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冲破命运的枷锁
第五交响曲“命运”(作品号:67 )创作于1806-1808年,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交响曲“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前面谈及,《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1806年)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而后面三个乐章则在1807-1808年之间才完成。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就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于是,他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我要扼住命运喉咙” 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据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的时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也无不让人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
在结构上,《命运》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这个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此时的音乐虽然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却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战士在这里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松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全曲分4个乐章:
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乐曲结构主要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则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命运交响曲》不光要听气势、力度,更重要的是节奏的对比与变化。这首作品的名版很多,难于一一介绍,但其首选版本毫无疑问是克莱伯(C.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绎版本,该版(录于1974年)被认为是阐释此曲的权威,《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克莱伯对节奏与氛围的把握非常出色。DG公司后来把第五、第七做成一张,效果似不如这张正价片,但却列入了史上最出名的“三冠王”。(“三冠王”是指同时入选“《留声机》百大”、“日本名盘三百”和“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的唱片,史上一共只有十张(套)唱片入选)。这张唱片后来还再版过。另外,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和旺德(GunterWand)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这些版本的演绎也很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