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YS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我的推荐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0-5-18 13:57:4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07:55:16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歌唱英雄的庄严颂歌
       第三交响曲(作品:55) 创作于1803年。向往自由的贝多芬,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使得贝多芬一度曾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交响曲就是为拿破仑“度身定做”的;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但完成此交响曲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贝多芬更是冲动地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度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它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生活早期的登峰造极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典乐派风格的最高表现,它显示贝多芬已经完全征服以莫扎特和海顿为典范的古典乐派风格,走入了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从此,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三交响曲“英雄”包括四个乐章
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
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枢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表达着英雄的性质;
4.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

       这部交响曲我较喜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80金版。另外,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指挥洛杉矶爱乐管弦乐团版和切利比达奇(Celibidache)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版也很不错。。当然,作为《第三交响曲》最权威版本(也是我最喜爱的版本),声名显赫的《乌拉尼亚(URANIA)英雄》更是不可或缺的。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上演绎使富特文格勒在全球范围名声大振。有人评价:《乌拉尼亚“英雄”》是富特文格勒树起的又一座不可跨越的珠穆朗玛峰。实际上,《乌拉尼亚“英雄”》的全称应该是:1944年12月富特文格勒在维也纳爱乐大厅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3交响乐》,因URANIA公司未经授权出版发行这一“英雄”录音导致富特文格勒起诉URANIA公司并拒绝署名,这曾导致这张唱片一度成为“无主公墓”,惊世骇俗的杰作险些就被埋没在商业利益的旋涡中。而现在,“乌拉尼亚”复刻盘却如过江之鲫般来到我们大家面前。我手头上就有好几个《乌拉尼亚英雄》,都不知谁真谁假了,还是推荐日本Grand Slam公司出版的《“乌拉尼亚”决定盘》吧。以前。唱片公司(如EMI)为表示该唱片的演录权威而有决定盘的称谓。想不到同一录音因版本太多而有决定盘的出现,真不可思议,这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吧。


[ 本帖最后由 YSJ 于 2010-5-20 08:13 AM 编辑 ]

乌拉尼亚英雄决定盘.jpg (53.72 KB, 下载次数: 392)

乌拉尼亚英雄决定盘.jpg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之朱里尼.jpg (35.05 KB, 下载次数: 418)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之朱里尼.jpg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之切利比达奇.jpg (28.05 KB, 下载次数: 413)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之切利比达奇.jpg
113#
发表于 2010-5-20 17:12: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介绍得有深度,够系统,浅白易懂,我等好好学习就是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47:05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浪漫愉悦的青春赞歌
     第四交响曲(作品号:60) 创作于1806年。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就是——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其主题就是赞美生命和爱情。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是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也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第四交响曲》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在这时候写成的。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最为奇怪的是,贝多芬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是在酝酿《命运交响曲》的,并且第一乐章的撰写也非常顺利,或许是浪漫温馨的感情生活的缘故,贝多芬突然停止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转而去写全新的《第四交响曲》。所以,《命运交响曲》是先创作后完成。变成了第五号交响曲。上面谈过,贝多芬偶数的交响曲都是充满着情感的演绎。再看看本来已是第四交响乐的“命运”却突然变为第五,这是偶然呢还是必然?
   《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在《第四交响曲》中,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青春赞歌”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
    《第四交响曲》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很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演绎时就需要进行细腻且层次丰富的处理;而瓦尔特(Bruno.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绎的《第四交响曲》就注入了瓦尔特擅长的细腻及细节处理,从而使该曲的感情很通透,让《第四交响曲》带上了一份很独特的生命活力;该版本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由塞尔(George Szell)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与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指挥古乐学会乐团(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演绎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也是很不错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均被《企鹅》评为三星。


[ 本帖最后由 YSJ 于 2010-5-21 08:48 AM 编辑 ]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瓦尔特.jpg (30.55 KB, 下载次数: 420)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瓦尔特.jpg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塞尔.jpg (38.27 KB, 下载次数: 405)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塞尔.jpg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霍格伍德.jpg (30.71 KB, 下载次数: 415)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之霍格伍德.jpg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1:45:55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冲破命运的枷锁
    第五交响曲“命运”(作品号:67 )创作于1806-1808年,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交响曲“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前面谈及,《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1806年)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而后面三个乐章则在1807-1808年之间才完成。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就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于是,他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我要扼住命运喉咙” 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据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的时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也无不让人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
    在结构上,《命运》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这个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此时的音乐虽然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却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战士在这里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松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全曲分4个乐章:
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乐曲结构主要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静的温柔,第二主题则接近于英雄的进行曲与颂歌;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像微弱的呼吸;随着不安定气氛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末乐章;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中持续长达几十小节,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命运交响曲》不光要听气势、力度,更重要的是节奏的对比与变化。这首作品的名版很多,难于一一介绍,但其首选版本毫无疑问是克莱伯(C.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绎版本,该版(录于1974年)被认为是阐释此曲的权威,《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克莱伯对节奏与氛围的把握非常出色。DG公司后来把第五、第七做成一张,效果似不如这张正价片,但却列入了史上最出名的“三冠王”。(“三冠王”是指同时入选“《留声机》百大”、“日本名盘三百”和“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的唱片,史上一共只有十张(套)唱片入选)。这张唱片后来还再版过。另外,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和旺德(GunterWand)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这些版本的演绎也很不错。

贝交第五之小克莱伯.jpg (29.46 KB, 下载次数: 419)

贝交第五之小克莱伯.jpg

贝交第五、七之小克莱伯.jpg (24.73 KB, 下载次数: 408)

贝交第五、七之小克莱伯.jpg

贝交第五、七之小克莱伯(再版).jpg (23.93 KB, 下载次数: 434)

贝交第五、七之小克莱伯(再版).jpg

贝交第五、六之卡拉杨贝交全集(金版)CD3.jpg (34.98 KB, 下载次数: 422)

贝交第五、六之卡拉杨贝交全集(金版)CD3.jpg

贝交第五、四之旺德贝交全集CD4.jpg (36.91 KB, 下载次数: 459)

贝交第五、四之旺德贝交全集CD4.jpg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1:23:08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回到大自然
       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号:68) 创作于1808年,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第六交响曲》则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编号67)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而且,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这首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歌唱。”这部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首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作曲家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的热爱!虽然那时贝多芬依然在和耳聋疾病作着不断的斗争,但是当时安逸的生活、美妙的爱情依然围绕着他,出于一种对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乐圣创作了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当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就是一部反映乡村、田园生活风貌及其风情场景的作品。如果说《命运》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田园》则是通过描写景色反映出贝多芬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贝多芬首先打破了交响曲一贯以来“四大乐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园》具有了五个乐章,这五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标题为“溪畔小景”。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第三乐章的主题是“乡民欢乐的聚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兴奋的心情”。
     “田园”交响曲从第三乐章开始到第五乐章是连续不断演奏的,第三乐章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音乐进入第四乐章“暴风雨”。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音乐进入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作品不光要听对田园风光的细腻表达,而且还要注意乐曲主题节奏的丰富变化。其首选版本是: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CBS报纸版),这个版本因其细腻与丰富的变化,被誉为“真正的田园”,《企鹅》评为三星,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与瓦尔特的CBS报纸版齐名的版本是伯姆(Karl Bohm)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71年录音的《田园》;与瓦尔特一样,伯姆也是以细腻地诠释作品见长的大家,这张《田园》比起瓦尔特的那张,伯姆的录音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和与柔顺,别有一番风味。它细腻且朴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翅膀振动。该碟也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还被《留声机》杂志评为20世纪百大名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伯姆有后来的成就与瓦尔特的提携是分不开的;瓦尔特在上世纪20年代担任慕尼黑歌剧院常任指挥时,慧眼识才地发现了只有27、8岁的伯姆那与众不同的杰出才华,他邀请伯姆担任了慕尼黑歌剧院的第四任常任指挥,伯姆从1921年到1926年一直在慕尼黑歌剧院工作,在这期间,伯姆深得瓦尔特的关怀,指挥风格也受其影响。
       作为贝多芬、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大师的权威诠释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对《田园》的诠释也是不可忽视的。本碟是托翁1952年与NBC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的录音,音质很佳,显现了大师指挥棒下所应有的不可思议的明亮饱满,展示了托翁一向浩瀚、壮阔的感情与风格。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瓦尔特(CBS报纸版).jpg (48.27 KB, 下载次数: 412)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瓦尔特(CBS报纸版).jpg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伯姆.jpg (36.96 KB, 下载次数: 389)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伯姆.jpg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托斯卡尼尼(1952年录音).jpg (41.29 KB, 下载次数: 399)

第六交响曲“田园”之托斯卡尼尼(1952年录音).jpg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3:55:01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舞蹈的颂赞
       第七交响曲,A大调,OP.92,作于1811-1812年,完成于1812年6月。1813年12月8日,由贝多芬本人指挥,首演于维也纳大学大厅,这是为奥地利与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
       从1800年《第一交响曲》到1808年的《第六交响曲》这8年中,贝多芬完成了交响征程上的六个脚印。虽然与才思敏捷的天才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交响曲产量远远不及前者,但是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内涵和哲理,蕴藏了属于作曲家本人的个性与才华。其实从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历程而言,从1800开始直到1809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如此。从1810到1812年,由于爱情的失败、生活条件的艰苦、耳朵疾病的折磨、知心好友的离去(去世或往其他地方发展),让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闷。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他只写出了几部并不成功的作品,数量寥寥无几。
       不过,从1812年开始,这头“音乐雄狮”开始复苏了!复苏的标志正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我们知道:《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分别是——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但贝多芬是特立独行的,他不想让自己作品风格有所重复,于是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第七交响曲》的创作主题(尽管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么愉快,但此时的他已经可以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了);现在人们也喜欢把这部交响曲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中,这部作品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它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
1.稍慢速,活泼地,引子很长,一个雄伟朴素的主题从上至下阔步而来,展开成很宏伟的效果。快速部分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柏辽兹称之为“农人的轮舞”,但它很快就上升到似乎要失去控制的高潮;
2.小快板,这首小快板乐章中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有人说它表达了对死与厄运的思考,有人说它表达了送葬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乐章;
3.谐谑曲,急板,是充满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充满情趣横生的机智。
4.朝气蓬勃的快板,在旋风般的末乐章里,舞蹈性的旋律更富于力度。开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曲,,但不久就发展成令人激动的旋动,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像是酒神的狂怒。瓦格纳称之为“舞曲的极品”。
       这部作品的演绎,应显示出极漂亮的跌宕起伏,由小克莱伯(C. Kleiber)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的ORFEO版《贝七》完全显现出他那狂放、激情、潇洒的风格,在迅捷中透出一份松弛和洒脱,小克莱伯对节奏的掌握和乐队音色的塑造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对旋律流畅性以及声部控制的自如把握,造就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精彩诠释。克伦佩勒(Klemperer)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演绎的贝多芬,强调作品的力度、节奏、结构美和崇高壮观的意境,是很有精神伟力的演绎。而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挥纽约交响乐团的《贝七》则很有意思,他把贝多芬最为欢快的第七交响曲的四个欢快的乐章都处理成较慢的慢板,一曲下来比上面介绍的小克莱伯和克伦佩勒的速度都长出几分钟(小克莱伯ORFEO版35:43,克伦佩勒38:30,而伯恩斯坦的是42:29秒)。不过,伯恩斯坦那豪放的气息和洒脱的本真恰似那“和声和旋律的流动受着类似人体律动的活泼节奏型的支配,柔美的四肢变幻出细腻柔软又妖媚淫乐的舞蹈”; 所以,也有很多人为此版而着迷。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之克莱伯ORFEO版.jpg (31.91 KB, 下载次数: 410)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之克莱伯ORFEO版.jpg

贝多芬第七、四交响曲之克伦佩勒贝交全集CD4.jpg (31.25 KB, 下载次数: 380)

贝多芬第七、四交响曲之克伦佩勒贝交全集CD4.jpg

贝多芬第七、八交响曲之伯恩斯坦.jpg (35.24 KB, 下载次数: 408)

贝多芬第七、八交响曲之伯恩斯坦.jpg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3:43:34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属于音乐的快乐
       第八交响曲(作品号:93) 创作于1812年。
    似乎《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1812年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贝多芬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采用了与《第六交响曲“田园”》一样的明快的F大调,其风格也是清丽、自然、快乐。在篇幅上,《第八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很近似——明亮、轻盈且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它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短小),这个乐章轻盈而欢快,具有十分明显的复古色彩。第三乐章依然精悍,小步舞曲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气质。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故意写出了几段“走板”片断,为的是把小步舞曲这种音乐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因为那几段“走板”听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乡村乐手因为技巧不熟练而弹奏失误所引发的,十分的有趣。终曲乐章在逐渐加强的主旋律中向听众奔涌而来,急速的快板把《第八交响曲》倡导的“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只有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
       从《第八交响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由于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所以有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充满了智巧、幽默、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要知道,此时的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快乐应该是属于音乐的!
      《第八交响曲》主要要听其舞曲的节奏所表现出的幽默与活泼的特性,由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罗马版)与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指挥革命和浪漫乐团(古乐版)都是较好的演绎名版。阿巴多的指挥富有生气、明快流利,充分展示了这部乐观主义作品积极雄健、敢作敢为的一面,以及恰如其分的情感矛盾冲突。加德纳的演奏则采用最新考证的原谱,音色对比鲜明的古乐器将音乐推广得生龙活虎,巨大的动量完全渗透在这部作品之中,使古典风格与浪漫主义的丰富层次水乳交融、却绝无过分的夸张。作为李斯特的钢琴弟子、贝多芬经典诠释者之一的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是20世纪前半叶欧洲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严谨且富有表现力,由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36年录音的演绎版本也非常好,是一个很珍贵的早期版本。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阿巴多贝交全集罗马版CD4.jpg (22.75 KB, 下载次数: 429)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阿巴多贝交全集罗马版CD4.jpg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加德纳贝交全集CD4.jpg (21.26 KB, 下载次数: 381)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加德纳贝交全集CD4.jpg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魏因加特纳.jpg (38.92 KB, 下载次数: 386)

贝多芬第八、七交响曲之魏因加特纳.jpg
119#
发表于 2010-5-31 17:56:4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楼主下边的精彩介绍
120#
发表于 2010-6-1 18:05: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SJ 于 2010-5-24 09:23 PM 发表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回到大自然
       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号:68) 创作于1808年,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第六交响曲》则向我们更多的展示 ...

       波姆的演绎令人折服,“贝六”的“呈示部”让人有漫步田间的感觉,轻松而愉悦。“贝六”不像贝三、贝五那样充满激情与力度,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和缓的音阶,并不大上大落,让人感受贝多芬抒情的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9 07:59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