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yw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一贴----<<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00:19: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特别追求那种余音袅袅,玩味不已的音乐效果,把它当作音乐最高的品位,最上乘的境界。《列子》记述过韩娥雍门鬻歌的故事,即是推崇余韵的一个典型例证。它说: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乐__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

    (全文完)

zf38.jpg (77.57 KB, 下载次数: 210)

zf38.jpg
22#
发表于 2009-8-9 12:14:22 | 只看该作者
西乐似乎讲究配合和谐,中乐则喜欢单打独斗。
23#
发表于 2009-8-9 14:08:22 | 只看该作者
杨先生说的有理,我感觉中国音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熟,后来的发展不够,也许保持着古代的质朴,才能带来那一份空灵,西方音乐亦然,在乐队编制还不完善时的巴洛克时代,音乐有时就显出一些空灵的味道来
24#
发表于 2009-8-10 13:0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cool 于 2009-8-9 02:08 PM 发表
杨先生说的有理,我感觉中国音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熟,后来的发展不够,也许保持着古代的质朴,才能带来那一份空灵,西方音乐亦然,在乐队编制还不完善时的巴洛克时代,音乐有时就显出一些空灵的味道来

即使如此,中国古乐和西方音乐的“空灵”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乐的空灵是因其本身就追求那样一种意境,西乐的空灵更多是音响效果上的。我们经常说一些乐曲(西乐,尤其是一些new age)有空灵感,其实如果拿它和中国古乐作直接比较,与其说是空灵,不如说是空旷。
小弟以为,中西音乐的差异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不是简单的编制完善与否的问题。现在很多说中国古乐单薄,其实这是以西乐的角度看的,有失偏颇;因为如果以中国古乐的角度看,其实可以反过来说西乐的意境不够深邃。然而,现在西方文化强势,于是都以西方的观点角度看问题。
杨先生说了很多,很具体,也没有过多的主观因素,这是值得我们(在对比评论不同作品时)学习的。
25#
发表于 2009-8-10 15:43:15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谈到的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空灵也罢空旷也罢,音乐实际是就是一种物理现象,某个音乐的某个音响片段或全曲激发起听者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种感受,我们才有如“空灵”等的独特感受,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或不喑世事的孩童是不太可能在中国音乐中听到中国的“空灵”的。所以,文化的差异、修养的不同影响着对音乐的评价。再则,中西音乐体系不同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不同也影响了我们的评判。巴洛克时甚至更前的音乐,因为音乐关系简单,采用四、五度纯音程居多,加上它是为为宗教服务,所以音乐也有“空灵”的感觉这是不奇怪的,中国的音乐发展基本是单旋律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简单的和声)所以更善于“单打独斗”,(中国的乐器是单独的、高音的多,不像西方乐器是按高中低音编制的)用旋律抒情达意,而不以“厚度”取胜。后来到了古典、浪漫特别是现代派,音与音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音响也变得光怪陆离,就一个“空旷”已经不足以说明感受了。中国音乐也在“借壳上市”借用西洋的体系、方法来表达国人的乐思。手法是丰富了,音响是厚重了,但“空灵”还在否?呵呵,不好说啊。

[ 本帖最后由 ZSXSZS 于 2009-8-10 06:04 PM 编辑 ]
26#
发表于 2009-8-10 19:14: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SXSZS 于 2009-8-10 03:43 PM 发表
这里谈到的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空灵也罢空旷也罢,音乐实际是就是一种物理现象,某个音乐的某个音响片段或全曲激发起听者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种感受,我们才有如“空灵”等的独特感受,不了解中国 ...

怎么感觉这段观点似乎和我有些类似??
不过,我在用词的时候很在意对其范围的限定(毕竟是理工科出身),例如:我在说中国音乐的空灵的时候一直用“中国古乐”这个词,实际上是在强调;我说西方音乐的“空旷感”,有一个“如果和‘中国古乐’直接对比”这个限制和“与其说……不如说……”这个句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西乐的“空灵”。所以,大家看我的帖子的时候可能比较麻烦,要咬文嚼字,对不起了
至于近现代国乐开始追求音响效果,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里面有一个对待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无所谓绝对的对错,所以我从来不对此做评价。不过还是好奇问问,大家对这种变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注意:不是“好不好”)?
27#
发表于 2009-8-10 23: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的帖子

英雄所见略同啊, 我是性情中人无意也无力匡正或辩证什么,看了大家的帖子有感而发。
“发展是硬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就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吧,失了灵魂,成了四不像就不会有生命力的。
28#
发表于 2009-8-10 23:27: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SXSZS 于 2009-8-10 11:07 PM 发表
英雄所见略同啊, 我是性情中人无意也无力匡正或辩证什么,看了大家的帖子有感而发。
“发展是硬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就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吧,失了灵魂,成了四不像就不会有生命力的。

哦?您是怎么看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9:21:0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几位兄弟的讨论我很喜次,有见地且不失客观和水准!
30#
发表于 2009-8-11 11:5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的帖子

认识还太肤浅,不敢多说。民族音乐的走向呈多极发展格局,交响化有之、通俗化有之、传统化有之,各种尝试都得了相当的受众欢迎。交响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弄一些音色、个性化的民族乐器按西洋管弦乐队配置,配器也借用西洋的写作手法,五十年代开始为没有低音乐器的中国乐器设计制作了革胡(低音二胡)等中低音乐器,结果音色太难听与乐队不相融,于是又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替代,不知大家的观感如何,反正我听到这类音乐是躲的,尤其听着演奏《拉德斯基》一类曲子时我定逃之夭夭,中国人听不惯、外国人听不懂,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广东音乐的发展又是另一回事,清末民初广东音乐并没有自身特色,与江南丝竹同根同脉。可一批留洋回来的音乐人把小提琴弦装在二胡上并改变演奏技法,在曲目的创作上又做了大量尝试,从此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广东音乐。高胡的出现不仅没有改变民族特色反而使其锦上添花,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这种民乐变革的走向我持积极态度。不知我的意思说清了没有?

[ 本帖最后由 ZSXSZS 于 2009-8-11 11:58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4 01:5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