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HI,小米,久违了--试用MAC MINI CAS(更新古河、大红艺康斯DIY。。)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37 PM
标题: HI,小米,久违了--试用MAC MINI CAS(更新古河、大红艺康斯DIY。。)
现在流行网络体,咱也时髦一把,先说废话,再做正事 我的长假日记序:这个中秋国庆长假,应了两句话:一句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二句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个目录
一、简单入门]、Mac mini拆包、接口介绍(1页2、Mac mini初始设置、验证(3页)3、Mac mini 更换内存(4页)4、Mac mini 播放软件介绍(iTunes+Amarra)(5页5、iTunes 音乐管理模式、导入音频、添加封面、整理CD(兼谈windows平台Jplay+jRiver)(6页6、Mac和PC共享数据库的几种方式(7页7、遥控Mini Mac的两种方式:remote和Splashtop (8页)二、进阶1、电源线、避震、古河8字尾插介绍(9页)2、RIP CD抓轨十进制分析、EAC技术特点介绍(10页3、RIP CD 硬件环境搭建-黑胶转录分析、避震、小测试,音轨试听报告(Amarra进阶使用、SARACON升频测试)。4、Mac mini 电源线改造、避震、电源滤波器的对比测试5、Mac mini 硬盘更换SSD,系统硬盘性能对声音的影响test6、音乐存储介质,USB、火线传输、U盘、CF卡等对比测试。7、谈谈环境的改造,DIY SuperChunk低频陷阱,QRD扩散8、Mac mini 音源与CD对比测试(家访待定)9、广州音展。。。残念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3-2-27 11:11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39 PM
正文:


其一:
    原计划,长假期间搞搞听音室的窗子,彻底解决大面积玻璃窗“隐患”,但家里一大一小心血来潮的出游计划,直接“否决”了
我装修工的小小愿望。
    带着中秋夜晚,成功放飞“孔明灯”的喜悦,踏上国内首次“免费高速”的征程。谁成想,老婆一语成谶:免费的?那不乱成一
锅粥。。。。
    200公里的城际高速,像一条生产线上的火腿肠,两头扎住,中间丰满。。。。。还在庆幸赶早出城避过了高峰期,小车4个轮子
欢快的驶过收费站,撒丫子狂奔。。。。紧接着,就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高速堵车。。。这堵的,都没了脾气,由于没有狗溜,没有球
打,有美女也不敢撇开身边的那位去搭讪,只能跟女儿做无聊的猜字游戏。。。。一直猜到第301个字。。。我有点佩服咱女儿的韧
性。。我都快奔溃了,她还一个劲儿:还没到呢,继续,继续。。。。。一步三叩首,我猜、猜、猜,我挪、挪、挪,终于,到了我
们自治区的伟大首府,还没来得及“热累迎逛”,就又听到“由于节日客流量增多,为了保持交通顺畅和广大市民、游客出行安全,
目前,XXX路。。。XXX路。。。欲到XXX处。。请绕道前行。。。”。。。我XXX
在此省略(5000字)。。。在临近午夜12点,我终于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我的窝。。晚上做了一梦。。。又到国庆长假了!!!!
。。我给吓醒了。。

堵车.jpg (67.51 KB, 下载次数: 442)

堵车.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40 PM
正文

其二:
     原计划,长假期间好好听听音乐,彻底放松放松。但我侄子又来了,用我的工作电脑继续完善他的“处女”宣传片。。。接着
,悲剧了,高强度长时间的渲染,非人类的折磨,电脑终于罢工了。。。。经检查,RAID阵列盘报废,一哈子2块,4条内存,3条挂
了,还有1条还剩半条命,运气好能进系统,但不定时会摆张“死脸”你看。。运气不好捏,就叫唤。。我不进,我不进,我就是不
进。。。滴滴,滴滴滴。。看着我满头大汗把电脑大卸八块。。。我侄子用迷茫的眼神看着我:这也太不经用了吧,我X的,比我们
单位服务器还牛B的东西,应该很耐操的啊,是不是啊,是不是啊。。。滚。。。我发誓,我刚刚就动了下鼠标垫,不关我事啊,真
不关我事啊。。。滚。。。好吧,姑丈,只要你能我的“片子”弄出来,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来你家蹭电脑了,我,我用我姑的笔记
本好了。。滚。。。。
      在此省略(72小时)。。。在国庆长假倒计时最后2天,从装修工变身修理工的我,终于打开了那扇神秘的窗户,闻到死(windows)
的草地还是如此碧绿,让我想起家乡的那个翠花。。。但回头看看边上那个湿漉漉的红唇,我无耻了的放弃了。。。千万句汇成一句
话:拜拜了,小雯(W)!HI,小米(M),久违了。。。

IMG_5393.jpg (50.95 KB, 下载次数: 435)

IMG_539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46 PM
正文
其三:
     原计划,长假期间去海边钓钓鱼,去岛上看看斜阳,去山间打打野战(带着玩具AK47)。。。但一觉醒来,日历已经翻到了红
色字,咱还在窝里闷蹲着呢。。。原计划,买倆书柜,放满书籍、杂志、CD、蓝光和A片,再买张埃姆斯670,然后,看看电影,听听
音乐,玩玩爱π,喝点普洱,品点红酒,炸点薯条,啜点果汁,开着落地灯,做着白日梦,躺着过过小资生活,。。。但今天来个侄
子,明天来个外甥,接着叔伯、姨妈、大嫂、小舅子,一个个走马灯式的来串门,我想躺着啊,但又想想,躺着接客都是什么人啊,
我X。。。。原计划,11月份去看音展,顺便添台后级,咱家的小功率嗷嗷待哺,都快两年了,小眼睛都快忘瞎了哈。。。但一纸盖
了公章的退款通知书,瞬间让藏在床底的私房矮了5、6公分(百度看看有多少)。。。。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47 PM
小结:
   
    唉,想想啊,人生啊,都有着诸多的不如意,睁一只眼,或许就看开了,闭一只眼,或许就想开了,两眼都闭上,或许就睡过去
了,再睁开的时候,或许啊,你就可以看到棺材板了。
   还好,咱睡醒的时候,没看到棺材,幸福的看到了一个枕头。。和口水,还有,地上的一个包裹。。。

IMG_5339.jpg (44.29 KB, 下载次数: 456)

IMG_5339.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06:47 PM
待续。。。吃饭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8 09:17 PM
期待精彩感悟分享。。。。。。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2-10-8 09:26 PM
继续。。。。。。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10:35 PM
MINI MAC 包装篇

看到这个包裹,心情大好。我拆、拆、拆。。。话说,音响有个“贵疯”,物流就有个“顺疯”,花钱买个放心和踏实,管它疯不疯。

IMG_5341.jpg (47.09 KB, 下载次数: 447)

IMG_5341.jpg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2-10-8 10:36 PM
期待精彩分享。。。。。。。。。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10:39 PM
MINI MAC外包装,秉承苹果一脉的简洁和大气,数码味道也十足。

IMG_5342.jpg (42.3 KB, 下载次数: 309)

IMG_5342.jpg

IMG_5343.jpg (48.98 KB, 下载次数: 331)

IMG_534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10:49 PM
话说,行货最讲究"身份证”,而这次让俺们乡下来的开了眼界了,第一次看到水货的“身份证”,还带真人照片的,牛啊,购买收据和实体店资料,一应俱全。仿佛看到了奸商掏心腹般的呐喊:瞧瞧,俺们卖的也是行货啊。。。。

验货,三条码一个都不少。。。

对于外包装的塑料封膜,所谓原封,倒不用在意。据我所知,就有专门进行包装的代工厂,就像不少所谓原装CD也有不少自行包膜的。。。

见怪不怪,我宁愿去相信Apple售后的强大,必要的网上或电话验证是不可少的。

IMG_5344.jpg (49.53 KB, 下载次数: 344)

IMG_5344.jpg

IMG_5347.jpg (50.24 KB, 下载次数: 321)

IMG_5347.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10:52 PM
终于看到小米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外包装没有的惊艳,霎那间抓住了眼球。这样的工业设计外观,看得的确让人心动不已。
巨大的烂苹果LOGO,让人又不由得想起:黑苹果。。。。

IMG_5350.jpg (39.21 KB, 下载次数: 338)

IMG_5350.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8 10:56 PM
包装内,很简单,跟说明书说的一样一样的,就2条线,2本书,电源线是英标,唉,8字型接口,内置电源,英标插头。。。另一条则是HDMI转DVI,由于显示器带HDMI口,这条线基本废掉了。现在用来垫 数字界面HIFACE,高度刚合适,而且很有手感和质感。2本书,哦,顶多算小册子,全英文的,收藏了,连塑料封套一起,以后还是原封的哈

IMG_5353.jpg (43.9 KB, 下载次数: 325)

IMG_5353.jpg

作者: jp    时间: 2012-10-9 09:40 AM
KK版主写得真是生动有趣!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9 09:42 AM
拆包的心情爽吧,等待你的评测。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9:46 AM
先看看关心的背面,很性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设计两个凹点,便于开后盖,实际上作用不是很大。
同样封了苹果的易碎贴,开盖就必须破开这层膜。
由于底盖是突出底面的,MAC mini底部实际上不平整的,实际使用起来,底部比上面要热一些。它的风扇设计在底部,排气孔设计在后面PP。
因此,放在桌面上,其实是这个后盖着地的,4周留下了悬空的空隙,或许为了便于底部更好的散热。

直接摆放在桌面,会有些倾斜。实际使用,加上3枚高度适中的钉垫,会觉得更稳妥些,也能保证机器的水平。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9:47 AM 编辑 ]

IMG_5354.jpg (46.02 KB, 下载次数: 318)

IMG_5354.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9:58 AM
再看前面,2011版的mini,取消了光驱。面板更加整洁。只留下一个蓝牙感应器(大圆点),一个针孔电源灯。

取消光驱,很多人不理解。其实2011版的共享能力相当强悍,绝对出乎您的预料。其中,共享光驱,能轻易实现。

安装系统?如果是OSX,很遗憾,mini不支持完整版安装,自带的系统恢复,需要接入网络进行,不需要光驱。
如果安装windows,那么使用一块U盘进行安装,绝对比光驱要快的多。
RIP碟?啊,这个就算了,使用iTunes RIP 光碟,处于苹果对于版权的重视,有一些光碟信息,是读取不到的。
现阶段,看来,还是不如在WINDOWS系统 ECA等专用程序更有保障。
通过windows加上熟悉的RIP程序抓CD音轨(wav),然后,进行格式转换(aiff,或all,强烈推荐使用windows版本iTunes,一方面核心编程源于MAC,转录aiff等格式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同时进行光盘目录,封面的整理,一步到位。对于不熟悉MAC的朋友来说,这一步能省心很多),最后,通过强大的MAC/PC共享,导入iTunes,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后面会有setup by  setup详细讲解)

共享和备份,是MAC系统的精华。不用就浪费了乔布斯的苦心了。

最后,取消光驱,还有一个好处。mini原配的一个内置硬盘不够用,让老版本的mini用户苦恼不已。而取消光驱,增加多一块硬盘就容易的多了。甚至两块SSD,组RAID,会让你的系统速度飞快,对于编辑高清视频和进行高质量图片处理的用户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一个大馅饼。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10:07 AM 编辑 ]

IMG_5357.jpg (25.59 KB, 下载次数: 295)

IMG_5357.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1:55 AM
再来看,mini性感的PP。
一字排开,从左到右,
分别是1、电源开关。设计的几乎是无缝隙,与外壳完美贴合。实际使用起来,很便捷,最靠边的设计,绝对不会按错。

2、8字形电源输出端(如何区分火线和零线?个人认为,插头的字朝下,就OK了。这个8字头可通过转换头,改用美标发烧线。经过烧友测试,是有效果的。只是这个转换头,需要保证一定质量。建议万成电业可以研发下类似产品。对于内置电源改独立线性电源,过于专业了,不妨折中采用下这个方案)

3、网络接口。连接有线网络。(如果用来玩HIFI,建议放弃。mini的wifi和蓝牙足够使用了,恢复系统的时候,建议开启,确保数个小时的网络连接持续稳定)

4、火线接口(FireWire 800)。可接火线接口解码器和移动存储系统。

5、HDMI。可接外接显示器或平板电视(使用标配的HDMI转DVI接线,可以连接相应接口的显示器),同时提供音频传输,也可接AV功放,通过系统软解后输出视频音频信号(还未测试,不过对于mini来说,播放高清视频,远不如windows平台的兼容性好。

6、这个闪电标志的接口,需要注意了。ThunderBolt,超级迅雷接口。mini 2011版本依然未支持USB 3.0,让人遐想连篇。这个免费给国内某下载软件做了广告的超级接口,按苹果的评估,远比USB 3.0更好(恶意的猜想:mini间距十分紧密的4个USB 2.0接口是故意的,让人很恼火,体积大点的U盘或者类似发烧USB线材巨大的接口,绝对让你用不满4个USB接口。即使面板还有足够的间距,设计的更合理一些,但苹果就不想你用USB用的舒坦)
这个ThunderBolt接口,是从原来的mini DisplayPort发展而来,可以传输数据、视音频和网络信号。苹果的野心很大,想用这个接口取代USB,甚至HDMI。
相应接口的MB和显示器已经推出产品。可惜,这个接口,需要相应IC处理,才能使用。其原装的数据线街头是带有芯片处理的,作为选配件,你需要支付50美元。。。可想而知,专利转让费用也不会低。这个代价,让不少公司望而却步。目前只有有包括佳能、La Cie、乔鼎(PROMISE)、西部数据在内的几家公司宣布未来将推出支持Thunderbolt连接的外置存储设备。而大型OEM厂商,对不起,至今都在装哑巴,没有1家宣布将采用该技术,这让苹果很尴尬。


7、4个USB 2.0接口。过紧的间隙,对USB控来说,很讨厌。但玩HIFI的话,2个就足够了。

对于mini来说,无论是500G的内置硬盘还是速度很快的SSD,对于高质量的aiff无损音频格式或者24bit高清格式音频来说,都是不够的。外置储存系统是必须的。mini提供了四种选择,USB,火线、Thunderbolt和无线传输(时光备份),目前来看,如果用来玩HIFI,火线是最佳选择。USB接口一般用来连接解码或者数字界面,火线接口的解码说实话,可选择的不多。不如用来传输数据,又稳定,又不会出现对USB供电的影响。

无线传输,一方面可使用苹果的时光备份,存储备份系统(约3000人民币),一方面可使用原有PC做共享数据库(后面会有详细讲解)
这个功能,取决于网络的稳定性,建议,只作为输出传输。音频文件还是导入到iTunes,使用内置硬盘播放,能保证更好的音质。


8、读卡器接口。读取相机卡的照片,利用庞大的iphoto进行即时处理,会让色友觉得很便捷。但使用上要十分小心。所有移动设备的插拔,都要通过MAC系统的“推出”功能去操作,否则,不知道哪一天您的接口就悲剧了,而且,还没地方更换。

9、下面两个小孔。耳机输出需要注意了。这是个自动识别输出接口,可通过3.5转方口光纤转接头,连接光纤。据说,mini的光纤效果很不错。可连接解码器。另一个是音频输入,可进行录音,也可使用光纤。

10、最后一个长长的黑槽。需要重点关注,这是mini唯一的散热通道。如果放置在电视柜等密闭空间,需要注意了。散热是一切电子设备稳定的基础。切记,切记。





IMG_5356.jpg (28.63 KB, 下载次数: 332)

IMG_5356.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2:05 PM
硬件篇

好了,观摩完mini超级迷人的外观,可以进行第一开机测试和设置了。

连接,很简单。电源、网络线(初次建议连上,便于设置)、HDMI连接显示器。

鼠标、键盘,无线和有线均可以。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13 PM 编辑 ]

IMG_5358.jpg (36.72 KB, 下载次数: 311)

IMG_5358.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2:17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9 09:42 AM 发表
拆包的心情爽吧,等待你的评测。


下面会有海量图片,从硬件到软件,从音频管理到实际测试。茶要慢慢喝,饭要一口一口吃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2:17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9 09:42 AM 发表
拆包的心情爽吧,等待你的评测。


爽,如一杯老白干,一口闷到底的爽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2:45 PM
开机,看到了久违了的苹果LOGO,7、8年前吧,玩过一阵苹果OSX,忒不习惯它的鼠标操作方式,做视频编辑用快捷键还算凑活,看片子,玩游戏就不行了。
那时候年轻啊,现在才感觉:简单一点,其实挺好。

老旧的三星22液晶,还行,自动暗屏功能,能节约不少电费吧。
用了2年多的雷帕无线键鼠,mini也给了个面子,让免费通行了。

不是屏幕脏啊,都是我的20D的错。。。不说了,越说越伤心。

IMG_5360.jpg (28.74 KB, 下载次数: 312)

IMG_5360.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12:58 PM
下面是依次,进行首次系统设置。
1、语言选择--除了日文,其他都可以选。

2、传输信息--可通过其他电脑MAC或PC传输文档、照片,联系人,邮件什么的。如果没有什么重要信息,选择跳过

3、定位--MAC的地图最近闹的纷纷扬扬。选择 不使用。现在可以把mini安装在车上,如果你的奔驰需要这个服务,那么选择定位吧。要找你的车还是找你的MAC,你自己看着办吧。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03 PM 编辑 ]

IMG_5365.jpg (35.27 KB, 下载次数: 325)

IMG_5365.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1:08 PM
4、输入Apple ID----如果没有,建议提前注册一个。这里选择跳过。



5、时区选择---小米(M)的确比小雯(W)体贴一点,鼠标点击,找到你的国家,然后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6、注册您的产品---如果事先没Apple ID,可自行到官网去注册。注册后,有一些更新信息和广告免费赠送。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11 PM 编辑 ]

IMG_5371.jpg (44.26 KB, 下载次数: 324)

IMG_5371.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1:23 PM
最后,出现三个沟沟。恭喜您,可以使用MAC了。

网络,硬件,桌面。。。等等,您都不用操心,后台MAC小姐已经给你全弄好了。

IMG_5372.jpg (41.58 KB, 下载次数: 302)

IMG_5372.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1:28 PM
终于看到苹果可爱的界面了,windows换了3个版本,一直在模仿,但一直无法超越,这就是MAC。

终于可以不用该死的相机了,屏幕快照功能,快捷键windows(图标那个)+shift+4,苹果键盘的?对不起,我不会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30 PM 编辑 ]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01.jpg (53.57 KB, 下载次数: 327)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01.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1:33 PM
点右上角苹果标志,选择关于本机,可以看到硬件信息、系统版本以及最需要关注的机器序列号,请对照你包装盒上的S/N码,是否一致。

2011版使用的是MAC OSX 10.8.2 Lion系统,依旧是猫科动物:山狮。这个版本,对应的Amrra建议2.4以上的版本,会更稳定一些。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37 PM 编辑 ]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2.jpg (26.91 KB, 下载次数: 311)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2.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1:53 PM
知道了机器序列号,第一时间去查询验证下吧。
10月6日拿到的货,9月份的机器,还算行。
苹果产品提供90天电话支持,一年免费保修。
其中,Applecare ,可延长保修至3年,但需要你出钱购买,买不买,也是您看着办。

便捷入口:

苹果官网:http://www.apple.com.cn/support/contact/

国内威锋直达:http://act.weiphone.com/appleinfo/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1:55 PM 编辑 ]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jpg (66.4 KB, 下载次数: 304)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09 PM
验明正身之后,可以放心使用了。
先搞定声卡先。
安装USB数字界面M2T公司的HIFACE,这个小烟嘴,支持山狮系统,还算物有所值。

注意它庞大的身躯和mini不给面子的紧凑USB口,折中的做法,是把它放到最右边的接口上,不会影响其他USB设备的接入。

IMG_5375.jpg (44.36 KB, 下载次数: 298)

IMG_5375.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12 PM
接着,上M2T官网,下载驱动。

声卡驱动1.jpg (57.83 KB, 下载次数: 293)

声卡驱动1.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12 PM
setup by setup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2:13 PM 编辑 ]

声卡驱动2.jpg (30.72 KB, 下载次数: 272)

声卡驱动2.jpg

声卡驱动4.jpg (38.78 KB, 下载次数: 268)

声卡驱动4.jpg

声卡驱动6.jpg (28.67 KB, 下载次数: 278)

声卡驱动6.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23 PM
2G的内存到底够不够?

我安装完Amrra之后,就知道答案的。该死的CPU和内存占用率,作为HIFI使用干净系统的拥护者来说,Amrra永远会排在第1位。
尤其,使用Amrra的缓存模式。可怜的2G内存,就剩下不到140M了。
这还是播放普通的aiff格式,如果播放动辄8、900M乃至上G的24bit高清音频涅。。。我的太阳

还需要注意山狮系统,已经全面支持64bit,清一色的64bit进程中,Amrra一枝独秀。2.4.1依旧不支持64bit。还好,降价了。
友情提示:热爱音乐,请用正版。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10.43.jpg (98.97 KB, 下载次数: 293)

屏幕快照 2012-10-06 下午10.4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32 PM
为了mini的健康,还是换内存吧。还好,早有准备。新玩具到家,拆包会很兴奋的。但再来个破膛开肚,小心脏还会不争气的蹦两哈的。
为了HIFI的美好明天,阿米尔,上!

给mini开盖,需要工具吗?不需要,两只手搞定,但最好提前2个礼拜,把指甲留长点。
给mini换内存,需要苹果专供产品吗?不需要,两条金士顿搞定,不到苹果专用的一半代价,还质保3年涅。。。

IMG_5378.jpg (44.56 KB, 下载次数: 265)

IMG_5378.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40 PM
mini开盖,说明书上正版的手法是:用两个手指,按住mini两个G点,然后死命抠住,再使力拧。。。对于不经常做运动的同学来说,这个动作有点高难度。
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咱老爷们,不用手指,用手掌。
温柔的压下,然后轻轻的转动,就OK了。

注意图示中的,标记和旋转方向。实心点是关,空心点是关。转到位置,就OK了。然后,轻轻压住盖子的一边,翘起来后,就可以掀开了。

实测手速,不到2秒。。犀利啊

IMG_5380.jpg (55.21 KB, 下载次数: 273)

IMG_5380.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45 PM
小米,终于脱下了裤衩。。。里面风光无限啊

中间是散热风扇,旁边是wifi接收。

更换内存是技术活啊,需要IPAD支持下。口诀是:一拨二弹三摸四拖

拨开金属扣具,让内存自然弹起,摸住内存两边缺口,两头均匀用力拖出来。

IMG_5382.jpg (63.5 KB, 下载次数: 244)

IMG_5382.jpg

IMG_5383.jpg (37.31 KB, 下载次数: 275)

IMG_538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51 PM
第一条小JJ弹起来了。。接着用到你准备了两个礼拜长指甲了。

第二条,口诀是:一拨二弹三扣四拖。。

mini使用的原装内存是棒子货,做工还算不错。

IMG_5385.jpg (69.53 KB, 下载次数: 268)

IMG_5385.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2:56 PM
现在的内存,白菜价啊。。。

再看看我挂掉的工作站ECC内存,上面4条,一对是1800多,挂掉了,下面2条DELL拆机货,新买的,1XX元。。。。我X的,神马世道啊。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9 02:57 PM 编辑 ]

IMG_5386.jpg (66.05 KB, 下载次数: 273)

IMG_5386.jpg

IMG_5394.jpg (115.86 KB, 下载次数: 287)

IMG_5394.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3:00 PM
装完内存,上盖了。别忘记,看两个标记点。

IMG_5387.jpg (58.46 KB, 下载次数: 258)

IMG_5387.jpg

IMG_5388.jpg (34.02 KB, 下载次数: 244)

IMG_5388.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9 03:04 PM
现在看看8G内存的威力吧,女人是挺的好,内存还是大的好啊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9 10:01 PM
好分享,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11:34 AM
继续。。。其实,看到上了8G内存后,播放一段时间音乐,内存已轻易超过2G,就知道2G的标配,对于号称200多项改动的山狮系统来说,也只能说勉强,进入系统,看看界面而已。如果边听音乐,边上网,边上Q泡妞,边工作的话。。。那还是得给小米多补充点营养才行。

软件篇

各大BBS几乎都有了定论,MAC听音乐,有三宝:一个阿姨,一个2B,一个疯子。
1、阿姨就是:Amrra+iTunes(a---i组合),公认的黄金搭档,狼狈为奸。
2、2B就是仅次于Amrra,排名老2的优秀播放插件Bitperfect。68元人民币的正版价格,硬让Amrra降了3次价:这2B效果这么好,干嘛不卖贵点??就是贱啊。。。
3、疯子就是号称“杀拉狂”的SARACON。升频利器,杀人不见血。可以将16bit、44.1的CD格式,升频至24bit 96K,也可转成1bit的DSD格式,同时,提供双向的降频处理。其算法一枝独秀,不是一般地摊货的垃圾软件可比。

入门玩MAC,这3个软件玩好,就OK了。之于Pure Music、 Audirvana 、Decibel 、Fidelia 等等,都是浮云啊。刚入门,还是专一一点好,先建立一个听音标准,再去比较,会让你的耳朵不至于选择性失聪。

先看看阿姨组合的界面,1个字爽,2个字漂亮,3个字还是爽。
音乐管理,iTunes可以说是大师级,但声音就渣了点,像个漂亮妞儿,外表不错,穿衣妆面都很有品,就是内涵草包了点,不过养眼倒是真的。
勾搭上Amrra,让iTunes的声音几乎改头换面,不再是花瓶儿姐,也成了一个范儿。

操作很简单,也很直观。注意图中标注的几个关键点,就OK了。

播放软件iTunes+Amarra.jpg (193.29 KB, 下载次数: 311)

播放软件iTunes+Amarra.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12:01 PM
Amrra的基本设置:

1、点亮“Amrra",是激活为播放插件,否则为iTunes单独播放。
2、点亮“CACHE",是使用内存播放,可从Amrra菜单,调出preferences来设置,8G内存,大方放到2G,便于Amrra独立播放时,播放高清单轨高容量的高格式音频。
3、点亮“∞”标志,让Amrra界面自动吸附到iTunes,保持界面的美观。
4、使用Amrra的EQ。听古典,建议尽量别开。听爵士和摇滚,可以玩玩。注意,对SACD的支持。

缓存设置.jpg (181.05 KB, 下载次数: 386)

缓存设置.jpg

EQ设置.jpg (192.13 KB, 下载次数: 308)

EQ设置.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1:15 PM
开启Amrra后,由于绕过内核音频控制,直接接管音频输出,会导致系统音量无法调节,变成灰色。这虽然是取得好声的基础,但也会让一些习惯使用键盘快捷键调节音量的朋友,觉得不方便。偶尔半夜放放音乐,利用键盘迅速静音或者调小音量,也是可以理解的。

论坛的祖先生,就有遇到这个问题,感觉有代表性,就作为一个特例,来说明一下怎么处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推荐这个方法,对声音多少有一些影响的。一方面,CAS系统都推荐音源输出100%,由功放去控制音量;另一方面,通过IAPD等可视触摸屏,通过Remote软件,可以直接调整Amrra或者iTunes的音量,解决长距离控制音量问题)

1、接入USB数字界面或者解码器,自动屏蔽板载声卡输出输入。开启Amrra后,我们看到,音量控制是呈灰色,无法调节。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1:21 PM
2、开启音量调节

安装  soundflower 最新版本1.6.6,更新系统自带组件 。重启电脑后,会在应用程序中看到,一朵小花图标的程序。



选择音频输出设备为:soundflower(2ch)


双击soundflower,会在头顶菜单栏看到一朵小花程序图标。

点击之,在弹出菜单选择解码器设备:TE7022 Audio w/SPDIF(usb)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音量控制,解锁,可以用了。即可,使用鼠标或者键盘快捷键控制音量大小。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1:47 PM
iTunes的音乐管理

选择MAC,使用iTunes+Amrra播放音乐,享受CAS乐趣,很多朋友都是冲着iTunes的友好界面和强大的音乐管理功能来的。
漂亮的界面,直观的封面,系统的分类,简单的操作方式,让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至于陷入五花八门,繁杂凌乱的文件目录里,也不至于为了良好的音质,忍受丑陋的界面,没有播放列表的猜谜游戏,回归386时代白痴一般的命令行操作,甚至让电脑让完全失去控制,在黑屏中静静等待。

再回顾下windows下的播放软件,或许,我们会觉得windows平台真是一个杂货铺。

foobar:界面可以很友好,但要它发出最好的声音,你必须要抛弃靓丽的外表,甚至要去学会理解DIY作者的意图。


专业领域的三大王者,可惜华丽的界面,不是为了PALY MUSIC,支持的格式也很苛刻,声音很不错,但操作太蛋疼。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1 01:50 PM 编辑 ]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11 02:03 PM
后两个象个调音台,还全英文界面,象我这样的英文盲,最头痛了,的确复杂,专业些的玩更好。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2:05 PM
CPLAY内存播放的优秀代表,好声来源于简单的鼻祖,丑陋界面的代言人。加上它让电脑完全失控的兄弟CMP,可谓是让人爱恨交加。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2:06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11 02:03 PM 发表
后两个象个调音台,还全英文界面,象我这样的英文盲,最头痛了,的确复杂,专业些的玩更好。


的确PC平台,好声好软件很多,但操作让不少人操蛋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2:12 PM
目前,PC平台,音质最好的两个当红小生。HQplayer和Jplay,前者,支持DSD,是亮点,导入方式也很标新立异;后者,完全是DOS系统的回归,命令行的操作,让人不禁要骂人操蛋。但不能否认,这两位个性迥异的家伙,的确是CAS平台最佳播放软件的有力角逐者,尤其是64bit操作系统。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2:20 PM
最终选来选去,windows平台的姐姐组合(JJ):JRiver Media Center+外挂Jplay组合,从操作、界面、音质、管理等方面,可以能和MAC系统的阿姨组合(Ai)Amrra+iTunes相媲美。

但相比阿姨组合的亲密无间,姐姐组合要一起登台演唱,也不容易,需要很小心的设置,要不就会给你张“死脸”看看。

今天的图是以前截的,改天截张漂亮的出来。界面真的也很华丽,当得是青春美少女组合。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3:01 PM
iTunes的音乐管理

抱着小米(M)细细感触她温热的体温,回顾起与小雯(win)的那段热恋时光,颇有点不堪回首、忆苦思甜的味道。

如果说MAC MINI给发烧友们提供了一个最hifi的外观的话,那么Amrra+iTunes的确提供了最可口的内涵。

下面我们来看看,iTunes 如何进行快速有效的音乐管理,让小米穿上最漂亮的华丽衣裳。

不少朋友,MAC MINI或者MB抱回家了,虽然对OOXX很老到,但对OSX却一摸两眼瞎,更不要说对iTunes超前的资料库管理模式、同步、云备份之类的新鲜玩意。

俗话说的好,小三再好,不如老婆牢靠;野花再俏,比不上家花不带套。对于用惯windows平台的朋友来说,还是咱家小雯体贴点。

经过测试,还是采取如下步骤相对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

setup 1:windows平台的准备

干净的系统,干净的硬盘空间100G到2T,不限,划分专门分区:建立文件夹 MY MUSIC什么的,命名随意。
1)准备好导入音频资料。原盘CD,最好用EAC抓轨软件,抓成WAV,保留CD信息,制作CUE列表(后面结合如何搭建抓轨软硬环境细解)。网络下载的WAV、APE、FLAC,必须保证来源安全,CUE文件foobar等播放软件可以正确读取,音轨信息完全。(个把不完全也不要紧,后面有解决办法,前提不要太多,要不你的手会抽筋)

2)安装虚拟光盘程序:winMount,最好重启一哈。作用是导入CUE文件,让iTunes自动导入CD信息。不要使用其他虚拟光驱,有些预读CUE会出问题。

3)安装iTunes最新版本10.7.并做如下设置。

文件-偏好设置。勾选两个自动选项(封面插图需要Apple ID,没有也没关系,后面使用软件自己找)。设置导入CD编码为AIFF(MAC系统类似WAV的无损格式)

偏好设置--高级,更改iTunes默认资料由c盘转到新建分区的MY MUSIC文件夹。

偏好设置--高级,将“添加文件的同时复制到iTunes。。文件夹”选项打上勾。作用是制作Aiff备份。一定要勾上,切记。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1 03:38 PM 编辑 ]

winitunes设置1.jpg (79.68 KB, 下载次数: 271)

winitunes设置1.jpg

winitunes设置2.jpg (58.02 KB, 下载次数: 275)

winitunes设置2.jpg

winitunes设置3.jpg (62.82 KB, 下载次数: 264)

winitunes设置3.jpg

winitunes设置4.jpg (54.29 KB, 下载次数: 284)

winitunes设置4.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3:22 PM
2、准备导入音频

依次打开WinMount,iTunes和资源管理器。(其实WinMount安全后,点击任何Cue右键会出现挂载新盘的菜单,但对于大量导入操作来说,鼠标太累。采取直接拖拉的方式,更快捷,也让鼠标别太累)

组成如下界面,便于拖拉文件和观察iTunes导入情况,提高效率。

windows格式转换即导入iTunes准备.PNG (468.39 KB, 下载次数: 302)

windows格式转换即导入iTunes准备.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3:34 PM
导入音频,操作。口诀:一拖,二等,三整理。

直接拖拉CUE文件,到Winount窗口。如果,Windows自动读取光盘,可关闭跳出窗口。
接着,iTunes会自动导入CD信息,有些专辑,会提供数个不同版本的CD信息,供你选择,一般选择第一个没有错。
接着,iTunes有个转换aiff格式的过程,并且拷贝到前面设置的E:/MY MUSIC文件夹内,形成iTunes的资料库。这样的好处有三个:1是CD信息,只要是抓轨原盘的,肯定不会错,音轨、表演者什么的,都不用自己手工输入了。如果网络下载的CUE,信息不对。需要事先修改专辑名称、表演者和各轨道名称。2、iTunes自动转化成aiff格式,WAV、APE、Flac通吃。不需要自己用其他转换软件再转一次。3、保持原文件不动,windows使用其他软件播放没问题。同时,建立了MAC专用AIFF资料库。

iTunes的转换速度相当快,我这里一张专辑不到2分钟。转换完之后,可以点击iTunes右边栏的“音乐”,观察光盘导入情况。主要看封面有没有。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1 03:36 PM 编辑 ]

导入aif档 虚拟光盘副本.jpg (263.01 KB, 下载次数: 302)

导入aif档 虚拟光盘副本.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1 03:57 PM
如果你的Apple ID没什么问题,部分专辑的封面会自动添加进来。对于windows 7 64bit系统来说,有点麻烦。加上iTunes服务器对亚洲缺乏支持,一般情况下中日韩的专辑,就别指望了。

如何手工添加封面?

如果导入CD发现没有封面,由于所有专辑(除了中日韩的专辑)名称都会自动修改为英文,如果你对英文不熟,对导入几百张专辑后,再找到这张专辑没有信心的话,强烈建议你,马上添加封面,并可同时补充相关信息。

如图:右键没封面的专辑,选择"显示简介”,在添加封面空白处,双击,选择你准备好的封面图片,点确定,即OK。一般为300-800K大小,再大没意义,浪费空间。
如果没有图片,打开网路,百度即可。建议另建文件夹,保存封面备份。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1 04:07 PM 编辑 ]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12 02:57 PM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1:46 PM
继续。。。iTunes的封面,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选择专辑,将准备好的图片,直接拖拉到左下角的空白封面处,即可。需要注意:拖拉的时候,不要播放音轨,否则封面只会添加个这个音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3 01:4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1:53 PM
如何修改增加专辑信息,并且合并为一个专辑?

如果,你手头的专辑,没有CUE,或者iTunes资料库没有搜索不到,会跳出一个窗口提示:这些XXX,无法获取任何信息,还需要继续导入吗?
当然选择“继续”,然后这张专辑会被导入成10几个单独音轨,显示:音轨1.。。。。。。等,但专辑、表演者等信息,都没有的。

你要做的工作就是:1、先合并。全部选择这些音轨,右键-显示简介,选择“选项”,勾选加入选集并打勾,不打勾不算,或者在加入选集后面直接选择“是”。(对于一些专辑,由于表演者不同,也会给拆散,可以用类似方式,进行合并。10.7版本的iTunes已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合并的选集,均会自动统一归类到一个文件夹,不会乱放了,不需要再使用对岸MYHIEND 小叶版主的方法进行整理了。)

2、再修改增加信息,右键显示简介,在简介里修改。一般只需增加表演者、专辑名称、风格和封面即可。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增加其他信息。例如,每一个音轨的名称(天哪,好在我的4T资源,只有不到10个试音碟需要修改),每个音轨的标号,CD的编号(如果是多张CD),年份,出品公司,备注等等。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3 02:00 PM 编辑 ]

无cd信息,合并.PNG (33.29 KB, 下载次数: 257)

无cd信息,合并.PNG

加入选集.PNG (23.72 KB, 下载次数: 290)

加入选集.PNG

选集 合并.PNG (181.99 KB, 下载次数: 269)

选集 合并.PNG

选集 合并 2.PNG (75.09 KB, 下载次数: 291)

选集 合并 2.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2:28 PM
完善windows for mac资料库目录树。


·iTunes的目录管理很有个性,完全不顾windows用户的使用习惯,遵循她自己的一套标准。


如果,你手头有超过1000张专辑的资源,为了确保你以后还找的到这些文件。


建议,每一次导入,都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20121012古典(时间,类别))。。等等之类,并且每一次导入都更改iTunes的资料库为这个文件夹。这样的好处,你就算弄个一年半载,也能找到,并且导入MAC 也至于重复。
完全可以,今天整一部分,导入一次,明天整一部分,直至完成为止。强烈,建议·······:不要一次整完,劳逸结合,珍惜生命,保持良好睡眠。


等你的全部导入工作完成后,为了目录的好看(每个资料库都有个iTunes的固定目录树),可以选择将目前资料库全部删除(删除的只是索引,不会动原文件),然后,新建一个文件夹MY MAC music,将其更改为资料库。


然后将你前面的那些20121012古典等等文件夹,进行重新整理。可以按时间,也可以按类型,并按你的习惯进行更名。

最后,通过iTunes导入(不要勾选复制到
文件夹选项)建立索引,即可完成windows上的工作了。(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导入,怎么都可以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2:35 PM
注意:这些目录的整理在windows里完成就可以了,毕竟WINDOWS的目录树,很直观,也符合我们的习惯。而在MAC里,个人感觉没有任何必要,完全脱裤子放屁,出力不讨好。一方面iTunes的目录管理方式,建立一个索引,不用管文件在哪里。而采取导入并备份的方式,其实已经将音乐统一放在iTunes的资料库里了。至于里面超级多的专辑目录,根本不需要整理的,因为,播放方式,不需要找到文件双击或拖入播放窗口。另一个方面,iTunes作为一个文件管理大师,不是吃素的。她自己的分类很科学,我们点击风格,能看到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等等高达25个分类,并且还可以自己增加中文分类;例如,这张试音碟无分类"未知风格“。右键—显示简介,修改它的风格为“试音煲鸡”。再回到界面点击·‘风格·’,立马看到了新的分类。以此类推,你可以编辑诸如我最爱,我最恨,恨牛B,超级滥等等分类,将不同专辑进行整合,只要你自己看的懂。`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3 02:37 PM 编辑 ]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6.16.png (570.44 KB, 下载次数: 306)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6.16.png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7.41.png (45.02 KB, 下载次数: 270)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7.41.png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8.23.png (608.57 KB, 下载次数: 325)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18.23.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2:50 PM
iTunes的查找功能,也相当强悍,相比windows的伴随硬盘哗啦啦响的绿色进度条,几乎是秒杀。


例如,你找一张帕格尼尼的唱片。可以,直接右上角搜寻音乐,输入Pag,1秒不到就看到封面和音轨了。查找的速度,取决于你的英文水平。再差的英文,记住首个字母还是可以的吧。


据有关部门研究,统计:能输入1个字母,找到ABCD列表的,属于小学英文水平,输入第2个字母,是区别码,属于经过正规高中锻炼过的,输入3个字母,是校对码,已经可以进大学升造了,输入4个字母,是验证码,读研读博没神马问题了,能输入全名的,怎么也可以排在博士后-----面了。

咱这水平也就刚混个高中毕业,不能做个高帅富,找几个小三二奶,但用来找找歌,听听小曲,还是足够了哈。。。

看现在这行情,烧HIFI,听音乐,还真得夹起尾巴,偶尔做做假洋鬼子, 如果不能记住几个英文人名,说不出个把条英文曲目,磕巴了半天嘴里也蹦跶不出个把中英文混搭的什么裸烂,什么卖精图,什么不辣的牛肉丝之类,估计老烧都不带你玩,新烧也会极度怀疑和鄙视你。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20.52.png (444.54 KB, 下载次数: 252)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1.20.52.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3 03:34 PM
如何将整理好的音乐,导入你的MAC MINI?
主要有两种方式:有线和无线。

1、移动存储设备,连接MAC MINI,导入iTunes媒体库。USB、火线和超级迅雷接口(只要你找的到)均可。
属于常规方法:适合收藏巨多,容量极大,超过500G的音乐资源,并且一次性转移,不计代价的使用者。
将整理好的AIFF格式音乐,转移到移动硬盘或干脆,整个盘拆下来,放到移动硬盘盒内,连接iTunes,做如下操作: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8:40 AM 编辑 ]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06.35.png (87.51 KB, 下载次数: 244)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06.35.png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4.00.png (71.62 KB, 下载次数: 267)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4.00.png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4.36.png (88.97 KB, 下载次数: 267)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4.36.png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5.06.png (82.99 KB, 下载次数: 261)

屏幕快照 2012-10-13 下午3.15.06.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4 05:00 PM
新玩具

IMG_5407.jpg (54.16 KB, 下载次数: 276)

IMG_5407.jpg

IMG_5408.jpg (45.58 KB, 下载次数: 266)

IMG_5408.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4 05:01 PM
apple G6 蓝牙键盘,触控板

IMG_5411.jpg (57.57 KB, 下载次数: 251)

IMG_5411.jpg

IMG_5412.jpg (48.28 KB, 下载次数: 297)

IMG_5412.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4 05:02 PM
古河 FI-8N 金头

IMG_6477.jpg (77.37 KB, 下载次数: 272)

IMG_6477.jpg

IMG_6482.jpg (63.96 KB, 下载次数: 260)

IMG_6482.jpg

IMG_6488.jpg (50.39 KB, 下载次数: 279)

IMG_6488.jpg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15 09:05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4 05:02 PM 发表
古河 FI-8N 金头

武装到牙齿,精益求精,强!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15 09:42 PM
苹果也是个无底洞啊,会上瘾的

999.jpg (32.8 KB, 下载次数: 277)

999.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8:32 AM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2-10-15 09:05 PM 发表

武装到牙齿,精益求精,强!


新玩具,好奇心难免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8:34 A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15 09:42 PM 发表
苹果也是个无底洞啊,会上瘾的


一个苹果的惨剧,咬上一口以后就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了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9:02 AM
2、MAC 和PC局域网共享,通过网络将制作好的AIFF音频文件,导入iTunes资料库。

鉴于小米(M)和小雯(W)越来越融洽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在各自家里交换体验不同的操作系统,亦可以轻易的实现局域网互联,偶尔串门聊天。
一般通过一台路由(最好带无线AP),将MAC mini和你的windows PC置于同一个IP段的局域网内,其实很简单,将MAC和PC都连上路由(无线和有线连接均可),然后让两台电脑均自动获取IP即可。我的办法是,在第一台路由后面再接一台,IP地址段放在192.168.2.X段,我影音室所有可以接上网络的设备,都在这个IP地址段,便于管理,也能确保安全。

操作如下:

WINDOWS里要做的

1、windows 7平台,右键电脑属性或控制面板,找到网络共享设置,确保3个共享是勾选的,如没有,选上。


2、在用户和账号里,增加以MAC mini电脑名称命名的新用户,给它一个管理员身份和通行密码。我的MAC mini名字为kkmanchen


3、点击需要共享的文件夹,这里选择一些常看的PDF文件。右键,共享,共享给谁?特定的用户,打开设置窗口,输入kkmanchen,点“添加”,权限为“读取”,可复制,但不能删除;权限“为读/写”则可以进行双向读取和写入操作,但还是不能删除文件。看个人需要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9:36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9:26 AM
MAC MINI里要做的事情

VERY EASY:

1、点击第一个蓝色笑脸图标:Finder,就能看到远程共享的PC了,kkman-PC是我windows电脑名称(可在电脑属性里修改)。点击之,第一次连接,需要提供安全账号和密码,输入前面在WINDWOS里设置的账号名称和密码。如果忘记密码,去windwos里重设密码,再点击右上角的连接身份,重新输入即可。




2、进入共享PC,已经能看到共享的文件的了。可以直接将这些文件拷贝到MAC 里。而对于音频文件,也可以通过iTunes导入资料库,选择共享PC里的文件导入即可。(这个导入过程,取决于你的网络稳定性,速度上肯定比不上USB或者火线连接,但便捷了许多,不用拆来拆去,插来插去。测试过30G文件,复制或导入的话,基本1G1分多钟这样。因此,用于实时导入部分专辑可采取这个方式。)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9:34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3:52 PM
3、MAC独特的资料传输方式:迁移助理

设计的思路源于新购买MAC电脑,便于客户对旧MAC电脑的资料、文档进行安全搬家。现在,鉴于小米和小雯的亲密关系,通过局域网,也能实现MAC和PC跨平台的沟通了。大房和二房,偶尔串串门,联络下感情是必须的。

下面,简单看图,了解下其原理就OK了,对于初哥来说,这种MAC独有密码通讯方式,会让资料自动隐形,再也找不到。。对于超过10G的内容,如果你觉得时间不是问题,你不妨自行尝试一番。(对于系统恢复后,资料传输还是很有用的)

首先在PC端,安装一个小插件windows migration assistant,然后,点击之,呼叫MAC,并提供暗语密码;
其次,在MAC端,打开应用程序,找到“迁移助手”,双击。。。。然后,经过若干个图文提示。。。终于,对上暗号了。
PC端接到MAC同意通行的提示,即可以进行资料、文档的传输。默认是传递管理员账号的所有资料、包括iTunes的资料库,你也可以进行选择性传输。
前提,你的空间要勾搭

就这么简单,如果传输后,找不到资料,请打开Finder,在搜素栏,打上关键词,MAC会打开目录树,Find。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4:07 PM 编辑 ]

迁移助理w 11.jpg (21.25 KB, 下载次数: 259)

迁移助理w 11.jpg

迁移助理w 14.jpg (26.42 KB, 下载次数: 282)

迁移助理w 14.jpg

迁移助理1.png (156.91 KB, 下载次数: 268)

迁移助理1.png

迁移助理8.png (60.42 KB, 下载次数: 252)

迁移助理8.png

迁移助理11.png (76.45 KB, 下载次数: 256)

迁移助理11.png

迁移助理12.png (48.03 KB, 下载次数: 283)

迁移助理12.pn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5:01 PM
如何享受遥控MAC的生活?

既然MAC MINI作为新成员进入HIFI大家庭,那么,操作上需要更符合HIFI的习惯才行。

苹果天马行空的无障碍技术,让无线遥控,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这让我们玩HIFI的也因此而得益,原老乔在天堂依旧潇洒,拿着遥控器回看自己的人生,估计也是他最后的梦想了。

要遥控,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无线键鼠,而蓝牙键盘和触摸板绝对属于神器。蓝牙比无线要稳定和灵敏的多,对于将蓝牙信号接收窗口,设计在前面板来说,蓝牙无疑比插在PP后面的USB无线接收器更灵光。而触摸板,一摸二点三扫扫,各类手势的运用,让你听音乐的时候,可以过回指挥家的瘾。

接着就是使用苹果鸡肋:遥控棍棍,跟它的造型一样,不咋地,苹果控,可以买一个炫耀一下。

如果,你有爱疯(iphone)或者爱π(ipad),那么,恭喜你,可以彻底放弃显示器、触摸屏或者望远镜了。

下面来看一看怎么来实现这个功能。

MAC MINI,在关机前打开播放软件,关机后,将下次自动打开已经打开的软件,打上勾勾。那么每次启动后,都会自动打开这些播放软件。这是可以抛弃显示器的原因。

1、简单遥控,remote。
在苹果APP商店,去下载一个,免费的。安装在爱疯或者爱π上。找到图标,双击。

打开家庭共享,点击添加iTunes资料库。(通过外挂插件,同时支持foobar、jriver等软件)


出现连接密码,记住它。


打开MAC mini的iTunes,会在右边看到新增加设备xxxx的ipad,并看到要求输入连接密码的输入框,将上面一组数字输入。


输入正确,iTunes会提示,已经可以控制。这个连接,几乎是秒连。



remote ,同样可以控制windows电脑的iTunes,但连接速度有点慢。使用简单,对于爱疯手机等小屏幕,很实用,就是一个移动遥控触摸屏。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5:08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5:21 PM
再看看,REMOTE的2种简洁播放界面,很直观,也让你爱疯和爱π能省点电。

remote8副本.jpg (87.38 KB, 下载次数: 245)

remote8副本.jpg

remote9副本.jpg (85.46 KB, 下载次数: 255)

remote9副本.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5:55 PM
2、完全遥控Splashtop 2

这款收费APP,同样在苹果商店能找到。限时免费的时候,没抢到,降价促销的时候,也没抢到,不得已用4.99刀购买下来。升级到2.0后,操控更加精致和便捷。
与splashtop类似的远程控制软件还有 LogMeIn、iTeleport、TeamViewer等。但不得不说Splashtop 在连接速度上更为出色,甚至玩转WIN8也没任何问题。其次,Splashtop 的鼠标手势充分利用了 iPad 多点触控的特性,“点到即指”的鼠标手势也与 iPad 本身的触屏操作一样,更容易让用户接受,避免了拖拽鼠标的烦恼。

完全让你的IPAD变成MAC MINI显示器,而且不用鼠标和键盘,完全用IPAD自带手势完成各项工作。我甚至在上面进行了几张图片的PS。一本在手,天下全有。MAC的生活,无外如是了。享受HIFI,这样才算完美了。

操作:
1、去http://www.splashtop.com/home官方网站,下载Splashtop  Streamer 客户端,MAC mini下载for mac版本,windows下载 for PC版本,并安装,默认电脑启动后自动运行。同样,可同时控制MAC和PC。首次使用,需要注册一个Splashtop账号,更新到2.0版本后,不需要去注册Gmai或者狗狗的EMAIL,用国内的EMAIL即可注册,并控制运行。


2、ipad端同样安装好splashtop 2,双击。能看到,splashtop 可以控制分别安装了客户端的两台电脑。选择MAC mini进入。


3、连接速度很快,IPAD通过splashtop接管电脑,同时,显示,直观的手势教学图样。选择,关闭这些教程。


4、你已经可以,通过IPAD完全掌控电脑。与remote简单控制一些音乐播放软件,splashtop可以打开任何程序,包括iTunes,甚至玩玩魔兽世界也没什么问题。下方是splashtop的各个操作菜单。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6:42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6:00 PM
5、你可以打开虚拟键盘,利用IPAD灵敏的手写功能,对iTunes资料库进行更名修改等,这相对蓝牙触控板,这个手写功能要强悍的多。

6、你点播完音乐之后,也可以通过4指手势,拉出其他程序,做其他工作,可以边听音乐,边开启WORD、PS工作。随时切换回splashtop进行播放控制。控制界面与电脑没任何分别。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6:42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6:27 PM
说到这里,MAC MINI的简单入门,可以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将进行播放器的进阶使用、搭建理想的RIP CD环境,给MAC MINI增加补品,与windows 7、8平台对比试听。。等等的交流和讨论。如果你喜欢这个话题,别走开,下面的更精彩。

昨天,朋友又送来100多张CD。心血来潮,让CD做了一会儿地毯。
看着满地的CD,听着亚伦罗桑的希伯来。想起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本真的存在,诗意的栖居。
或许这个时候,弥漫心灵的不再是楚门世界的彷徨,而是对自己构建的这方music world,无比的满足和期冀。
有了这些,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
join it,for every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6:33 PM 编辑 ]

IMG_7395.jpg (76.87 KB, 下载次数: 258)

IMG_7395.jpg

IMG_7361.jpg (95.31 KB, 下载次数: 243)

IMG_7361.jpg

IMG_7372.jpg (98.6 KB, 下载次数: 249)

IMG_7372.jpg

IMG_7376.jpg (108.04 KB, 下载次数: 252)

IMG_7376.jpg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16 06:46 PM
精品铭碟可真多啊,馋!KK兄好幸福啊。。。。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6 06:48 PM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2-10-16 06:46 PM 发表
精品铭碟可真多啊,馋!KK兄好幸福啊。。。。


都是人声的居多,好多都是首版。超喜欢,全部RIP,没得说

IMG_7380.jpg (83.62 KB, 下载次数: 268)

IMG_7380.jpg

作者: jp    时间: 2012-10-17 10:31 AM
好碟!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17 10:47 AM
老年烧友看到这些电脑设置要疯掉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7 12:42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17 10:47 AM 发表
老年烧友看到这些电脑设置要疯掉的,


呵呵,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了,就OK了。看了截图很多,其实就是点几下鼠标而已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17 07:07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6 06:48 PM 发表


都是人声的居多,好多都是首版。超喜欢,全部RIP,没得说

恭喜恭喜!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10-18 09:50 A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7 12:42 PM 发表


呵呵,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了,就OK了。看了截图很多,其实就是点几下鼠标而已


现在觉得苹果的容易是有前瞻性,用手点什么就是什么,轻松很多.
有个笑话,用惯了IPAD的,看到电脑都习惯用手去点显示器.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1:05 PM
原帖由 芍药 于 2012-10-18 09:50 AM 发表


现在觉得苹果的容易是有前瞻性,用手点什么就是什么,轻松很多.
有个笑话,用惯了IPAD的,看到电脑都习惯用手去点显示器.


哈哈,习惯了还真不好说。这几天MAC和PC一起开,转移音乐资料,从MAC切换到windows的时候,经常摸错地方。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1:08 PM
昨天,电源线、插头、挪威钉终于到了,古河8字尾插不再寂寞了。周末,又可以折腾了,阿门。

IMG_7397.jpg (74.99 KB, 下载次数: 237)

IMG_7397.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1:45 PM
电源线,一条是大名鼎鼎的新款“大红”(The Big Red Power Chord),一条是小家碧玉平易近人的“大橙”(The Big Orange),均为英国ECOSSE(艺康斯)出品。艺康斯的线,如其柔软密实的线基一样,走的是丰润、温暖的路子,不温不火,良好的密度和流畅的乐感,又不会添加过多的雾气和水汽,保持足够的层次和解析,拿去中和和调教数码音源的沙砾、干硬和火气可谓立竿见影。曾经,使用大红线阵,伺候CD、解码甚至作为电源滤波器的过机线,效果都令人满意。而新款大红增加的密度和细节、更好的线条感和延伸,对于一套数码音源的监听系统来说,是否会更加般配呢?


   经过不少烧友的测试,高度集成的MAC MINI对电源线比较敏感,不同的电源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老版MINI的用户,可以幸福的改造线性电源。而新版mini虽然可以去掉内置电源,进行改造,但需要拆卸并进行电源外引,难度增加不少。那么,尝试简单的电源线替换,对于在乎机器保修的用户来说,也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个方案。

    这两条线,价格相差数倍。大红散线的价格,加上MS铂金美式插头、古河FI-8N(G)尾插,已经超过3K,对于小小的MINI来说是不是会酱油贵过菜?
   大橙的价格就平易近人的多,300元的散线价格,即使加上价格不菲的插头、插尾,也算可接受的范围,如果再进行不同材质的头、尾搭配的话,会不会找到一个更高性价比的方案呢?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8 01:4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1:58 PM
前段时间论坛有个帖子讨论,不同材质的插头、尾声音的特点: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9120&extra=page%3D2,很有意思。MARK下:
   
铜的速度偏慢、中频比较浓郁饱满,但分析力低,中低频层次不高、高频也偏暗,有些如昏黄色浓郁的老英国声;
镀24K金,比铜分析力要高,中低频比较厚实温暖。高频也要比铜延伸好上一些,整体属于中庸的表现;
镀银的分析力很强、速度很快。线条感与弹跳力都比较强,弱音再现出色,音染少,整体的厚实度与温暖感无以上两种强,在一些偏薄的系统会给人偏冷的感受,但我听过一些好的银线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很多;
镀铑铂金具有银的高分析力,背景宁静,泛音与弱音表现都是极好,并且音色很润泽,有种水灵灵的透明鲜活感,甜美开扬又无朦胧感,力度与弹跳都很棒。厚度无24K金与铜多。

考虑再三,放弃了古河更好的FI-8N(R)镀铑尾插,选择镀金材质,而插头则选择了MS的铂金插头,我比较赞同线基代表了70%的声音走向,头和尾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观点。古河是艺康斯官方推荐的产品,MS则是散线DIY的最爱,这二者的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2:33 PM
神奇的挪威钉,之所以称之为“神奇”,因为,我再也找不到了比它性价比更好的成熟产品了。300多一点的价格,独特的化震结构,用上即见成效的口碑,让挪威钉成了烧友家的常客。

这次,一套挪威钉,将用于替代MAC MINI使用的黑檀钉,对于重量偏轻,底部是光滑的金属材质的MINI来说,平面柱状的黑檀钉不稳当,容易滑动,同时,也太矮了,不便于摆放,不利于底部散热。始终认为,类似挪威钉这类分体化震结构,对于机械类避震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内部有散热风散、硬盘、电源等震动源的MINI来说,挪威钉是否取得良好避震的同时,也能带来声音的改善呢?



另一套,将用于RIP CD环节。使用中的先锋SATA CDR-ROM,一直任劳任怨,这次,将给他一个优待的机会。如何避开电脑机箱的电磁干扰,采取独立供电、加强避震,来提高RIP CD的效果,香港、台湾一些烧友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这次,是加以验证。神奇的挪威钉,在RIP CD环节能否续写神奇,带来以为的惊喜呢?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18 02:37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18 02:53 PM
给这些疑问,寻找合适的答案,就是下面这段时间的工作了。

人说烧HIFI的就喜欢穷折腾。其实,能折腾,说明这个男人还行,到那天不能折腾了,其实也就差不多去那旮瘩去报到了。

see you。。。

IMG_7449.jpg (35.89 KB, 下载次数: 256)

IMG_7449.jpg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19 06:46 PM
KK兄玩得不亦乐乎,羡慕羡慕啊!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3 10:57 AM
数字音频,不得不说的0和1

       计算机让人类进入二进制时代,数字音频自然逃不过0和1排列组合的搭积木游戏。有人说CD表面烧录了无数个小坑坑,不亚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这些小坑坑凸起为0,凹下为1,深浅为波峰波谷,长短为时序阶梯,以便于光头扫描读取数据,好的光头可以精确到微米、纳米还有不知道什么米,而差的就如同咱家的马桶刷,所以飞记的光头就是好,正版的CD永远比D版的强;有人说,数字音频既然就是0和1的简单组合,那么,,强大的计算机大脑,绝对不会搞错小学生也不会弄错的0和1,所以数据的拷贝是不会损失的,D版照样玩转地球;又有人说,管它是0还是1,那是工程师干的事儿,咱就听个小曲儿,至于嘛,先有小JJ(11),还是先有小蛋蛋(00),这,很重要吗?。。。诸如此类

其实,我们不用在这里转圈圈,自己画一下,就OK了。
这几天,都忙着帮朋友抓轨原盘,抓轨真的很无聊,无聊了就会蛋疼,于是,我做了无数蛋疼的人做的蛋疼的事:

拿出蔡大姐85年三洋版,第一轨,我分别用EAC抓WAV,iTunes 抓WAV,iTunes抓aif,iTunes转EAC的WAV为aif,然后,我痴痴的等,痴痴的等。。。

在我的努力下,蔡大姐中性、浑厚、吐气能挠的坐骨神经瞬间定格的声音,终于变成了下面的鬼画符,一群的圈圈和OO,棍棍和JJ,惨不忍睹啊。。。

先看图,不说话,分别为四个音轨的开头,中间(随机)和结尾部分的十进制对比:

File Size是大小:HEX为10进制,DEC为十六进制,其中DEC的数字,为字节数,例如:53830268,代表文件大小为:53.830268M
Offset是位置:光标指哪打哪
Value是变量:bit set为1bit数据0和1的排列组合,byte、word、Dword为十六进制三种类型对比。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如果您没有色盲的话,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白色代表两组数据无差异,红色代表两组数据的差异。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3 11:31 AM 编辑 ]

音轨转换比较1.JPG (451.47 KB, 下载次数: 319)

音轨转换比较1.JPG

音轨转换比较2.JPG (485.33 KB, 下载次数: 335)

音轨转换比较2.JPG

音轨转换比较3.JPG (496.66 KB, 下载次数: 328)

音轨转换比较3.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3 12:18 PM
看来半天了,看的眼屎都出来了,不知道各位看出什么道道没?

想看的清楚,想的明白,就先把这些抓轨就是模拟烧录压盘的过程,他们的相似和差异的核心是使用的编码和采样算法。

简单的看图形:白色部分,白色长条就相当于烧录CD的小坑坑,这代表使用的编码,编码一样(同为WAV或者同为aiff),数据肯定是一致的;红色部分,就是不同的采样算法,算法不同,肯定采样样本不同,数据自然有差异。

认真的看差异:

1、先来看2组WAV,都是光盘读入,直接抓轨,使用编码同为WAV,所以,字节数(文件大小)肯定一样,同为53.830268M;同时,白色部分代表的编码,也完全遵循WAV的规则,完全一致。但红色部分,就大大不同了。这就表示了,EAC和iTunes抓轨的不同,即使编码一样,字节数一致,但采样精度(姑且认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核心算法)肯定不同。--结论:不同的抓轨软件,即使采用音频编码一致,文件大小一致,但由于采样算法的不同,抓取的文件肯定不同。


2、再来看2组aif.,上面一组是EAC抓轨WAV后,转aif;下面一组为iTunes光盘读入,直接抓轨的aif。我们同样看到,编码一致,所以白色部分数据完全一样;但字节数却不同了,iTunes多了8个字节。。。能否认为是由于EAC转的是二手货,而iTunes是原装正版,aif为苹果公司为iTunes专门编写的,是否iTnes的更精确呢?红色部分的差异,同样表示了:即使同样的编码,由于读入数据源头(一个来源于抓轨后加上了EAC采样算法的WAV,一个来源于原汁原味的光盘数据)的不同,加上不同的采样算法,不仅采样精度不同,而且文件大小也变化了。--结论:相同的编码,由于读入数据源头的不同,会导致文件大小的变化;同时,多次转换格式之后,由于算法叠加,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或“增加”的变化。


3、最后4组数据放一起看:EAC处理的2组数据WAV、aif,在结构上(看红色部分),大同小异,但数据量相对少一些,排列的更为整洁;iTunes处理的2组数据wav、aif,也大同小异,但数据量相对多一些,排列的相对凌乱。---结论:谁更好?是排列整洁的EAC,还是数据量(信息量)更多的iTunes?这,貌似没有结论吧。。。

元芳,你怎麽看?

大人,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依我看。。如此这般。。可否?

好,就按你说的办。。。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3 12:46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3 01:55 PM
什么是精确的抓轨?

      对于苹果用户和阿姨组合(iTunes+Amarra)的粉丝来说,aif格式是最好的选择,支持封面和智能管理,无损音质,CD品质,舍我其谁啊。
      但看了上面的抓轨比较,会纠结到底是EAC好,还是iTunes好,貌似,用iTunes好啊,多方便啊,光盘放入,一次抓轨成形,省得折腾了。但EAC也不是吃素的啊,你当网上的EAC圣经是摆设啊,都和基督一个档次了,不用它,貌似,出门都不好意思啊,你没看什么巅峰、PT80,一溜儿的EAC原盘抓轨啊,你用iTunes抓?用口水都喷死你。。。

     说的好听,不如看的实在。

EAC的驱动器矫正,偏移值

     先看看两个波形图,一个是EAC抓轨WAV,一个是iTunes抓轨WAV。一看,波形一样一样的,高低起伏,波峰波谷,丝毫不差;再看,103600-104200区域,发现两个音轨时序是不同,EAC的波形有了提前量,比iTunes先走了一小步。



这“先走的一步”,就是EAC独有的驱动器偏移值。通过AccurateRip网站的介绍,我们能看到他们对这个技术的信心:
他们认为:Conventional CD ripping programs (such as iTunes, or Windows Media Player) do not verify audio, beyond CD drive self verification and as already mentioned there exists no CD/DVD drive which can report all errors. This can lead to potentially speaker damaging spikes being stored in the audio, with no way of knowing if there are errors: --大概意思,一般的CD抓轨软件(例如WMP或iTunes)不会针对驱动器去做检测和矫正,无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而EAC可以。如果驱动器发生错误,如下图,会出现突然的尖峰破坏,并且这些错误的数据会保留在抓取的音频文件里,并不会被发现。而EAC可以发现并矫正这些错误。



我们打开EAC,在设置向导,或菜单驱动器选项里,均可以通过手动检测,或者自动检测获得自己驱动器CDROM的偏移值。


同时,Accuraterip网站也提供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光驱的参考偏移值 。如果你找不到Accuraterip数据库的CD进行偏移值检测,可以从这个列表找到你的光驱,并手动设置偏移值:
  http://www.accuraterip.com/driveoffsets.htm

偏移值,是针对驱动器的矫正,而矫正过的驱动器读取并抓取的音频,能保证一个正确的时序。让我们想一想jitter和时钟的概念,其实他们也就是一个时序的问题,是不过他们是传输过程中。而这里是复制的过程。
先迈左脚还有右脚?如果你开始就错了,那么后面也就错了。

通过10进制对比(整张CD抓轨),我们能看到,开启偏移值后的音频(上面),数据前移,时序正确了,而没开启偏移值(下面),一整段数据使用静音抹平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3 02:21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3 03:14 PM
EAC的矫正,并不是单单一个偏移值。

1、如果你的驱动器支持精确流,那么开启它配合偏移值,能进一步提高抓取精度;缓存,是利用数据先读入缓存,然后抓取数据,进行多次对比,但不确定性会让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而且并不稳定,建议,大量抓轨的时候,机器过热的情况下,电压不稳的情况,PC超频的情况下。。等等,不要开启;C2,是个好东西,能发现驱动器错误,不必读取多次矫正,大大加快了速度。但通常情况下,即使你的光驱支持,为了更好的抓取质量,还是忘记它吧。



2、检查音轨间隙,这是EAC抓取数据前,对每个音轨间隙起始和结束时间的二次检测,能进一步提高抓取成功率和精确度,对于需要CUE列表文件的同学来说,无疑也是必须的。


3、如果你的驱动器支持ASPI,其实就是直接绕过windows尽享IO的数据直接传递,据说比使用默认的winXXX接口要更好。但需要注意:微软声明,所有windows系统均不直接支持ASPI,想绕过我?哼哼,走着瞧。同时,这个ASPI驱动已经N年无更新,安装也有点麻烦。WINDOWS 64BIT的系统,还是放弃吧。其实,到了WIN 7,PC各类规范大面积更新换代,接口已经不是大问题,不开也无所谓。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3 03:1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4 01:41 PM
使用EAC的数据库,验证自己的抓轨结果

      看到上面EAC这么多技术上的处理,对EAC抓轨的精确度有了点信心。
      但你说精确就精确啊?烧HIFI自出世以来,争议从来是这个世界的最大特色。箱子、功放、音源、电源、线材、乃至CD的版本、搭配之道、声音的还原和传真。。。甚至用五分钱钢蹦做垫材好还是10块钱的纸巾更理想等等。。都会有人旁征博引、据理力争,这方登台霍霍磨刀,那方磨拳擦掌跃跃欲试,让不少BBS因此成了菜市场、演武场和斗牛场,很是热闹。

       俗话说的好,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抓轨好不好,一个人说了不算,那10个、100个、1000个、地球上用EAC的都来评评看如何呢?
       这就要说到强大的Accuraterip的数据库了,开始,Accuraterip自己用数千张CD,建立CD音轨抓取参考标准,后来,发现这个办法太笨,对于每年更新的CD,也很麻烦。后来,建立了网络数据库功能,允许EAC用户,抓取一张数据库里没有的新CD后,将数据返回给Accuraterip网站,建立初始参考标准,然后更多人来验证和对比,最终形成新的数据库。如今,这个数据库已经很强大,很多中文cd已经得到支持。建议,如果看到Accuraterip提示,将新的CD信息发送给他们的请求窗口,大家点击“确认 ”。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群众力量胜过天嘛。方便别人,亦是方便自己。作为一个免费软件,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估计雷锋同志也会感动的。

      要使用这个数据库,很简单。在EAC选项里,开启使用Accuraterip数据库验证,即可。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4 02:10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4 01:46 PM
当我们抓轨的完成后,在抓轨日志里,不仅能看到抓轨的设置情况,音轨的时间,CRC校验码,在日志的最后,会看到增加的Accuraterip summary验证的结果。建议,每一张cd抓轨,都自动创建这个日志,一方面便于检查错误,另一方面可以去炫耀,咱抓的完美无缺。

     如果你的抓轨是正确的,首先,会提示抓轨质量和错误,没有问题;接着对照数据库里的抓轨参考值“[ ]”里面的十六进制识别码,如果一致,显示如下:这张cd,所有音轨抓取都和数据库的识别码完全吻合。

     如果不一致,那么显示如下:这张cd,只有2个音轨抓取正确,其它的十六进制识别码,与数据库不符,请重抓一次。
    即使你的抓轨没有任何错误,抓取质量100%,但不是你抓取了错误,就是其他100个人抓错了,您看着办吧。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4 02:12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4 02:47 PM
EAC数据库,除了抓轨校验,还有两个CDDB数据库可以利用,找封面和音轨信息。一个是freedb,免费的CD数据库,找的比较慢,英文的几乎99.9%没什么问题(iTnues如果没有美国帐号,99.9%您会一个也找不到),中文支持的不好(有时候是乱码,有时候封面给你一些XXX儿童不宜的图片),但100张有2-3张找不到也无所谓了,手输撒;另一个是G3 ,速度很快,信息更全,中文支持的不错,可以注册免费找10张,后面交不交钱,主要看你的CD中文多不多了。另一个办法是,抓轨后,没信息的,虚拟光驱,转到其他软件数据库去完善,或者直接使用dBpoweramp等批量封面添加程序。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0-24 02:5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0-24 03:23 PM
可以小结下了:经过上面介绍,我们知道EAC拥有驱动器偏移值矫正、安全模式精确流抓取、音轨静音段间隙二次检测、C2错误验证、ASPI外部接口直通等确保精确抓取,完美“复刻”CD的技术,再加上强大的Accuraterip 数据库校验抓轨结果,最后,它是完完全全免费的,那么,使用EAC作为首选的CD RIP工具,相信应该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了。

软件搞定,现在可以来看看,硬件环境。通常,有了一台性能稳定的PC,一台读碟起码不会乱响CDROM,加上合适的抓取软件,我们是否就能确保我们的抓取毫无瑕疵吗?

这个问题,港台PCHIFI的前辈们有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总结起来就仨字:电、动、棒。。。。额。有点那个邪恶。。但真的很管用。

元芳,你这么看?
大人,我看。。。。行!
那晚上试试??
。。。。。。。。。。。待续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0-25 07:07 PM
期待更精彩。。。。。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