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正如常说的“读书先把厚书读薄,然后再把薄书读厚”,帕尔曼的“忘记”和迷失,聆听过程中的“入境”和沉浸,都是在积累之后的厚积薄发。帕尔曼的民族特性、宗教情结以及艺术积累是这样,我们聆听者的阅历、情感以及对音乐、对重播器材、音乐场景的理解也是同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在各个阶段、各个片段中呈现的丰富而变化的“不同”,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可以说,在聆听过程中,听到的“不同”愈多,则对音乐本身理解的愈多,对器材重播的特征、特点体味的愈多,从而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辨识”和“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对音乐、对音响器材,保持持续的激情和热情,从而逐步明晰自己的兴趣所在,形成自己的听音标准。
通常,当我们拿到一件新的器材,往往最期待的就是听到以往的“不同”,然后对这些“不同”进行经验积累之后的“评判”,最终形成对这件新增加的器材或新玩具的看法。
这种看法更多需要建立在一些公认的评判标准,而非标新立异的个人感官上。
这段时间,本地的同好,听了鸡尾酒X35后,不断拿线材和软件来对比,每次对比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渐渐对于鸡尾酒X系列的“辨识率”有了直观的听感,对这台数字播放器的声音特征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每逢周末都是聚会的好日子,因此也耽搁了这个帖子的更新。
对比的线材:电源线-PAD 、NBS、敏力、大红(古河FI28头)、铜彩(瓦特头);喇叭线(跳线):银彩、卡达斯、ZU;信号线:AN、卡达斯、ZU
对比的软件:各版本CD、RIP、DSD、黑胶
参考系统:1.Audionet推PMC TB2i;2.麦景图前后级推ATC 40;3.ARC前级、精神后级推贵族落地。参考音源ATC CD机,黑胶转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