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或许是珍品:萨列里 序曲、钢琴协奏曲&变奏 [打印本页]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3 09:37 AM
标题: 或许是珍品:萨列里 序曲、钢琴协奏曲&变奏
萨列里   序曲、钢琴协奏曲&变奏
钢琴∕彼得罗.斯帕达(PIETRO SPADA
爱乐乐团协奏曲
这是一张不可多得的钢琴协奏曲,首先是因为作曲家萨列里一直备受争议,长期背负着“谋害莫扎特”的罪名,几乎是“千夫所指”,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诛连,要找到他的作品并不容易。其次是他的作品长期得不到传播,录音少,偶尔能聆听到他的作品才知道萨列里有如此动人的旋律,并不亚于一些鼎鼎大名的“主流作曲家”。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莫谢莱斯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这些人后来成为一代伟大的作曲家,由此可见萨列里当时已经在音乐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风格上已经不但是古典主义的了,而且是向着浪漫主义迈进。又偶尔从他的序曲中听到拉莫的音调,让你游走在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再到浪漫时期之间,令你兴趣倍增,意犹未尽。经过涉猎萨列里的一些作品,感觉他的作品与莫扎特的作品风格很不相同,莫扎特的作品基本上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听旋律就基本可以知道是莫扎特的作品,而萨列里的作品就并没有这样的特征。我感觉到,那个时期的萨列里和莫扎特并不同属一类风格的作曲家,这样比喻不知是否恰当;萨列里是美声唱法,莫扎特是流行唱法,互不干扰,就好比国内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魏松和周杰伦,有着各自的领域,有着各自的粉丝,一个是百年红酒,一个是时尚锐奥鸡尾酒,除了唱歌的这一表达方式,其他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可能印证了一位英国音乐史学家对萨列里研究的结果;看不出萨列里有要谋害莫扎特的动机。他的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录音并不多,简直可以看作“孤本”,也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找来这张CD 真的不容易,是远涉重洋而来的。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12-13 10:06 AM 编辑 ]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1).JPG (96.69 KB, 下载次数: 228)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1).JPG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4).jpg (137.13 KB, 下载次数: 232)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4).jpg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3).jpg (42.49 KB, 下载次数: 223)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3).jpg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2).JPG (81.82 KB, 下载次数: 219)

萨列里 钢琴协奏曲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3 09:40 AM
    萨列里与莫扎特是同一时代的杰出音乐家。但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使得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才能不及莫扎特,妒忌心重的作曲家。但是根本就没有证据证明,是他下的毒害死莫扎特。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可是历史学家无从找到相关证据。听过萨列里的器乐协奏曲和一些序曲,你会感觉到萨列里与莫扎特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莫扎特的音乐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特征,畅快鲜明的旋律几乎一听就知道是莫扎特的作品。但萨列里的作品更多的是古典与浪漫时期过度的特征。在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音乐里可以找到萨列里的影子;原来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还曾经拜于萨列里门下,成为萨列里的门生。再往前看;萨列里的作品(所听过的一些序曲)又有拉莫的影子,萨列里的作品真可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和莫扎特在1786年美泉宫里是同僚。而且1791年10月14日(后来两个月不到莫扎特就逝世了)莫扎特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里面提到,在auf derWieden剧院上演魔笛的时候,莫扎特非常乐意的邀请萨列里到自己的包厢,而萨列里则对歌剧充满赞美和热情,“歌剧里面每一号曲(魔笛是编号歌剧)都会让他喊'bravo'或'bello'。”
    从听过了萨列里的双簧管协奏曲,继而找到了他的歌剧序曲集,再发现犹如“凤毛麟角”般的《钢琴协奏曲》录音,不一样的美妙旋律,像上了瘾一样还想追寻下去,可是……,难啊!有个问题想不通;为什么那些被称为“伟大的指挥家”、走上了泰斗级神坛的演奏家、名冠全球的乐团怎么也对萨列里的音乐作品如此忌讳?他们都是顶尖专业人士和团体啊,难道他们也因萨列里莫须有的罪名而乐于参与对萨列里的“抵制”?难道他们就乐于看到萨列里的优秀作品躺在资料库里睡大觉?不解,不解。不说啦,再说就是“大逆不道”了。估计还有不少萨列里的音乐作品资料有待发掘,这只能企望音乐史学家的努力,也需要靠指挥家、乐团、演奏家的接纳,我们期待啊!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3 09:50 AM
曾是萨列里门徒的莫谢莱斯
伊格纳兹·莫谢莱斯(Isaac) Ignaz Moscheles (1794.5.23~1870.3.10.),19世纪德国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钢琴教育家(原籍波希米亚Bohemian,现捷克)。
被称之为“一颗遗漏了的珍珠”莫谢莱斯还跟随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8.18.-1825.5.7.)学习作曲,正是在这时,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更改他的名字“Isaac”为'“Ignaz”。
1814-1815年期间莫谢莱斯作为一名演奏家维也纳居住,这期间,他创作了钢琴协奏曲Op. 32,'Alexander Variations'(“亚历山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后来在欧洲很受欢迎。在维也纳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 和迈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 ,1791.9.5. –1864.5.2.)成为亲密的朋友(那时迈耶贝尔仍还是一位钢琴家),他们俩即席演奏的钢琴二重奏曾受到高度称赞。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与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1.14. –1837.10.17.)也是音乐上的挚友。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7-12-21 08:07 PM 编辑 ]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3 10:05 AM
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萨列里是一位享誉维也纳音乐界的大音乐家,他为奥地利王室愿效犬马之劳超过半个世纪,其中36年一直被委任以宫廷乐长的重任,其社会地位显赫,德高望重,维也纳的权贵和文化界名流对他尊重有加。凡是牵涉到1775年以后维也纳音乐生活的大事,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参与和影响。就是这样音乐权威,死后竟蒙受不白之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逐渐流传一种谣言,说莫扎特是被他毒死的。好事之徒口口相传,普希金据此传说写成一部诗剧,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又根据诗剧情节写成歌剧,谣传经过这么几次艺术加工竟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这真是“谎言讲一百次就成为真理”了,可悲啊!萨列里以杀害天才凶手的身份受到历史的虚拟审判,一百多年以来,撒列里背负骂名,遭到人们的唾弃,身被恶名,冤啊!他创作有40多部歌剧,早期歌剧属于老式的,但从《阿尔米达》(Armida,1771)起,接受格鲁克改革的主张,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事实上,他留下的纯器乐作品也不在少数,只是没有公开发表,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这就造成了他的这些作品不为人所知。直到今天,要找到他的器乐协奏曲并非容易。其动听程度不下于歌剧,风格介于“华丽”和“古典”之间,偶尔还流露一点“狂飙运动”的影响。
可惜,他的作品因为无须有的罪名牵连,让许多爱乐者与他的优秀音乐作品失之交臂。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6 04:29 PM
这张萨列里钢琴协奏曲是英国ASV唱片公司的出品。ASV Academy Sound and Vision 声音与影像公司,英国唱片公司及其品牌。1980年,Decca 唱片公司被宝丽金集团收购后,Decca 属下品牌 Argo 同归于宝丽金。前常务董事哈利•尤西尔(Harley Usill)心有不甘,与原 Decca 的职员杰克•博伊斯(JackBoyce)一起,于1981年3月创建了这一品牌,以继承 Argo 的精神。其在伦敦富勒姆路(Fulham Road)的办公地,也是 Argo 的原址。公司之所以以 Academy (协会)命名,来源于使 Argo 获得巨大成功的合作伙伴圣马丁乐团(Academy ofSt.Martin-in-the-Fields)。1999年归属于圣殿集团(The Sanctuary Group PLC)所有,成为其下属公司
ASV 早期主要从华纳唱片公司购买录音,后逐步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演奏家队伍和自己的曲库,成为一个较有实力的独立品牌。至今已出版了1000多个品种,分为若干个大的系列,包括白金系列(Platinum),狂欢系列(Gaudeamus),Living Era 系列(爵士与怀旧音乐),古典系列(ASV Classical),白线系列(White Line,中价古典轻音乐),Quicksilva 系列(低价唱片),欧洲室内乐系列(The ChamberOrchestra of
ASV 在室内乐唱片方面,有相当的实力,旗下包括了林德赛斯弦乐四重奏(The Lindsays)等优秀的艺术家,推出了不少受人称道的品种,诸如巴托克的弦乐作品全集,海顿系列,波希米亚系列等,多次获得留声机杂志大奖。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16 04:32 PM
这个唱片公司的一张音效CD 震撼一时,不少音响发烧友手头都有一张;

音效碟 蒸汽铁路声效应 (1).jpg (48.72 KB, 下载次数: 209)

音效碟  蒸汽铁路声效应  (1).jpg

音效碟 蒸汽铁路声效应 (2).jpg (67.9 KB, 下载次数: 194)

音效碟  蒸汽铁路声效应  (2).jpg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23 08:05 PM
格里格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拉斐尔.瓦尔费什   
韩德利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犹太裔大提琴家瓦尔费什活跃在乐坛,培养了不少大提琴新秀。他在拿索斯演录的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集备受好评。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5-12-23 08:07 PM
关于萨列里,因为我不能编造历史,我还是依书直说,百度一下,“搬字过纸”:
    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1750年8月18日生于莱尼亚戈,1825年5月在维也纳逝世。初从其兄弗朗切斯科学习音乐,后在威尼斯的圣马可歌唱学校学习。
   1766年由他的保护人和教师、该地的宫廷乐长F.L.加斯曼带到维也纳。
   1770年他代替加斯曼任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并演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女学者们》。此后他连续写了9部歌剧。
   1774年,他任宫廷作曲家和意大利歌剧指挥的职位。1778年他回到意大利,为威尼斯、罗马和米兰等地的歌剧院写作歌剧,并有意识地吸取C.W.格鲁克歌剧的因素。
   1784年由于格鲁克的帮助,他的歌剧《斑蝶》得以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
   1787年又在巴黎演出了他的最重要歌剧《塔拉尔》。
   1788—1824年任维也纳宫廷乐长,专心指挥宫廷合唱团,直到退休。晚年他已经成为维也纳音乐界的权威。
   萨列里上承J.J.富克斯、格鲁克的维也纳音乐传统,下启德、奥的后一代音乐家,他是L.v贝多芬、F.舒伯特、 Y .李斯特的老师,J.海顿的好友。他作有歌剧40余部,曲调和戏剧表现俱佳,对声乐的处理更有独到之处。
    他创作有40多部歌剧,早期歌剧属于老式的,但从《阿尔米达》(Armida,1771)起,接受格鲁克改革的主张,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事实上,他留下的纯器乐作品也不在少数,只是没有公开发表,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其动听程度不下于歌剧,风格介于“华丽”和“古典”之间,偶尔还流露一点“狂飙运动”的影响。
    他的出生地莱尼亚诺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个小镇,所以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威尼斯的公民。他的哥哥是塔蒂尼的学生,由他负责教授萨列里小提琴和大键琴。后来他与他众多的兄弟姐妹失去了双亲成为孤儿。他父亲一个富有的朋友朱塞佩·摩岑尼果就把萨列里带到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他引起了波希米亚作曲家佛罗里安·伽斯曼的注意,后者把他带到维也纳。在维也纳,萨列里结识了作曲家格鲁克,并且被录取进入约瑟夫二世的音乐机构,并代表伽斯曼在市民剧院演奏大键琴。当伽斯曼在1769年前往意大利访问的时候,萨列里创作了他第一部传世的歌剧《Le donneletterate》,脚本是由年轻的诗人吉奥凡尼·波切利为伽斯曼编写的。1770年1月10日该剧上演,标志着萨列里歌剧创作生涯的开始。在1770年到1804年年间他创作超过40部歌剧。其中大部分是为维也纳的观众而写的。当然也有为其它城市创作的歌剧如:米兰,罗马,慕尼黑,巴黎和的里雅斯特。
他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职,掌握了维也纳所有重要音乐事务。1774年他接替伽斯曼成为意大利歌剧院乐队长和作曲家。1788年取代朱塞佩·邦诺成为宫廷乐队长。他是维也纳音乐艺术社团(由伽斯曼创办)的积极支持者并在1788年到1795年担任主席。他还是维也纳第一所音乐学院——1817年成立的演唱学院的院长。萨列里同时还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等。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12-23 08:10 PM 编辑 ]

00023866_conew1.jpg (79 KB, 下载次数: 256)

00023866_conew1.jpg

作者: 嘉贤    时间: 2016-5-25 09:50 AM
最近淘碟发现有这张CD:
两首萨列里的钢协和另外一首更为小众的约瑟夫.安东.斯蒂芬(Josef Antonin Steffan)的钢协

不知道音版听过没有,这个版本录音相当好,合作组合也相当有名气,德国科隆古乐协奏团和独奏家Andreas Staier,用fortepiano演绎,并加上自己写的华彩。
听过萨列里的钢协,会有种十分强烈的歌剧作品融入到键盘作品的感觉,颇为有新鲜感,而Stefan的钢协则有种大胆前卫的风格(就当时而言),介乎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之间的创新.

[ 本帖最后由 嘉贤 于 2016-5-25 09:54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6-5-25 10:15 AM
沧海遗珠,好介绍!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5-26 10:56 AM
原帖由 嘉贤 于 2016-5-25 09:50 AM 发表
最近淘碟发现有这张CD:82996
两首萨列里的钢协和另外一首更为小众的约瑟夫.安东.斯蒂芬(Josef Antonin Steffan)的钢协
82997
不知道音版听过没有,这个版本录音相当好,合作组合也相当有名气,德国科隆古乐协奏 ...

正是。撒列里的钢协正是柔合了歌剧的元素而显得十分恢宏,与莫扎特的尤美泾渭分明。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5-26 10:57 AM
可惜撒列里的作品录音并不多,不可错过啊!
作者: 嘉贤    时间: 2016-5-29 05:44 AM
正因为音版的介绍,才会关注萨列里的音乐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6-5-30 09:18 AM
原帖由 嘉贤 于 2016-5-29 05:44 AM 发表
正因为音版的介绍,才会关注萨列里的音乐
萨列里的作品值得关注!忽略了就是爱乐者的损失。
作者: 嘉贤    时间: 2016-5-30 11:03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6-5-30 09:18 AM 发表
萨列里的作品值得关注!忽略了就是爱乐者的损失。

或许过了若干年后,世人又会重视起来,就如巴赫的音乐,过了百年后又再‘复活’。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