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嘉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百听不厌的马勒《第五交响曲》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过奖了......只是有耐性地喜欢上一样东西而已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9: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都在广州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08: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也没来更新,今天继续。

美国指挥家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与旧金山交响乐团(San Francisco Symphony)
录音时间与地点:1996年3月6日到8日于旧金山戴维斯交响音乐厅,

这是MTT从1995年入主旧金山交响乐团的一张内部录音,对比后来的2005年较为内敛的演绎,我个人更加喜欢这张十年前的录音,尽管弦乐部稍微不够十年后调控得精准,但那份无畏无惧的气魄,充分展现出MTT对未来的野心。
IIIIIIIVV
12:5715:3119:0811:5814:26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0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指挥小林研一郎指挥捷克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与地点:1999年3月11-13日于捷克布拉格德沃夏克音乐厅

同样对比起1991年与日本爱乐的版本,最大改变的是第二乐章,所展现的面貌更为丰盈,不像1991年那般犹豫,而是坚定地前行。当然无论从细节和气势上面,捷克爱乐都会比日本爱乐更胜一筹。
IIIIIIIVV
11:5214:4719:2710:1414:56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08: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指挥井上喜惟指挥日本古斯塔夫马勒交响乐团(The Japan Gustav Mahler Orchestra)
录音时间:2004年7月24日
IIIIIIIVV
13:1915:3719:5212:3516:25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7: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6-7-23 02:06 PM 发表
又喜见嘉贤兄更新马勒交响曲。

迟些应该还有一张,可惜手机的镜头状态越来越差了看来还是要用相机会比较清晰点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6-8-3 12:03 PM 发表
嘉贤兄:请允许我晒我的两张马勒第五:分别是杜达梅尔和阿巴多指挥的。


欢迎之至,个人非常很佩服杜达梅尔,年纪轻轻就成为委内瑞拉的荣耀之光,不仅仅是自己名成利就,更是佩服他利用影响力通过乐团接纳很多当地的失足青年,从黑暗里把他们拉出来,自食其力,热爱音乐并用音乐谋生,彻底改变了命运,实在是了不起!
这张指挥亲兵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的演出,尽管个人认为末乐章稍微不够老辣,但乐团整体的表现都让人满意,小柔板亦颇为之清新。
假以时日我相信杜达梅尔也是可以走到阿巴多的高度。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音版:此为1953年7月谢尔欣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单声道版本,应该是他最早录制的马勒五,如果觉得是单声道录音,听感就会很差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可取,实际上西敏寺的出品也相当发烧,而个人认为成熟的单声道远比早期的立体声要好,线条感会清晰,声音会更加凝聚。
至于演绎方面,50年代的谢尔欣还是忠于原作,去到60年代的三次录音他都似乎不安分,更为独立特行,第一部分的两个乐章修改还不大,去到第二部分的第三乐章就直接‘浓缩’到5分多钟,而且将小柔板扩展到13分钟甚至是15多分钟(1964年与费城爱乐),第五乐章压缩到10分左右,这样颠覆原作至今我也实属不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佩服其勇气,时至今日相信没有当世的指挥家胆敢挑战作曲家。
因此这个版本是我收集他的4个版本里最喜欢的一个,无论从声音上还是演绎的。
(附带时间的比对)
RecordingLabelIIIIIIIVV
Jul1953(mono)Westminster11:1513:2818:009:1015:11
30-Oct-64Memories12:3013:445:3815:109分20
11/1965Hamonia Mundi10分5113:125:3513:0710分20
8-Apr-62LIVING STAGE11分2213:255:3013分209分22


[ 本帖最后由 嘉贤 于 2016-8-31 07:39 PM 编辑 ]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2: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大家相互学习交流而已,不用客气。个人觉得用时间来比对更容易有的放矢,想起前面60年代其中一场实况录音,隐约在乐曲结束的掌声里夹杂着嘘声,就是很好奇他后来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录音。我想这背后或许有我们暂时理解不到指挥家的构思吧!
其实谢尔欣并不是大规模删减乐曲的第一人,话说当年门德尔松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也做出比较大的删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门德尔松延续巴赫的音乐文化发展,相反作为传道者的他更是令世人津津乐道,铭记于心。
上两个世纪的事大家或许都会明了,然而未来十年后,二十年后的事情还是没人知道,或许郎朗的表情会被慢慢接受和认可,以为这是一名演奏家必不可少的才华呢?谁又会知道?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0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地利指挥曼弗雷德.霍内克(Manfred Honeck)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录音时间与地点:2011年5月20-22日于匹兹堡亨氏大厅(Heinz Hall)

IIIIIIIVV
13:1715:0918:4011:2415: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17 03:4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