高、中、低频段的能力分布,就是指在器材所能发出的频率范围内,各频段量的多与少。有些器材高频段较多,有些低频感强一些,也有些中频段的人声特别饱满,但高低两段的量就不是那么多了。总之不一为足,这就形成了各类音响在底气上的特色。
  要注意的是,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整体搭配之后要取得平衡,不要有哪一个频段特别突出,这样就不耐听了。至于各频段的控制力,则表示“质”的好坏,同样的,完美的低频控制力相对比较难得到,许多器材的低频量感或许很多,但控制力不佳,这种低频乍一听起来很“软”,但由于缺乏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会显得不结实,不饱满 ,没有十足的弹性,溢的满空间都是,听的时间一长就会反胃了,当然越好的音响,在各频段的控制力都会越好,往往有不过不失的表现。
  3 音场表现
  音场的表现很重要,可以说是现场再现的首要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音场呢?所谓音场,就是两只喇叭所发出的声音能够凝集成形的范围,通常如果两只喇叭的摆位恰当(包括与后墙及侧墙的距离,喇叭的高度及向内倾侧的角度等)一个具体成型的音场就会浮现出来。你甚至可以“看到”,在喇叭的后方各个发声乐器及人声的大小,位置及形状,这就是音场!
  如果喇叭没有调整到聆听空间中的最佳位置,那么您只能听到声音而已,不能够有“透视”立体音场的乐趣,自然更别提“现场重现”的境界了。
  音场的表现不但包括了高度、深度与宽度,还包含了音场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远近、深浅、前后、高低等明确关系。以合唱团的演唱为例,不能仅听到是一片人声,还要能分出前后排演员彼此之间的高低与远近,也就是通常讲的“层次”。有“高段位”的发烧友将超级音响极品精心调整摆位后,竟能“数出”优质合唱录音中的“人头”多少,这并非无稽之谈。通常音场的大小形状会因为不同的录音而有差异,在播放某些特别以音场深阔惊人的软件时,也会有音场比实际空间还要再大一些的感觉。
  另外,要注意的是,完整的音场并不只是能见到各个发声而已,还有这些发声体所存在的空间大小,及形状也要表现出来才行。例如在教堂中的录音就会有厅堂较高、声音的残响回声较长等感觉,而在爵士俱乐部、体育场等的现场录音,也应给予听者不同的空间感受。
  总之,音场表现的概念,几乎包含了发烧友常挂在口的“定位”“层次”“深度和宽度”“空间感”“残响”等词汇的全部意义。
  4 透明度与分析力
  当您的音响系统已经可以有一个音场具体成型的时候,首先恭喜您已经跨出了接近关于 Hi-Fi 的一大步,接下来必须努力的就是提高场内的透明度与分析力。什么是透明度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问题,就像隔着玻璃看窗外的景物,如果玻璃很脏就会降低我们的视觉效果,我们期待的是当然玻璃越干净越好,甚至最好没有玻璃,这样我们才能一览无遗,同样的音响系统的透明度越好,听者也就越容易投入到音乐之中,不会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当然,如果音乐要营造这样的效果,是录音师的事)。至于分析力呢?就视觉而言,就像一个解析力强大的镜头,可以拍摄出比人眼所见到的还要清晰的照片,甚至可以再现皮肤的色素沉淀和毛孔的大小,对于音响器材来讲,同样如此,好的分析力能将乐曲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细节描绘的很真切,巨细无遗。即使一大片弦乐齐奏时有一张乐谱轻轻落地,你也能听见!
  5 结像力与形体感
  光是能“看到”音场内各发声乐器的大小、位置及形状仍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要求发声体的形体要凝聚,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同时,发声体也不应该有单薄的感觉,而 应该是有相应的厚度的,就像一个女高音站在你面前,或是一把高大直立的大提琴,他们在音场中的重现如果只是扁扁的一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6 乐器和人声的大小比率
  各个发声乐器和人声彼此之间应该有适当准确的大小比例,不能有打鼓一敲就占满整个音场的情形,也不能发生小提琴比钢琴还大的情况发生;有的音响器材播人声天碟时独唱者的口型比例失调,嘴巴大的听起来可以把整个乐队吞下去,这样的音响,即使其余方面表现再好,也没有可能让听者产生如临现场的感觉。当然,要作到这点很难的,这是极其卓越的Hi-End音响加上一流的调教功夫才能抵达的境界。
  7 活生感
  活生感?活生感就是毫不死板,像活的一样的生动感觉。音乐在音响器材中有着无比的活力,艺术家的演出生机勃勃,该快的时候不会提不起劲,该慢的时候又不会煞不住车。我们常说“动态”、“瞬态”的表现如何,归根到底,这些专业技术语所指的,就是音响活生感的综合体现。试想:如果一件音响器材,一张唱片录音不能让你很容易的感受节奏的张驰律动、旋律的快慢起伏、音符的跳跃飞舞,自然也不能明确表现室内乐的静缢和谐、交响乐的庞大壮丽,爵士乐的热情洋溢,那么,又如何能够让你体会音乐家们的心灵,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呢?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28 01:28 PM 编辑 ]
31#
发表于 2013-2-12 20:23:5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的好帖!
30#
发表于 2013-2-7 20:37:10 | 只看该作者
有收获,好帖。
29#
发表于 2013-1-25 20:41:47 | 只看该作者
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值得重点学习。。。。我也学到了一些皮毛,受益匪浅!
28#
发表于 2013-1-25 18:59:5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看后受益良多!!
27#
发表于 2011-5-25 16:31:1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我学!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3:27:49 | 只看该作者
3

耳朵说话3.jpg (304.39 KB, 下载次数: 426)

耳朵说话3.jpg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3:27:13 | 只看该作者
2

耳朵说话2.jpg (314.21 KB, 下载次数: 423)

耳朵说话2.jpg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3:26:44 | 只看该作者
圣桑声学关于如何聆听的资料,其中,对于聆听的十个层次“金字塔”结构,很有参考意义,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些辨别声音的标准。一起转来,学习。

耳朵说话1.jpg (245.86 KB, 下载次数: 435)

耳朵说话1.jpg
23#
发表于 2011-4-28 07:06: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11 05:20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