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6229|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札记-趴在树顶看音乐(10.20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7 0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肖邦
                                                                                                        -----听《肖邦夜曲》有感

                                                                                    是什么轻轻划过
                                                                 指尖 流淌的夜色
                                                                 从半掩的窗框
                                                                     悄悄走近
                                                                         又偷偷隐藏


                                                                是什么轻轻划过
                                                                双唇 齿间的清香
                                                                拌着月色   亲吻
                                                                藏在心里的
                                                                        那位姑娘



                                                                是什么轻轻划过
                                                                黄昏 雨后的小径
                                                                在尽头  纤尘不染的夕阳
                                                                就要在灿烂中死去


                                                               是什么轻轻划过
                                                               心湖  投下一颗石子
                                                               沉下一个永恒的墓碑
                                                               湖底不会再有思恋的痛和窒息


                                                              朋友 感谢你来看我
                                                              你轻轻的来 悄悄的去
                                                              我还要 继续...........



     后记:数日来,沉迷在肖邦的音乐之中。依然徘徊在古典音乐殿堂之外,每日爬上殿堂外的树顶,透过重重迷雾向内张望。肖邦仿佛夜空中的星星,给我指引方向;又如台前的烛台,帮我照亮眼前的迷雾。数日来,翻阅10余本资料书籍,企图去认识肖邦,这个迷一样的“钢琴诗人”。一杯土,一首曲,一个朋友,一个情人,一张琴,一场病,如蒙太奇的电影画面,肖邦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化作黄昏里的最后一缕斜阳,在灿烂后最终死去。数日来,每夜聆听,企图去捕捉肖邦字里行间的情绪,鲁宾斯坦的黄昏和烛光,皮尔斯的酒馆,丹尼尔的湖面,傅聪的诗词心境,大师们指尖的肖邦,逐渐化作一点烛光,燃尽生命,也要发出上帝一样的声音:我说,要有光。这就是肖邦,这就是肖邦的音乐。我要感谢肖邦,今夜我站在了树顶,趴在树顶遥望音乐的殿堂,我,不再迷茫。8更新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0 02:53 PM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1: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庆就要过去,庆幸没去巴马,在家里度过了美妙的这数天。音乐,第一次走的这么近,希望这种美妙的感觉,不会是短暂的激情,一时的兴奋。过2天,会总结下最近学习古典音乐的点点滴滴,希望与各位坛友分享。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23: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0-10-7 12:24 PM 发表
精彩的感想,楼主是听肖邦的“夜曲”有感吗?


还是药版厉害,一语中的,我把副标题改下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2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扎记》开篇-代序
                    
                                                                                                趴在树顶看音乐

       今天值班,诺大的办公楼里,就我一个人。用廉价的飘逸杯,储满足足三泡的普洱茶水,端起茶杯,带起耳机,咂摸着苦尽甘来唇齿留香的感觉和味道,听着埃里克·弗雷德曼演绎的小提琴,乐曲凄迷中带着激昂,技巧娴熟中带着炫耀。我翻开刚刚下载的几本讲述西方音乐史的电子书,慢慢尝试着去理清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脉络,我不幻想由此能叩开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门,我只想努力爬上殿堂外那颗不知道有多高的大树,透过重重迷雾,远远观望大门里的未知世界。

         西方古典音乐始于宗教,从格里高利的圣咏开始,音乐始终为宗教服务,音乐体现的是神圣,庄严,肃穆,平衡等特征。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从宗教压制下解脱出来的艺术,开始呼唤自己的思想,追求自己发展的道路。巴洛克是一种妥协,宗教主题还无法彻底摆脱,就在形式和结构上突破,精致的线条,复杂的花纹,华丽的色彩,精美的装饰就是巴洛克的风格,由此产生了复调、曲式等基础结构,整体是繁杂的,规律性的,是建构音乐架构的过程,这也是巴赫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当厌烦了古板的格式,厌烦了繁杂的形式,音乐从巴洛克风格返璞归真到以简单为美的古典主义。作为突破宗教桎梏,从精神信仰回复古希腊的感官体验的文艺复兴变革的延续,古典主义先从形式上简化,保持了对称、平衡的巴洛克风格,同时加入了感官和情绪化的内容,让音乐更加鲜活,更加贴近了世俗,并且催生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等民间的声音,音乐世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当西方世界开始滋生并日渐强化民主、个体意识等思潮,古典主义的平衡给打破了,充斥个人感情色彩,表达心理细微变化,突出个体个性的浪漫主义的声音,一波接一波接踵而来,音乐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标题音乐的逐渐进入主流,让音乐开始偏离纯音乐的轨迹。当浪漫主义变的日渐矫情和泛滥,残酷的战争摧毁了沙龙主义的乐观,艺术殿堂的支柱轰然倒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人类的艺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不仅仅是音乐),单纯的艺术包括音乐,不复存在,音乐、文学、绘画等等,通通给丢进一个个大染缸,彼此传染和感染,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昙花一现,以革命为己任的斗士们,让音乐或者艺术苟延残喘的同时,也宣判了艺术死刑的缓期执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命题,让人振奋,同样也让人悲哀,艺术迷失了方向。这个时代没有永恒,没有经典,没有传世之作,没有大师,没有全人类公认的艺术典范,只有个性化的不断延伸和膨胀。我们越来越迷茫,美和丑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艺术我们越来越看不懂。在这个时代里,音乐离我们很近,却又遥不可及。就像此刻,即使我爬到了音乐殿堂门外这棵树的顶端,却依然看不清门里的世界。

       音乐已死?在这个连如厕都要带着耳机的时代,这个命题有点匪夷所思。就像20世纪末至今,各种末世论思潮此起彼伏,但估计不会有多少人把《2012》的电影特技想象成明年的某个月全球各大新闻社争相报道的头版头条。让我们回到音乐,看看一些有趣的事情:德彪西,公认的印象派大师,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有光还有色,在音色上的确没有任何一个钢琴家达到他的水平,但自己从来不承认他的音乐属于印象主义,更不愿意成为印象主义的代名词。丰子恺先生认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就是让抽象的音乐通过标题这个注解,具有让人可以解读的内容,即音乐的可阅读性。而将浪漫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两位音乐家肖邦和门德尔松,却对标题音乐这个说法充满质疑。肖邦直接用行动来反驳,他对标题音乐深恶痛绝。他的手稿里永远里不会有标题注解(后世流传的乐谱也多是肖邦书信中的骗子加蠢才-出版商或者好心的普乐推手们的杰作)。肖邦夜曲中的OP. 15第3号作品,是肖邦对莎翁《哈姆雷特》的观后感,原打算的注解最终给他划掉了,他说:“让他们去猜吧。” 。门德尔松则对音乐是否需要文字的解读有明确的定论“在我看来,语言文字代替不了音乐,也说明不了音乐。如果可能,我们就不需要音乐了。人们常常抱怨说,音乐太含混模糊,耳边听着音乐脑子却不清楚该想些什么;反之,语言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但语言,在我看来,是含混的,模糊的,容易误解的;而真正的音乐却能将千百种美好的事物灌注心田,胜过语言。那些我所喜爱的音乐向我表述的思想,不是因为太含糊而不能诉诸语言,相反,是因为太明确而不能化为语言。”,他的原话用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语言在纯净的以及表达明确的音乐面前都是苍白的,任何试图用文字去解读音乐的行为都是可笑而幼稚的。由此,我们对从独立性走向妥协和融合的音乐的未来之路,是否还能抱有足够的信心?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从这个脉络里,我看到音乐作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工具,跟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按照从简到繁,由繁到简的变化规律,螺旋式的成长和发展。纵观音乐300年(我同意丰子恺先生的观点,西方古典音乐在艺术门类是个另类,受到宗教压制整整2000余年,真正发展的时期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300年走过了其他类艺术走了几千年的路),也看到音乐有一个从从属到独立再到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交汇,追求发展和极致的过程。我倒觉得,我们应该庆幸生于这个时代,在这棵盘根错节、脉络纠缠的音乐之树上,沿着前人浇灌成长的旁枝叶脉,我们比前人能爬的更高,我们能最终站在最顶端,去俯视和审视这棵树的全貌。

        但别妄想在最顶端就能掌控一切,音乐之树的源泉在于根,力量在于枝干,而最顶端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部分,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或许,我们站在顶端,能看的更远,但高处不胜寒,我们会胆颤心惊,手脚发软。或许,沿着顶端往回攀爬,站在强有力的枝干上,我们才能寻找到一份安详,一份宁静,一份温暖,我们才能汲取到力量,重新积蓄足够多的勇气,向更高的地方瞻望。
       这些强有力的枝干,就是古典音乐代表的意义。古典,既是古代的,代表时间性,也同时是典范的,代表时代特征。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中,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成长为支撑这棵音乐之树的枝干,都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欣赏音乐,在喧闹纷杂的现代风格和流派中,在流行音乐的廉价眼泪和歇斯底里里,在充满个性又迷失自我的时代,我们目不暇接,总让我们难以维持长久的激情和共鸣。只有在古典音乐的余音中,我们才能把握一点点永恒。当古典音乐的大师们充满期待地向时间大河里投入一个个音符,我们努力去倾听这些美妙的声音,在无穷的回味和遐想之中,我们会看到这条大河在一个个溅起的浪花中凝成了无数个瞬间的永恒。
   或许这些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这些就是我们要欣赏古典音乐的心理需求。在音乐逾加难以理解的时代,或许古典音乐能提供给我们更加明晰的答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能找回以往或者发现现世的一丝希冀和安慰。

                                                                                                                                                                                                              清之 

                                                                                                                            2010年10月7日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8 12:01 AM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p 于 2010-10-8 11:18 AM 发表
心态对是否喜欢古典音乐有很大影响。现代人心态浮躁、忙于世俗的奔波,很难静下心来欣赏古典音乐,更多倾向于选择一些直接、浅显的“快餐音乐”。


同意,听音乐,有时候不同的心态就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首曲子)。音乐的选择因人而异,如果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亦无妨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4: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我的古典音乐入门

(下面不是一个入门者的叙述,只是一个门外徘徊者的心理历程,期待10年后回头还能遥望这段文字)

器材买回来之后,经过必然的器材兴奋期和新鲜体验之后,自然而然需要寻找一个延续这种美妙感觉的途径。或是继续在器材的调整中,发烧音效的体味中,延续音响器材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或是继续深入音乐的世界,去探索一番,寻找心灵上的感悟和共鸣。毫无疑问,我选择了后者,这本是我升级音响的初始目的。



一个多月来,每夜的聆听逐渐成为习惯,对器材诸般调试、对音乐进行甄选体验的同时,也在进行心理上的调试。没有去深究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知道,要延续这种过程,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放弃浅尝辄止,轻松享受的念头,去认认真正地去度过一段痛苦而快乐的磨合期。



(一)享受一种过程,音乐之初体验
跟大多数野心勃勃的初学者一样,在决定涉足古典音乐之前,我给自己制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并且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信心满满。我整理和准备了近7000多张CD内容的电子音乐文档,购买了2本入门书籍,然后下载了足足194本古典音乐相关内容的电子书籍,动用强大的搜索引擎,使出浑身解术,捕捉一切能让我走入捷径的蛛丝马迹。
从管弦乐入门,认识乐队的构成,熟悉各类器乐的音色,掌握音乐表现的音色、节奏、强弱、音程、调式等表现手法,从而深入到音乐的真正内涵,是辛丰年老先生也是大多数古典入门作者们的建议,至于从贝多芬、莫扎特开始?还是从柴可夫斯基开始?则各有说辞了。在听了数日之后,虽然云里雾里,但聆听的感觉真的很不错。我越来越庆幸,不用象菲尔.G.古尔丁那样花费数年的时间(入门必读书籍之一:《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作者)徜徉于唱片行中收集各类作家的录音带,也不用象辛丰年老先生为录制电台的古典曲目而煞费苦心。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验证书中提及的某位音乐家的曲目或者突然而来的灵感和领悟,马上就能轻易的在庞大的硬盘音乐库中搜索到需要的东西,并第一时间对曲目的描述或者作者的思路有了直观的感受,甚至有时候这种互动也成为了一种极大的乐趣,无疑也有益于迅速进入古典音乐的愉悦之中。就这样,在阅读与聆听的互动中,在无知和求知,迷茫和探索之中,聆听古典音乐逐渐成了每日令人期待的一个习惯。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某位先行者的那段话:当你终于能静下心来聆听音乐了,那么,你也终于有了听不懂的机会。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4: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彼得和狼》开始,和孩子一起学会倾听
  虽然,我聆听音乐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享受一种令人羡慕的投入和美感之中,但时不时又会心虚的问自己:你听懂了吗?真的听懂了吗?


从资深音乐发烧友或评论家那里,我发现,他们对那种将音乐曲目分解的很详细,并且添加注解之类的“古典音乐赏析”或者“古典音乐大全”之类的东西,从来都嗤之以鼻,认为是误人子弟,认为是对音乐表达的画蛇添足和亵渎。他们一再强调,音乐需要学会倾听,不要企图去表述他们,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度让我很迷茫。




为了学会倾听,从基础做起。专门找了柴可夫斯基的入门交响曲《1812》,但除了对这首曲子中的大炮和钟声印象深刻外,其他的根本没有感觉,甚至觉得这种嘈杂的东西怎么能感动人?我又找了刘汉盛音箱二十要对应的100首曲目,有选择的认真聆听,对音色、音质、音场、透明度等等音响要素,有了初步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毕竟不是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只是音乐载体的外在效果,这种音响器材或者录音效果的对比参照肯定不是我聆听的目的。


随着聆听时间的增多,为了协调女儿观看《巧虎》和我听音乐的冲突,我找了一首《彼德和狼》,诱惑可爱的女儿跟我一起听。和孩子一起聆听丁阿姨的儿童式的讲解,的确有点尴尬 ,而听了两遍之后,女儿就比我更快速说出:小鸟来了(长笛),这是爷爷(巴松管),这是鸭子(双簧管),这是大灰狼(圆号),这是彼得(弦乐组),在欣慰的同时,心底也黯然神伤,原来,我的乐感还不如4岁的小P孩子。虽然,女儿听的很开心,但实在无法忍受丁阿姨一惊一乍的声音。所以,我刻录了张DVD,让女儿陪她妈妈去听小鸟去了(她最喜欢听小鸟的声音)。而我则下载了一部《彼得和狼》的同名动画片。声画同步,能更直观的学习和了解新鲜事物。这是我学习3D制作或者视频编辑的一段经验。为了了解管弦乐队的布局和各个器乐组的定位,我也专门下载了好几期维也纳音乐会的录像,虽然对施特劳斯的音乐还只是一知半解,但通过这些录像,的确对管弦乐整体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尤其对指挥和乐团间的互动,乐队指挥作为一个乐团的灵魂在这些录像中有了更加直接的体现,我想,这也是有条件的烧友更喜欢去音乐厅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彼得和狼》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的同名动画片,颠覆了我对这首乐曲的初步看法,这是一段成人式的解读,与丁阿姨“童真”的解读相比,所有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彼得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开朗阳光的男孩,而是一个性格内向、眼神胆怯,而又向往自由和梦想的乡下孩子,爷爷不再是一个眯着眼睛、慈祥可亲的老家伙,而是一个严厉的和教条式的老爷子;猎人不再是拯救弱者的英雄,而是心怀不轨的小偷或刽子手;鸭子不再悠闲自在,而变成一个笨拙可笑的形象;而轻盈快乐的小鸟则变成了一个肮脏的需要气球才能飞翔的可怜又可笑的小东西;而另一个主角狼,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象征意义和揭示主题的符号。整部动画与整首曲子巧妙融合,在作者刻意营造的氛围里,充满了俄罗斯典型的寒冷、阴柔、灰暗的气氛,同时,对“自由”这个主题的表达,在各种铺垫中,逐渐展开,谜底在结尾才正式揭露,典型的戏剧化的处理方式,让这部《彼得和狼》动画片比简单的聆听原作更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解读是否曲解了原作的意图,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这样的解读,让观看者对同步的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解读,或者是聆听音乐必经的一个途径,即使无数资深发烧友或者作曲家,对这种文学式或剧情化的解读深恶痛绝,但对于入门者来说,这种解读更容易进入一种状态。让音乐从抽象走向实体,在想象中构筑“真实”的感受,更能让初学者印象深刻。女儿从《彼得和狼》感受到了一种简单的快乐,有了初步认知形象和声音效果相对比的感受,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段很开心的音乐,她很喜欢。我从《彼得和狼》体会到的则是一种沉重中的解脱,一种向往和抗争,一种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各种形象虽然不再单纯阳光但都更加鲜活而有血有肉,我同样也很满足。

解读,因为音乐通过规律性的节奏、和音、调式、强弱、长短等音乐要素表现诸如悲伤、愉快、安详、亢奋等情绪,有着共性的东西(例如哭和笑的声音效果永远不会是同样的音调,我们很容易区分),同时,由于个人经历、心境、对乐曲或者作曲者背景的了解程度等等因素,悲伤会是沉重的悲伤,淡淡的悲伤,夹杂在快乐之中的悲伤;愉快又可能是轻松简单的愉快,心灵感触的愉快,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因此,每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解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了。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贝多芬”,我们会有所感悟,同时,对一首喜欢的曲子,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不同氛围去聆听,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首曲子总能让我发现不同的东西,啊,原来这首曲子还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诸如此类的感受,也有了共鸣。


因此,可以说,如果一首曲子,你听到了悲伤、愉快、安详或者其他什么样的情绪,并且你因为聆听的深入,互动中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共鸣,而“看”到了更多想象中的画面,进而在心灵深处能描绘出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真实而又梦幻般的感受,那么,不管错或者对,你都算是听懂了。如果,你只是在评论家天花乱坠的描述中,亦步亦趋的去试图“解读”一段音乐,而始终无法肯定,无法确定,心底也没有深刻的共鸣和感动,那么,即使你对这首曲目每一个小节,都了如指掌,但你,还是没有听懂。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0 09:32 PM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4: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聆听从感动真正开始。


理解了聆听需要从感动开始,就不再每天在曲目库中,按照教材或者先行者拟定的曲目单去选择音乐,而专心于自己喜欢的音乐,心态一天天变得沉稳,没有初始的毛躁,聆听变的更加容易,更加容易投入。


我喜欢简单的音色,单一或者2个乐器合奏之类的小制作作品:例如帕克尼尼的《两个人的世界》,例如谢林演奏的克莱斯勒作品集,甚至一些电影音乐如《辛德勒名单》电影音乐改编的大提琴,又如《角斗士》中在男主角黑白画面的回忆中重复了很多遍的女高音咏叹调,这些柔和、轻盈、凄美、激动、温情,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音乐,更容易让我的心灵得到一种宽慰,心境获得一种安详,身心因完全的投入之后而得到一种愉悦和解脱,这或者就是感动,但这种感动更多的却不是音乐带来的,而是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在这种感动之后,亦然是“半掩琵琶半遮面”。


某一天夜晚,已经忘记了是哪一天,我首先听到了钢琴,然后听到了肖邦,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魔力,眼睛渐渐失去了焦点,只有耳边跳跃的一个又一个的音符,仿佛心脏都和他们一起跳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想抓住什么东西。我终于知道,来自音乐真正的感动就这么来临了。幸运的是,我听到的是鲁宾斯坦弹奏的《肖邦夜曲》,不是傅聪的,也不是皮尔斯,或者其他什么人的。连续一个礼拜,每天夜里反复聆听,不断搜索资料,阅读,聆听,再阅读,再聆听,沉迷其中,辗转反侧,夜不能眠,这种因为聆听之后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没有任何计划性或强迫性,即使其中几个夜晚几乎聆听或阅读到凌晨,这种深入其中,又跃出其外,既有主观感受,又有客观审视的过程,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持续性的亢奋。由此,我理解了辛丰年老先生为什么说:不要轻易放弃一首让你真正感动的音乐,或许,第二次你再也找不到任何感觉。也理解了,为什么是鲁宾斯坦,而不是傅聪让我感动。也最终理解了,为什么一个月前古典音乐总给我:咫尺或是天涯,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音乐,从聆听开始,聆听从感动才真正开始。每一个人的音乐之旅,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显示不同的轨迹,同样,音乐殿堂向每一个向往进入的人,敞开的都不会是同一扇一模一样的门。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从哪里进入,从哪里离开,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而我相信:经历一次真正的感动之后,会有人说:我认真听了。我感动了。然后,我真的喜欢上了音乐。
如果有人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吗?
我或许会说:我不知道,但音乐肯定知道,让它告诉你吧!

                                       清之
                             20101020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0-10-20 02:58 PM 发表
写得很深入,赞.


因为工作原因,最近很忙碌,断断续续想了好几天,今天中午一气搞定,期待能一直写下去,权当一个美好意愿。
向白石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p 于 2010-10-20 03:35 PM 发表
《彼得与狼》那一段写得很生动真实!


因此,音乐这东西,有了“实体”或者参照才能言之有物,但作曲者或音乐家不会赞同这种真实的。想起贝多芬一段趣事,贝多芬演奏完,下面的听众给音乐迷的云里雾里,有的甚至痛哭流涕,而我们的音乐家走下来,却大笑:看看这些人 ,看看这些人。然后,扬长而去。在贝多芬眼里,这些为音乐而“感动”的人,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

因此,最后一段的感动,我也无法用真实的语言去描述,只能是一种“玄妙”的感觉,而本来就是如此。我想,我在写下篇《聆听肖邦》的时候,估计一样的囧,但又不得不试图去写一些可以读懂的东西。

盗用一句:音乐本无物,何处惹尘埃?哈哈哈,大笑三声后,期待着下个贝多芬给这句佛教揭语一个注解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2 01:18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