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音乐聆听可以更广泛——推荐一篇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1 09:35 AM
标题: 音乐聆听可以更广泛——推荐一篇文章
在这里推荐大家一读乐评家徐家祯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来自音乐杂志《音乐爱好者》,它是徐家祯系列文章《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的“开馆启示”篇。我觉得他的观点很有启示作用,以致我也关注起‘冷门音乐“来。我得出的新看法是;音乐聆听可以更广泛。更因我的年纪六十出头了,不再停留在“音乐大家”的主流作品的聆听上,觉得这样才不枉上帝给我的耳朵。于是我一直在寻找“冷门音乐”的录音,由萨列里到胡梅尔;由克罗默尔到菲尔德;由施塔米茨到本达;由洛卡泰迪到帕伊谢诺,不一而足,顿觉在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之外有了新的听感享受,现在我已经收集到几十个“冷门音乐”的录音了(包括CD和音频),尽管收集过程因知识缺乏而有点艰巨,但自得其乐也。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1 09:36 AM
   “如果只是遥望,那么人们往往只会知道一流的艺术家,而且常常会以知道他们的名字为满足。可是,如果再仔细看看布满星星的天空,那么,二等和三等星星也会开始闪起光来。并且,人们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不但各自卓尔不群,同时却也从属于整个星空。只有到了此时,世界才真的辽阔了,艺术也就真的丰富了。”
   这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的一段话。现在挪来用在我要谈的“冷门”音乐上,也很恰当。
   我近五、六年来特别喜欢听“冷门音乐”。我的所谓“冷门音乐”,包括的是:“冷门”作曲家的“冷门”音乐作品和“热门”作曲家的“冷门”音乐作品。
   当然,我“热门”音乐至今还是不断在听,特别爱听“热门”音乐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尤其用早期乐器(或称为“本真乐器”
—— Authentic Instruments、“历史乐器”
—— Historic Instruments,或“时代乐器”
—— Period Instruments)演奏的版本。但是,我觉得,“热门”音乐是有穷尽的。要是一个人能持之以恒地听古典音乐二、三十年,我想,要是不能说把古典音乐中“热门”音乐家的“热门”作品全部都听完的话,至少也能网罗个十之八九了。于是,要是再想继续听“热门”音乐,那就只能去听同样曲子的不同演奏版本了。这些不同演奏版本倒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但是,世界上能有几人忍得住这种寂寞,天天、月月、年年,翻来覆去地听贝多芬、马勒、布拉姆斯、布鲁克纳,甚至莫扎特的那几部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或者钢琴曲呢?不能说世上没有这种自甘寂寞的人,可我却缺乏这样的能耐!于是,等我收集了二、三十个版本的马勒《大地之歌》和十几个版本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后,我就决定去找“冷门”音乐了!
   其实,古典音乐普及型的书籍和大公司出版的唱片,都给了很多爱乐者一种错觉,好像西方古典音乐么,要是从十七世纪的巴哈算起吧,算到二十世纪的肖斯塔科维奇,甚至连美国的伯恩斯坦、科普兰都算上,大约总共就只有五十至一百位作曲家吧。即使这个数字不能算把全部音乐家都罗括在内,总归也八九不离十了!不是还有人出版了一本《古典作曲家排行榜》(菲尔·G·古尔丁著),榜上有名的也就只五十名大音乐家吗?那些大唱片公司,贝多芬、莫扎特这些大音乐家的作品出了一版又一版,好像除了这几部曲子,没有别的新花头可翻了。这样就加深了爱乐者“古典音乐作品可听的只有这几首”的错觉和误解。
   可是,只要翻过那部80年代出版的格罗夫音乐大辞典(The Grove Dictionary ofMusic and Musicians),那么,我们就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不知天高地远”了!那部厚厚二十大册的音乐家词典里,包括了多少位大大小小的音乐家呀!就光说捷克吧——跟德国和奥地利相比,还算不上真正的“音乐超级大国”——
   一般人能数出来的捷克音乐家可能只有德伏夏克、斯梅塔那两人,最多也还可以添上扬纳切克和马汀努:一共四位吧。但要是有谁肯真的花功夫在音乐辞典或者音乐网站上耐心搜索一下,然后告诉我他竟然能找到有几十位出生在捷克的作曲家,那么,我想我也一定不会感到惊奇的。
   要是我们找到了那些平时从来没有听见过或者很少听见的音乐家之后,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和经历,那么,很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位,在生前并不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位低微的。其实,他们有的可能正是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一流音乐家的挚友、学生或同事,他们的作品很可能得到过贝多芬、莫扎特的热情称赞和推荐,他们中有的生前甚至不但有比贝多芬、莫扎特更显赫、重要的职位,而且连他们的音乐都被当时的公众和评论家誉为可以与贝多芬或莫扎特的相比,有的甚至还被认为超过了贝多芬或莫扎特的音乐!即使还有很多“冷门”音乐家与贝多芬、莫扎特这些大音乐家毫无关系吧,但是在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他们都曾在某国的宫廷或教廷中任过各种级别重要的音乐职务。我想,要是他们的作品真的糟到无法跟同时代的那些大音乐家们相比的地步,那么,他们怎么能与那些王公贵族们周旋,为他们服务,并以此谋生呢?所以,我的结论是:虽然这些“冷门”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
一般来说,大致上逃不出三个原因:一,创新精神不够;二,不够深刻;三,旋律不像“热门”音乐家的那么能使人过耳不忘——所以在现代已经很少得到演奏的机会了,但是这些作品一定还是不无可取之处。
   事实上,听了无数“冷门”音乐家们的作品之后,我的感觉是:这些音乐家们既摆脱不掉时代的烙印,又无法逃脱同时代的大音乐家们的影响。具体来说,比如:安东·霍夫梅斯特(Franz Anton Hoffmeister,1754-1812)的生活时代与莫扎特与海顿差不多,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就摆脱不掉莫扎特和海顿的风格;路易斯·斯博(Louis Spohr, 1784-1856)的生活时代与贝多芬的差不多,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就会有明显的贝多芬风格的影响;诺伯特·布格米勒(Norbert Burgmuller,1806-1874)是孟德尔松的好朋友,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就难免有孟德尔松的影子;麦克斯·里格(Max Reger, 1873-1916)生活的时代跟布拉姆斯很接近,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就跟布拉姆斯的非常接近。既然“冷门”音乐家的作品风格都离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同时代大音乐家们的影响,那么,一位爱乐者要是喜欢某一时代的音乐或者某一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我想,他一定也会喜欢这一时代或跟某位大音乐家有密切关系的“冷门”作曲家的作品。
   对于要找“冷门”音乐来听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二、三十年大概应该算是“黄金时代”了吧。我之所以如此说,原因很多:最近几十年,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音乐界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很多既是演奏家也是学者的音乐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反复演奏了两、三百年的“热门”音乐作品,他们到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欧小国的博物馆、图书馆、修道院、教堂寺庙去找“冷门”音乐家的手稿,“发掘”出无数宝贝;音乐教育的普及使世界各国每年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年轻音乐家,其中不少还是多次国际大奖的获得者,激烈的竞争促使他们中很多音乐家走上专门演奏“冷门”音乐的路子;现代录音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制作商业录音越来越容易,于是有很多公司就选择以录制“冷门”音乐作品为专门领域;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使爱乐者想得到“冷门”音乐作品越来越方便了。
   近十多年来,很多唱片公司,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唱片公司,都开始专门录制“冷门”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他们之所以肯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想与大公司竞争,然而,这样做的同时,却也就为我们要找“冷门”音乐来听的爱乐者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十年来先后成立的NaxosCPOorfeoMDGNaïveTudorArt Nova Classics等等中小唱片公司,都采取“迂回”政策:兜过“热门”音乐,把这块领地留给大唱片公司去开垦,他们自己要么请不那么知名但质量却相当高的音乐家来录制成本较低的廉价CD,要么就用“本真”乐器来演奏“热门”音乐,要么干脆就集中精力开辟“冷门”音乐的领地。所以,现在古典音乐市场好像有了不成文的法则:要找“热门”音乐作品,可去大唱片公司的出品中找;要找“冷门”音乐作品,就去小公司的出品中找。这就是我近十年来发现的一个规律。
   开始寻找“冷门”音乐,对我来说,真好像在古典音乐世界里,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或者说,在古典音乐的宫殿里,又找到了一扇通向新庭院的大门。
   澳大利亚的CD价格,与美国相比,实在是贵得使人难以下手购买;而且音乐市场太小,所以,CD店里一般很少见到有“冷门”的音乐作品出售。但是,近年来,澳币大涨、美元大跌,这种情形可能对澳洲的经济不利,但是对想用澳币从美国网站购买CD者来说,倒是个大好时机。于是,我在最近的三、五年内,从美、英四、五个专卖古典音乐CD的网站,收集到了几百张CD,绝大部分都可以归于“冷门”音乐。
文章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qh3n.html   徐家祯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6-11-1 09:39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6-11-1 10:39 AM
境界见长!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1 09:35 PM
原帖由 jp 于 2016-11-1 10:39 AM 发表
境界见长!
多谢JP版主捧场!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6-11-2 08:40 AM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2 09:52 AM
怎么听音乐个人喜好,没有对错之分。喜欢音响的可能偏向注重录音效果,喜欢音乐历史的可能偏向演绎版本。有自己的追求,这过程就是享受,自得其乐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6-11-2 10:04 AM
学习了,多谢版主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6-11-2 04:55 PM
在LP唱片经过历史的积淀倒是许多的冷门音乐可选择,由于不受待见,大多特别新,热门的都被抢光了。发展到CD,许多商业的因数不少这类模拟就没有转制过数字格式,可惜。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2 07:47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6-11-2 04:55 PM 发表
在LP唱片经过历史的积淀倒是许多的冷门音乐可选择,由于不受待见,大多特别新,热门的都被抢光了。发展到CD,许多商业的因数不少这类模拟就没有转制过数字格式,可惜。
正是“不受待见”,让许多旋律美妙的作品变成了“冷门”,不少可听性很高的“冷门音乐”与我们檫肩而过,可惜啊!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6-11-3 03:12 PM
音版的大力推荐之下必会带领更多的烧友扩大听音范围,其实我觉得能够成为录音的对象,都是有水准、有独到可取之处,有时候越比越片面!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3 09:03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6-11-3 03:12 PM 发表
音版的大力推荐之下必会带领更多的烧友扩大听音范围,其实我觉得能够成为录音的对象,都是有水准、有独到可取之处,有时候越比越片面!
同感;多谢芍药版主点拨。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5 08:05 PM
这篇文章不太长,这是一种新的视觉,个中阐述不无道理。作者看来是一个十分理性的人,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并没有对其他的聆听古典音乐的方式和习惯表示不同意见。还是那句话:怎样聆听音乐没有对错之分。就好像有人喜欢骑变速车,有人喜欢骑电动车,共同点都是交通代步,没有不妥之处。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乐也融融。      继续转载这篇文章的下部分: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5 08:06 PM
    当然,我已经说过:“热门”音乐是有止境的,而“冷门”音乐却无穷无尽,所以,在收集前,还得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圈定一个范围,否则无论从财力还是物力来说,都不可能做到。就我近年收集的“冷门”音乐作品来看,大致上不会超出如下的范畴:
          第一,我对巴罗克早期和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音乐作品兴趣不大,所以,我收集的“冷门”作品的作曲家基本上都生活在十八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两百五十年内。
          第二,我对歌剧和声乐作品兴趣不大;近十多年来,对交响乐的兴趣也越来越小了。所以,在我收集的“冷门”作品中,完全没有歌剧,很少声乐作品,纯粹的交响乐作品也不多。我纯钢琴的作品听得也不多,除非使用早期钢琴(fortepiano
)演奏的钢琴曲,所以,在我的藏品中,用现代钢琴演奏的钢琴曲不多,但用早期钢琴演奏的却不少。近几年来,我喜欢协奏曲;而我兴趣最大的,就是室内乐作品了。因此,我收集的最多的就是“冷门”作曲家的协奏曲和重奏曲作品。

          第三,我对单簧管、双簧管和大提琴、中提琴有偏好。所以,凡看到有用这些乐器演奏的协奏曲和重奏曲,几乎从不错过,一概收罗。当然,我也收集钢琴、小提琴、甚至铜管乐器的作品。但是,我对长笛兴趣还是不大。
          记得两三年前,我曾一口气写过十多篇关于“冷门”音乐的长文,用的是把音乐与唐诗宋词连在一起,再记叙一点我的听乐经历的写法。这组文章都陆续发表在上海的音乐杂志《音乐爱好者》上了。后来,我加了一个“前言”,一个“插曲”,一个“后记”,编成了一本书,叫《音乐欣赏随想曲》。既然书名叫“曲”,我就索性把正文的每一篇都叫做“乐章”,于是“前言”、“插曲”和“后记”也分别变成了“序曲”、“间奏曲”和“终曲”了。可惜,该书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兴趣的出版社。

照例,我很可以接着那组文章的形式,继续把我的“冷门”音乐欣赏文章写下去,但是,我觉得,用这种形式写十多篇文章尚可,要是再多写几篇的话,很可能会落到一个套路里去,不但会让读者感到无聊厌气不想再看,而且连我自己都会感到单调无味不想再写呢!再说,我也自感缺乏语言的表述能力,无法既用丰富的形容词把一首首乐曲带给我的感觉都详细地描述出来,还要使读者能从我的描写中体会出这部乐曲跟那部乐曲的不同。我一直衷心钦佩网上有些爱乐者的表述能力。比如,有个网名叫“少青”的年轻朋友最使我佩服,他在去年肖邦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把肖邦的每部曲子都详详细细地描写出来,放在他专谈音乐的博客上。我真的对他的表述天才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惭不如呀!
          所以,这次,我想只能开个“‘冷门’音乐陈列馆”,把我收集到的“冷门”音乐作品展示出来,写些简单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生平介绍而已。当然,要是对某部作品我有特别想说的话,我也会加上几句我的听后感的,但我想,不会再写长篇大论吧。
作者:徐家祯(澳大利亚)
作者: cws11104    时间: 2016-11-6 06:40 AM
作者几十年的领悟,值得我辈参考。
作者: 嘉贤    时间: 2016-11-6 12:11 PM
换个角度去思考怎样听音乐,是一件幸福的事。
如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回到原点,用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回到首演地并探索原谱本真地表现音乐,不失为另一种方式寻找音乐之旅。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11-6 09:48 PM
我越来越喜欢“冷门音乐”,特别喜欢现代钢琴演奏的钢琴曲和协奏曲,对于“本真”演奏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