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就这样被你征服--测评 解码器HEGEL HD11(更新HQplay设置对比、避震、线材 )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8:57 AM
标题: 就这样被你征服--测评 解码器HEGEL HD11(更新HQplay设置对比、避震、线材 )
     听到HEGEL又出新品解码器,感觉意料之中又有意外之喜。意料之中的是,出道已久并取得良好业绩的HD 10已完成历史使命,在HD2HD 20广受好评的前提下,BENT没有理由不让其新"成果"HD 10这个汗马功臣锦上添花,HD 20的定位本来就不是HD 10的终结。意料之外的是HD 11出来的这么快,并且果断的使用了AKM32bit DAC.芯片。经过2周多的试听,更多的时间,其实是“兴致勃勃”的进行几款优秀的播放器的测试,因为,HD11从一开声就带了惊喜,中低频在保持了一贯的饱满、密度的基础上,质感和弹性更加突出,高频增加了衍生和甜润,整体音色在以往中性厚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些许光泽和色彩,更精确的节奏和更加流畅的乐感,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而这种惊喜,让测试过程变得轻松,而且,随着测试的深入,HD11仿佛一位出色的魔术师,让我心中对HEGEL 产品声音的一些模糊感受,逐渐清晰和明朗。拨开云雾现青天,一览春光惹无限,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正如现在音箱里那英的歌声:就这样被你征服,That is HD 11


STEREOPHIL编辑
约翰.阿尔金森(John Atkinson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7-4 12:52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8:58 AM
征服第一回:加料不加价--值得喝一杯,CHEERS FOR HEGEL


    这几天为了配合图文测评,照了不少照片,最终选了这一张。25周年的马低劣(Remy Martin),配上当红小生爱怕的兔(IPAD2),不得不承认的确很俗气。但对于HD 11来说,除了新换的AKM 32bit DACUSB升级了,同轴也采用了自家顶级产品HD20一模一样的阻抗修正技术,同样,可以通过遥控,躺在沙发上舒服的操作foobarJRiver或者iTunes,享受HD20顶配待遇,甚至连外壳都贴心的增加了散热保障,这些统统加起来,甚至比HD10还便宜,这难道不值得喝一杯吗?


     听到HD 11的定价,第一感觉BENT太厚道了,再听说昌业8800的定价,第二感觉,咱人民币升值就是好啊,最后,听说BENT赶在201111月份就发布HD 11样机,第三感觉,原来BENT哥哥也跟咱中国人一样迷信啊。通过内幕,我得知BENT的小BABY刚刚出生不久,嗯,双喜临门,或许HD 11就是“冲喜庆生”的产物,而我们着实是沾了小BABY的光了,嘿嘿,偷着乐就成了,希望HD 30能带来更大惊喜。

HD11
的定价不仅国内玩家感到意外,欧洲玩家讨论的也很热烈。相比挪威世界第三的高昂人工成本,HEGEL的低价高质,一直让HEGEL FANS们深感安慰,而HEGEL DAC欧洲之外的市场出货量的增加,也让HEGEL底气更足。让我们和欧洲烧友一起向BENT祝福吧:CHEERS FOR HEGEL!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8:59 AM
外观:


和所有升级产品一样HD 11的外观有了新的变化。首先,由于增加了遥控功能,HD11HD 20一样取消了面板键控切换功能,一字排开的4LED灯,分别显示同轴1,同轴2,光纤和USB输入端,相比HD 10的环状大眼睛更显简洁。通过一个隐藏的红外线接收窗,可通过遥控器切换输入端口,同时可进行foobar等软件操控选曲。遥控器布局与HD20同样,只是颜色改为蓝色作为区别,经测试,支持foobariTunesJRvierAimp3、千千静听、windowsplay等播放软件,并且与HD20\H70兼容,可同时操控。

    其次,HD 11外壳增加了散热孔,一部分在尾部,一部分在底板,更有利于DAC在工作时的散热。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没有主动散热方式的DAC,其实发热量并不小,而DAC为了得到较稳定的音质,大多数厂商建议待机预热的,因此,DAC的散热也并非可以忽视。即使是HD10HD20在背板上部也有隐藏的散热空隙。HD11增强的散热,应该是出于新更换的32bit DAC芯片以及新电路的设计。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9:02 AM
内部:
    每次打开HEGEL的产品看内部,总有惊喜。这次也不例外。线路板并不是原先想象的和HD20一样采用PC1000A,而是采用编号为PC1100A新线路板,整体布局上与HD 10差异较大与HD20类似。
    除了我们感兴趣的USB接收芯片升级为HD20一样的TE7022L和采用同样的同轴1增强阻抗匹配技术、re-clock时钟重整低抖动技术之外,其实,HD11的局部电路围绕新更换的DAC IC也进行了新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简化HD20电路来“复刻”HD11,或许这就是HD11的声音呈现新的走向的主要原因。

HD11
HD20的差别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取消HD20的前级功能和音量控制,因此,采用了一块SLPCI16F1824嵌入式集成IC进行输入端口的切换,同时简化了稳压电路;2HD11采用了AKM 4115作为SPDIF接收数据处理,而AKM 4127VF则进行SRC 重整,最后到AKM 4399EQ PRO来进行数模转换,3AKM的组合与HD 10HD 20 AKMAD组合,不仅在技术参数有所区别,声音特征上也会有所改变。其中,我们需要注意AKM 4399EQ PRO这块芯片,它不仅仅支持32bit采样精度的PCM,同时,支持1bit2.8224MHzDSD,随着SACDDSD的推进,PCM/DSD双功能DAC IC成为一个趋势,不少高档CD也采用了这种双模IC3、基于上述变化,在SRC和模拟部分电路,我们看到了改动。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HD 11 强大的电源部分,采用了和HD 20同样硕大的环形变压器和30000 uF的滤波电容,这是与Vorverstärkerspitzenmodell(挪威HIEND品牌,价值约5,800欧元)采用的相同电源配置。同时, HEGEL专门设计的15路稳压电路 ,能确保转换芯片主时钟,输出层级,DSP等不同需求使用,极低的电源噪声,对降低jitterJitter-Reduction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HEGEL
作为业内老牌数码技术服务商,其电路设计一直有独到之处,从HD 10HD2/HD20再到HD11 ,我们都能看到HEGEL在电路设计上的强悍和进取之心。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9:03 AM
征服第二回:线条和色彩的充分融合---让声音变得更有生命力



通过无数场合和宣传PDF,我们可以看到HEGEL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低失真和良好的音质”,无论是Direct MasterClock ™, Linear Phase LineDriver ™, SoundEngine™, DualTech™还是时钟重整(re-clock)等技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转圈圈;而设计师BENT对重金属摇滚的偏爱,众所周知,为了听到自己满意的演唱会,BENT让这种“低失真”衍生为高密度、重质感,更加清晰的线条感和足够的低频表现,中性而率性,爽朗而朴实,要POWER也要控制力,简约而又不失细腻,一如北欧人的性格,这是一直以来HEGEL产品消费者对HEGEL产品的评价。那么,是不是这些就是HEGEL的全部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 09:07 AM
   我们来通过挪威杂志,评价HD 11配的照片来寻找这个答案。这是一张漂亮的风景照,而且这一次严谨的挪威小编疏忽了,草丛里躺着是HD10,而非新生儿HD 11.我们可以不去妄加猜测小编的意图或者建议他的BOSS扣他工资,而是去关注他对HD11的评价:HEGEL 让奥斯陆的音响公园(Soundgarden,同名摇滚乐队)构建了一个新的声音模式,相比HD 10 USB和同轴端直接音色的“翻拍”,HD11(新技术的运用)把握了更好的时机、节奏和流畅的音乐旋律。



    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以来,像素、清晰度乃至画质,一直是衡量摄影器材的重要指标,但这些不是摄影的全部,纤毫毕露有时候反而会突出瑕疵而破坏美感,比如拍摄美女,又比如上面这幅照片,前后景深一致固然看起来清晰养眼,但没有虚实呼应,反而会让人找不到焦点;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的草坪虽然屏蔽了杂乱,但会让人感觉人工的痕迹而不自然;当数码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清晰也好,画质也好,都不会是决定一副“好作品”的决定因素,而会回归创作的灵感、美感的喜悦以及个人取舍这些差异性的体验上,差异性,才是摄影最“真”的东西,而绝对不会是“翻拍”。同样,音响系统的"高保真”和“低失真”绝不会是简单的“还原现场”,我们不说演奏者的即兴表演、录音师的技术处理,或者音响调教的取舍等等,想象一下一个乐队小提琴组同样频率的挥弓拉弦,铜管组都是一个鼻孔出气,没有了差异性,一个模子出来的声音,会是何种的感觉,这样的声音不会让人共鸣,只会味同嚼蜡,缺少了差异性的重播,只会让乐队失去灵魂而变成CPU芯片控制的机器人。。。。continue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2 09:11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2-5-2 09:15 AM
又见K版好帖!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2-5-2 10:35 AM
KK版主太花心啦。。。。。。。。。。 。。。。。。期待继续。。不过说到HEGEL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低失真和良好的音质”,确实如此他们也做的不错。。。。。。。
作者: WOOW    时间: 2012-5-2 10:52 AM
关注一下新品,感觉USB功能还是有点鸡肋,不上不下。去掉USB改成AES接口,感觉会更好一些。
作者: jp    时间: 2012-5-2 11:53 AM
HD11的USB端口素质已经和HD 20一样了,而且USB端口的存在也增加了它的适用面。至于AES口,例如同轴,HD 11也有配置的。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5-2 01:12 PM
HEGEL HD11做工精湛,调音了得。。。。。。
kkman2002兄介绍细致。。。。。好文,继续!
作者: jhsjjw    时间: 2012-5-4 07:30 AM
看了新器HD11的介绍,很喜欢,有个问题,这次信号源的输入是靠遥控器来完成的,如果遥控器坏了,还能切换不,另外昌业现在这款机有现货吗?
作者: jp    时间: 2012-5-4 09:17 AM
有现货的。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5-4 09:02 PM
咖啡、美酒加HEGEL HD11,KK版直接把我们灌醉了……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5-7 12:01 PM
KK兄你好毒,你好毒。。。。。我们中毒不轻啊!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8 01:07 AM
接上回 :           重播这种差异性就是衡量一套器材的重要指标,而如何正确的重播差异性就是音响设计师对线条和色彩的理解。绘画和音乐经常相提并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在人脑中勾勒出美景,有时有小提琴蓝色的悠长,有时是大提琴咖啡色的醇厚,偶尔加上铜管银灰色的孤单,或者来点木管橘红色的温暖……

   作曲家仿佛画家一般,用旋律勾勒出线条,用合声和配器填满色彩,呈现给我们一副随时间变动的风景画。而这些被我们的耳朵一一捉住品尝,在脑海里把作曲家所见重新绘出。这就是所谓的音画合一。

  这其中,作曲家用于音画重要的颜料就是每种乐器的音色。因此,一套好的器材,不仅仅能清晰的勾勒出曲目的线条和旋律,也能准确的表达丰富多彩的音色。

    线条和色彩,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音响二十要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线条,首先是密度和质感,表现的是声音的重或轻,表现乐器的真实形体,勾画出轮廓;然后是层次,表现的是声音的空间和各类乐器准确的音色,勾画出比例和场景;最后是细节的再生,表现的是乐器的自然泛音和流畅的乐感,勾画出内容和结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套器材的解析力,这是基础;而色彩,首先是是明和暗的透明度,然后是强和弱的速度和动态,最后呈现的是音色的冷和暖,这些色彩的特征或是表现丰富的情感,或是表现深邃的哲理,或是表现内在和外在的感官和情绪,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一套器材表现的活生感。解析力和活生感相辅相成,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让声音更具生命力,表现得更自然,更容易打动人。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8 01:09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8 01:13 AM
下面我们来聆听几段音乐,获得一些直观的感受。

先来听威廉..罗沙和斯塔克两位大师演绎的同一段曲目:帕格尼尼摩西变奏曲(PAGANINI-SILVA:VARIATION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ES

一开声,其实我们就能听出两段录音的不同,首先能明显的听出两把大提琴的不同,威廉的大提琴温暖、柔和,琴腔共鸣营造的木头味道十分浓郁,斯塔克的大提琴则冷峻、棱角分明,尤其是高音部分线条衍生的非常清晰,甚至能听到弓毛拖动的细微声响,残留的泛音袅袅回绕,让琴声愈加凄美。其次二者营造的氛围完全不同,威廉柔美略显舒缓的琴声起伏不大,由于刻意强调的堂音,让钢琴融入了背景,描绘的是月光下的湖面,微起波澜,宁静而又深邃的心灵世界,琴声弥漫在浓郁但较单一的情感氛围之中;斯塔克所呈现的则是荒凉的多的意境,是个干燥的阴冷的沙漠之地,琴声起伏跌宕交织着强烈的爱与恨,背景相对宁静并且始终清晰可闻的钢琴声,与提琴声相为呼应演绎出心灵对话般的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到后段斯塔克有力的运弓,让音乐逐渐到达高潮,让人感受到帕格尼尼在曲谱上标注“愤怒”的强烈暗示。前者是宁静的温暖的柔美的和简单的,展现的是浓郁的写意意境,那么后者就是躁动的清冷的凄美的和复杂的,刻画的是戏剧化的丰富情节。


http://115.com/file/e793hkjw#
04._Paganini-Silva-_Variations_on_a_theme_from_Rossini__s_Moses.wav
再仔细听下去,我们会发现,威廉的这段录音,虽然由于录音技术性的处理,强化了空间“音染”,丰富的堂音效果,突出了大提琴的线条和声音响度,弱化了钢琴伴奏,但在整体丰满浓郁的韵味之中,清晰可闻的呼吸声,提琴强弱音之间的细腻过渡,不仅营造出一种落针可闻的安静氛围,也让多汁多水的琴声显示出一种极佳透明度的丰润,不至于让整体显得单调沉闷,反而引人入胜;而斯塔克的这段录音,录音处理的更加直白,突出的是高度的质感和真实的形体,凄美甚至凄厉的琴声,高处丝丝入扣不会骤然断裂,低处婉转阴柔充满柔韧的力度,丰富的细节不会让声音干瘪而是呈现一种极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情感投入,同样让人情不自禁。

这两段录音都是效果很好的录音,但聆听的结果却会有所不同:90%的器材重播威廉的录音,一开始便会轻易的获得较好的效果,琴声靓,音色美,但听久之后会觉得过于单调、油腻和沉闷,更好的器材则会抽丝剥茧一样重播出更丰富的细节、层次和音色,让人百听不厌;而大多数器材不容易播好斯塔克的录音,过于明亮的高音会导致声音干脆刺耳,细节欠佳则会让声音失去生气,乐器泛音的表现力会影响流畅的乐感,质感和形体勾画不到位则会让整首曲目黯然失色,不耐久听。器材之间的差异性,足矣让这段录音判若两人。


http://115.com/file/e793h5bm#
02._Track02.wav
这是两段个性鲜明的录音,既表现了不同的录音处理,也表现了不同演奏者的演绎过程,好的器材应该能分别还原出两段录音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揭示了不少音响老前辈说的一个道理:韵味与细节不矛盾,高解析力同样与柔顺圆润的音色也不矛盾,好的器材应该能鱼与熊掌兼得。

我们再来听3段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小提琴是大家经常用来试音的试金石,而无伴奏小提琴,则是最为苛刻的“考官”。小提琴的高频泛音很充分,录音好的,质感强的小提琴,配合其他器乐,音色会十分鲜活,细节会很鲜明,感情会很细腻,乐感会很流畅,听感悦耳。但就是在很多系统上,偏亮,质感突出的小提琴有时候会不够耐听,无伴奏的独奏小提琴,则会强化这种不耐听。一套器材能完整的播完巴赫的6首无伴奏组曲,而中途不换碟是很不容易的,那将是很美妙的享受,也是很高的成就。

下面3段巴赫无伴奏小提琴(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1001 - Adagio)录音分别是亚伦罗桑(Audiofon)、格鲁米欧(Phlips))和谢林(DG)的录音。。。。。continue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8 08:47 PM 编辑 ]
作者: 坚少    时间: 2012-5-8 11:51 AM
又见K版好文!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5-8 12:11 PM
精彩。。。。学习!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9 01:31 PM
  同样,通过HD11,我们轻易地辨别出3把小提琴的不同,亚伦罗桑使用的是一把1741年的瓜奈里,声音是幼细的,高音衍生的细长,声音带着飘逸和灵气;格鲁米欧使用的是一把1744年的瓜奈里,有趣的是和亚伦罗桑那把有明显的区别,声音是圆润的,音色温暖,松软,带着一股浓郁的松香味道和甜润;谢林使用的琴无从考证,声音既没有前者的飘逸也没有后者的甜润,突出的是质感和精确,形体上更加逼真和夯实,声音带着更好的穿透力和空气感。声音上,整体音色上,格鲁米欧的无疑最为讨好和好听。

http://115.com/file/e797uj55#
01.-Sonata-No.1-in-G-minor,-BWV1001---Adagio.wav

   从演奏者演绎风格来看,亚伦洛桑是一种骨子里的优雅,格鲁米欧则是一种高贵,而谢林增加的是二者没有的庄重,亚伦罗桑演奏这个乐章使用了最长的时间,节奏舒缓,运弓用力较平均,格鲁米欧使用了最短的时间,并且采用前慢后快独特的节奏,运弓张弛多变,谢林则是中规中矩,较少的揉弦,让声音和节奏显示出教科书般的精确和恰当。演绎手法上,谢林的最为正宗,也最为忠实巴赫的原著,能精准的呈现小提琴丰富和弦和音调变化的写作意图,在乐曲的理解和玩味上更有嚼头。



http://115.com/file/c252cn8h#
01.-J.S.-Bach-Sonata-No.1-in-G-minor---I.-Adagio.wav

     随着听音的深入,很多烧友都喜欢各类版本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应该建立在声音入耳是舒适的,耐听的,是真实的,有足够的解析和辨别能力,能展现不同录音的丰富细节和细微差异,能诠释不同演奏者艺术创作的审美倾向和真实意图,从而心有所感,乐由心生,乐此不疲;反之,如果播放亚伦洛桑是尖细的,缺乏内敛的韧性,播放格鲁米欧是平淡的缺失了味道,播放谢林是僵硬的甚至是粗燥的,那么,这几段乐章就是对自己的折磨了。



http://115.com/file/beoenaav#01.-J.S.-Bach-Sonata-no.1-in-G-minor-BWV-1001---I.-Adagio.wav

测试曲目稍后放上。。。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15 03:15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9 01:36 PM
   低失真,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解析力,还有良好的声音密度和质感,丰富的层次和细节再现,进而是精确的节奏和流畅的乐感,最后是丰富多彩的音色和衍生的感官体验,而这些不仅仅依靠DAC IC或者其他硬件的素质就能一劳永逸解决的,还涉及到DAC设计的电路设计水准、调音、校正技术以及审美取向和艺术修养,在此之上再谈良好的音质,是HEGEL聪明的地方。

    最近专门看了HQPLAY的作者研发过程中参照的技术性PDF,其中对over-/up-sampling的描述以及简单处理、发烧处理和HIEND处理的不同之处与先前的一些猜测不谋而合。Oversampling(过采样)是对信号进行Nx倍数放大,以便于将22k22.05k之间及以上的尖坡噪波信号进行平缓低精度整形,提供给DSP过滤处理,以确保不会因此劣质化音质甚至伤害扬声器;up-sampling(升频)则是采取类似数码插值的方式增补信息量圆滑波形达到更好的细节、密度、质感,以及更好的听感。Oversampling自从飞利蒲(Philips)1982年首先采用以来,已为大多数DAC IC制造商采用,有趣的是HD10采用的ADI 公司的产品则是首次使用8倍过采样技术的鼻祖。


    在Signalyst公司提供的PDF里,我们看到个over-/up-sampling处理方式不同带来的不同的效果
    首先是24bit/192khz录音母带处理成CD格式16bit/44.1khz(将22.05khz以上的信号进行削波处理),传统的未经过oversampling处理(NO OverSampling),直接经过滤波处理的效果并不如意,细节丢失的厉害。



    其次,是oversampling的两种情况和两个级别up-sampling升频的情况,效果越来越好。后面的升频分为发烧级别和HIEND级别,我们注意看标志部分和其他局部细节的区别和不同。这只是Signalyst公司利用图片的方式,来演示不同技术处理的效果,便于我们理解,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将over-/up-sampling相结合,成为近几年各大厂商常用的方式,而涉及的技术运用、升频算法以及电路设计,结合DA后模拟输出的调音和矫正,就作为了各自的核心技术。先进的算法和良好的效果是萨拉狂等专业升频软件以及近期几款表现优异的播放软件卖的那么贵的原因,掌握核心和专利技术的各大优秀品牌的价格优势也缘由于此。



大多数厂商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DAC IC作为设计核心,并围绕这个IC进行相应的技术设计和创新。HEGEL 也不例外。。。。continue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9 02:04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4 12:32 PM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HEGEL的几款DAC主要围绕ADI 和AKM这两家的DAC IC来做设计,但其实,HEGEL是比较少见的能针对不同DAC IC进行电路设计的公司之一。

     HEGEL认为,DAC上常见的主时钟(master clock)抖动精度问题,主要来源于电源噪声,时钟振荡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质量,时钟驱动电路和电路板布局,因此HEGEL并不仅仅依靠DAC IC来处理jitter,或者采用DAC IC厂商提供的标准电路来设计,而是从数字接收源头,DSP后的数字滤波重建,时钟重整以及离散式电源供给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实现降低抖动的目标。


     例如数字滤波,HEGEL并没有简单采用DAC IC的内建滤波,而是在DSP之后再次通过电路设计重建线形滤波来克服oversampling最常见的相位抖动偏差,其采用的同步平衡syncrodac™技术,能实现相位信号的完整,从而在DA转换前提供最佳的源信号,进而与其均衡线性相位(LineDriver™)输出级相结合,提供高电流低阻抗的稳定输出。 而对于不同的DAC IC ,HEGEL的数字滤波电路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在廉价的HD2 (采用PCM 1754)和高端的CDP4A(采用CS 4397)上,针对不同的DAC IC以及实际需要,我们能看到这种电路的差异和对比,看到HEGEL公司在电路设计上的老道和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前面会提到HD11和HD 20在电路设计上会有所区别的主要原因。
1、HD2的数字滤波电路(图家里,后补)

2、CDP4A的数字滤波电路

pre_detail4.jpg (108.97 KB, 下载次数: 248)

pre_detail4.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4 12:34 PM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HEGEL DAC方案,其实很多技术已经在其CD机(DAC部分)有了很好的经验(包括离散式电源供给等),为其进行独立外置DAC设计提供了最好的借鉴,正是由于HEGEL这种技术的延续性和电路设计上的经验和优势,让HEGEL几款DAC 虽然在电路设计上有所差异,但在测试数据上却体现了惊人的相似性,从最近日本、德国的测试中,HEGEL HD 11,取得了和HD 2HD20 同样几乎完美的低抖动测试结果。


从测试图中,我们能看到HEGEL HD11和两台参考解码器BC的区别,HEGEL HD 11既没有B的谐波杂讯(两边的竖状条纹),也没有C的峰谷突起(这在进行大量jitter测试的stereophile网站,被戏称为"skirts"-裙子效应),与最上面的参考样本更加接近,这会让HEGEL HD11的声音更干净,并且不会有“boom”失真或者播放中断(complaints of playback的情况发生。。

同样,我们可以对比最近sixmoos.com网站提供的采用异步技术DAC的测试数据(同样采用了AKM 4399EQ作为DAC IC),不得不承认在低抖动的处理上采取同步技术的HEGEL更占优势。在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HEGEL的聪明地方,这也是HEGELDAC设计上坚持同步技术、在可测量的范围内提供最好的音质等等技术声明的最大原因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4 12:40 PM
sixmoons.com编辑点评HEGEL 公司的技术创新时,由衷地赞叹:黑格尔是一家不同寻常的小公司,对于那些花费昂贵代价购买Philips, Sony, Matsushita DaisyOEM供应商技术的大公司来说,hegel的各项™技术更能体现其独特的个性。

对于测试数据,HEGELDE的设计师和linn或者dsc等公司的技术人员一样,认为:这些数据必须经过“耳朵的检验,良好的音质和愉悦的听感是密不可分的。近期几个国外HD11的测试对比中,对于HD11的声音有着相类似的听感:靓丽的色彩,光泽,良好的透明度和流畅的乐感。



在上一周,德国www.stereoplay.de网站对HD11的评语是:无论如何--即使和CD相比,HD11自然的色彩和优雅、流畅的(音乐)风格都让人印象深刻。





类似的评测还有:这个DAC的特点是良好的音质,漂亮的音乐表现和令人满意的听感。这种产品强力推荐。


在更早的fairaudio网站和林德曼DAC的对比测试中,HGGEL HD11 表现也很出色:低频干脆而快速,中频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无脂肪”的清晰感和丰富的细节,而动态响应则让整体节奏是流畅的而不是“断奏”,营造的虚拟三维空间,音场深度和出色的解析力让人印象深刻,让声音呈现“雕塑”般的立体感。


而在HEGEL取得良好反馈的日本市场,有更多的HEGEL HD 11使用经验,他们认为:相比马兰士这种声音温暖、柔顺类似“真空管”风格的声音特征,HD11的声音更象“晶体管”。因此,让HD 11预热10小时以上,声音会发挥出更好的光泽和感性色彩。(这点深有同感,HD 11在给它足够的预热之后,声音会更圆润和好听)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14 01:15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4 01:10 PM
经过上面的测试和分析,相信对于HD11的声音我们有了一定的印象: HD 11 的声音和HEGEL 几款DAC一样,不会是数码味道的干、薄、硬,而是呈现较好的厚度和密度和相对舒适顺滑的听感(其实正是由于HEGEL的首款解码器没有通常DAC明显的数码声而首先被玩耳机的烧友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低抖动技术的运用成功减弱了Jitter对声音的影响,最直接表现就是声音更加通透与清晰和改善的空间自然感。可以说,采用新技术后的HD11 很好的解决了密度、质感与透明度、色彩的融合以及解析力、细节和音乐表现力的平衡,不仅在技术参数上保持了原有的高质量水准,并且在听感上也会带来更丰富的变化、生动的鲜活感和流畅的节奏等新的改善,线条和色彩并重的特征,让 HD 11的声音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而对于HD 11对声音的敏感和精确把握,在接下来播放器、线材以及不同系统的对比测试中,会有更感性和更有趣的认识

征服第三回:精确的捕捉--验证源头的重要
。。continue
作者: yuancd8452    时间: 2012-5-14 01:21 PM
HEGEL什么时候能够出一款硬盘播放器来配套这些解码器就更好了。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4 01:32 PM
原帖由 yuancd8452 于 2012-5-14 01:21 PM 发表
HEGEL什么时候能够出一款硬盘播放器来配套这些解码器就更好了。


这个可以向HEGEL公司提议。
不过,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规划。估摸着,多功能蓝光播放器或带USB、DLAN功能的网络播放,更符合HEGEL产品线针对CD转盘升级和SACD、DVD-A兼容性播放的需求。
数码HIFI目前已经开始突破瓶颈效应,解决版权和标准问题,路子迈的估计比以前会更大,更快一些了。
作者: WOOW    时间: 2012-5-15 09:38 AM
相对HD11的USB接口,更关心同轴输出接口的水平。毕竟USB接口的选择非常多。而且USB接口的方案和同轴方案也不完全一样。大部分产品是有偏重的(也就是另外一种接口基本是属于附送的)。升频功能我觉得到不重要。东西还是原生的比较好。
作者: jp    时间: 2012-5-15 10:43 AM
很详尽、很专业的评测,赞一个!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15 03:50 PM
原帖由 WOOW 于 2012-5-15 09:38 AM 发表
相对HD11的USB接口,更关心同轴输出接口的水平。毕竟USB接口的选择非常多。而且USB接口的方案和同轴方案也不完全一样。大部分产品是有偏重的(也就是另外一种接口基本是属于附送的)。升频功能我觉得到不重要。东西还 ...


HD11 的同轴和USB接口的输出质量很接近,是几款HEGEL DAC中最接近的一款。日本的测试中,已经有人发现了。在试听过程中,也证实了这点。
后面测试中会有相关内容。

USB接口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PC或者移动设备,事实上在欧美是作为一个标准接口来使用的。毕竟除了HIFI还有生活上的需求。

对于升频,其实目前90%的DAC在内部设计中都有这个环节,主要是AD后的升频和DA后的升频的区别。也有专门的外置独立升频设备。升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音质,只是各个厂家掌握的技术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升频技术实际上已属于厂家的核心技术。
作为普通烧友对于升频倒不用十分在意,关键满足自己的听感即可。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2-5-16 12:06 AM
辛苦了,很详尽!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2-5-19 09:14 AM
不得不佩服K版的严谨与细致和专业与中肯,仿佛面前站着一位不受外界干扰的科学工作者!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9 11:40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2-5-19 09:14 AM 发表
不得不佩服K版的严谨与细致和专业与中肯,仿佛面前站着一位不受外界干扰的科学工作者!


惭愧,其实我最容易受到干扰,哈哈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9 11:43 AM
征服第三回:精确的捕捉--验证源头的重要


    CASPCHIFI的烧友,都必须面临如何选择适合的软件播放器的问题?有时候,看到烧友对不同播放器的听感,林林总总各类充满诱惑的描述,自己迫不及待的尝试一番,欲感受一番描述中的“巨大”差异,却发现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怎么觉得foobarxxx播放器没什么区别啊,怎么觉得xxx播放器还不如indowsplay呢?难道他们都是“金耳朵”,而我就是一个不堪的“木耳”?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和对各类播放器对比结果的质疑,充斥各大论坛。


    对于播放器的选择,就会有两个明显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坚守阵地,或者使用操作简便、耳熟能详的foobar windowsplay,甚至千千静听,或者干脆使用公认的“最佳”组合例如iTunes+Amarra,甚至不惜投入,使用价格不菲的正版,管你风吹云涌,我自不动如山;另一种倾向则是不断尝试和调整,以寻找“差异”为乐趣,以找到最切合自己系统的最佳伴侣为目标,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乐此不疲。前一种倾向多为刚入门的烧友,初来咋到,懵懵懂懂,不妨随波逐流之,听之任之;或者是财力雄厚,对声音又不苛求,觅得一套经典组合,便自得其乐的烧友;后一种倾向的烧友,多为器材或系统有一定基础,硬件的需求欲望暂时无法战胜钱包的无奈,又不满现状,欲走捷径,想更上一层楼的烧友,或者器材、系统已经成型,对声音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乃至完美的超级玩家。有趣的是,这两种倾向或者心态,放大到器材的选择,也是可以说的通的。但无论如何,这些倾向和心态,回归到发烧的源头,其实就是对“声音”判别,有了判别,才会有取舍。


如何判别“声音”不好说,因为,听感是主观的,同时,听感会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会不断进行修正。但如何判别一款播放器的差异,就相对简单的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一套监听耳机系统,相比音箱系统,排除了环境这个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因素,加上采用贴耳式的聆听方式,排除干扰,心力听力会相对集中和贯注,无疑能对声音的变化更加敏感。这也是是各个耳机BBS,对于播放软件的判别相对比较热衷和热闹的缘故;而喜欢使用音箱系统,对耳机敬而远之的烧友,如果选择的是一对对前端相对敏感的监听音箱,整套系统又有一定解析力的话,同样,能听出不同播放器的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的不同,环境和细节的处理,会放大或缩小这种“差异”。)

    手中的这套声音朴素,中性直白的PMC入门监听系统和HEGEL HD11 搭档,并经过一些细节的微调,不需要所谓“金耳朵”,就能轻易的捕捉到这种播放软件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验证了数码音源源头的重要性,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播放软件的差异不亚于转盘之间的差异,这就体现了一些优秀播放软件的价值。如果说解码器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大厨,那么给这位大厨提供原材料的数字播放软件,就是它的供货商,材料越精致,越好,那么这位大厨就会越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player.jpg (195 KB, 下载次数: 263)

player.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9 11:49 AM
播放器的比较

    播放器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foobar和近期几款比较热门的HQPLAYJPLAYAmp3以及国内玩家编写的简听(JieSimplePlayer 3.90)。其中,HQPLAY AImp3都使用了升频技术,区别是后者是强制升频(32bit96Khz),而前者则提供了丰富的设置选项,JPLAY和简听则作为内核播放的代表,其中JPLAY提供了最优化的H模式,而简听则提供了极限+内核的超级模式。

    驱动统一使用 ASIO虚拟驱动(由于JPLAY不支持虚拟ASIO驱动,选择采用KS驱动)

     对比曲目

1
、人声 孙露 《寂寞诱惑》中第1- 爱在秋天(wav)。孙露独特的声线,感性而又炽热,人声很突出,自然、率真,有爵士歌手的味道和自己的个性,曲目中的器乐伴奏也很有特点。

2
、器乐: 亨德尔《竖琴协奏曲 Op.4 No.6》第1轨(wav),一张老碟,但录音和演绎俱佳,对比声音的透明度和器乐音色;《史特拉瓦底名琴演绎_安可22首》中的第2 佛雷的摇篮曲(wav),对比器乐的音色和层次。

3
、综合: 发烧名碟《法雅三角帽芭蕾全曲》中的开场第1轨(wav),对比音场、层次、器乐音色、人声、合奏等。

4
、高格式音频:linn 母带专辑《Barb.Jungr.(2005).Love.Me.Tender(PCM.24-96,flac),第9Always On My Mind,一首经典老歌。对比24bit 高格式音频的表现力。



   测试曲目打包下载
http://115.com/file/benuw9m3#
测试音轨.rar

   4张碟会陆续上传,都是经典。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29 02:08 PM 编辑 ]

IMG_3274.jpg (126.53 KB, 下载次数: 260)

IMG_3274.jpg

作者: caich    时间: 2012-5-29 12:24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5-29 11:49 AM 发表
播放器的比较

    播放器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foobar和近期几款比较热门的HQPLAY、JPLAY、Amp3以及国内玩家编写的简听(JieSimplePlayer 3.90)。其中,HQPLAY 和Amp3都使用了升频技术,区别是后者是强制升频(32 ...


看到了kk兄的音源就流口水啊。期待上传
作者: WOOW    时间: 2012-5-29 12:47 PM
AIMP3不是强制升频把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9 01:28 PM
原帖由 caich 于 2012-5-29 12:24 PM 发表


看到了kk兄的音源就流口水啊。期待上传


上传中。。。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5-29 01:51 PM
[精确的捕捉--验证源头的重要]:——只有真正实践并总结分析过的烧友才有的正确感悟!kkman2002兄,赞一个!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5-29 01:55 PM
原帖由 WOOW 于 2012-5-29 12:47 PM 发表
AIMP3不是强制升频把


AIMP3,我这里使用驱动wasapi,采样率和采样精度均是灰色,无法设置,自动升频输出为32bit 96khz;
使用ASIO驱动,采样率可调整,采样精度无法调整仍为32bit;
采用DS驱动方可设置所有参数。
由于对比的是ASIO,因此也就认为是强制升频了。

aimp3 asio.jpg (61.41 KB, 下载次数: 237)

aimp3 asio.jpg

aimp3 wasapi.jpg (64.12 KB, 下载次数: 225)

aimp3 wasapi.jpg

作者: jp    时间: 2012-5-29 02:18 PM
期待KK版主的播放器点评。
作者: sx007    时间: 2012-5-31 09:57 AM
标题: 好文!强烈关注对SACD输入的DSD数码流的支持!
其中,我们需要注意AKM 4399EQ PRO这块芯片,它不仅仅支持32bit采样精度的PCM,同时,支持1bit2.8224MHz的DSD,随着SACD和DSD的推进,PCM/DSD双功能DAC IC成为一个趋势,不少高档CD也采用了这种双模IC (以上文字引用自原贴)相当关注HD11解码部分加入了对SACD的支持 但仔细观察HD11背面端囗好象没有HDMA接囗,那么DSD数码流是通过该机哪个接口输入喃 ......如此机顺利接收到DSD数码流后是直接解码或是先转换为PMC信号后再解码。。。
作者: jp    时间: 2012-5-31 01:58 PM
原帖由 sx007 于 2012-5-31 09:57 AM 发表
其中,我们需要注意AKM 4399EQ PRO这块芯片,它不仅仅支持32bit采样精度的PCM,同时,支持1bit2.8224MHz的DSD,随着SACD和DSD的推进,PCM/DSD双功能DAC IC成为一个趋势,不少高档CD也采用了这种双模IC ( ...

DSD的传输现在尚无统一标准,各厂家各有自己的方式,例如DCS、ACCUPHASE、ESOTERIC等,这样只有同厂的转盘、解码搭配才能良好地传输DSD讯号。基于这种情况,由于HEGEL尚未有自己的DSD传输方式,加上又没有相应的转盘配合,所以目前HD 11的解码芯片虽然可以直接处理DSD讯号,但仍无法实现此项功能。
作者: sx007    时间: 2012-5-31 03:29 PM
jp版主分析客观、详细…前不久我一挚友刚购了台马兰士BD兼容机支持SACD原码通过HDMA端输出 他是一位铁杆PC HIFI烧友…硬盘加了N个…但实话实说:对原码甩给一台中低端雅马哈AV机岀来的声音品质持保留意见 俺属对音质绝不妥协但又想操作简便快捷一类(有点懒 )思来想去觉得一台上一定级数全兼容网络播放机(可外挂硬盘)+全兼容解码器这套组合具有可操作性…加大对这个版块的关注力度

[ 本帖最后由 sx007 于 2012-5-31 03:31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2 AM
原帖由 sx007 于 2012-5-31 09:57 AM 发表
其中,我们需要注意AKM 4399EQ PRO这块芯片,它不仅仅支持32bit采样精度的PCM,同时,支持1bit2.8224MHz的DSD,随着SACD和DSD的推进,PCM/DSD双功能DAC IC成为一个趋势,不少高档CD也采用了这种双模IC ( ...


正如JP版主所言,DSD限于授权和标准问题,目前支持DSD直接播放或源码输出的DAC并不多见,例如市场上新近出现的Mytek Stereo192-DSD支持DSD的直播(HQplayer也已经明确支持),但仍属于试水产品,播放效果仍需进一步检验 。而OPPO 等蓝光播放器新固件相继取消对SACD ISO的支持,可以看出版权和授权对于DSD多形式播放的阻力。

对于DSD,由于SACD的破解,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软件来支持播放。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DAC来说,无论是foobar的SACD插件,还是HQPLAYER的dff支持,只是将DSD转换成PCM来播放,而由于DSD与PCM完全不同的录音模式,这种格式的转换,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这两天对比音乐之旅蓝光播放器EMP2播放SACD和软件播放ISO或者dff,听感上是有较大差异的。

因此,对于DSD,大可不必纠结。套用一句俗话: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数码产品日新月异,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时间的推移,一切皆有可能。HD 11采用这块32bit DAC或许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跟进和实验。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3 AM
对于播放器对比测试,虽然相比器材、线材的对比简单一些,不用频繁更换,开关电源。但一方面采用了音频独占模式,各个播放器由于调用内存、驱动也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因此,为确保各个播放器最佳状态,进行对比时,不可能同时打开几个数字播放器进行快速AB对比,另一方面人耳的记忆时间有限,也不能几首曲目连听后,再AB对比。因此,采用先简单,后复杂,先局部,后整体,先初听,后细品的方式,能较快和比较全面的分辨出差异。说起来复杂,实际上,在确保环境相对宁静和平和的心境之下,聆听的时候,抓住几个曲目的关键点,自己最敏感的器乐、音色和局部细节,初听之下,已经能听到几个播放器的区别,这种区别,真的不需要什么“金耳朵”


foobar

   人声 :开场琴声柔和,风铃过场一带而过,细节和泛音均不足,音场深度靠后,宽度略有收缩,声音重量在左侧,吉他声音混在琴声之间,弹指的泛音不足,人声有些臃肿,融在背景伴奏里,伴奏和人声没有拉开,合奏的时候,感觉有些乱。
   器乐:竖琴协奏曲,弦乐群起来后,感觉有些软,绵密不足,竖琴声音不够晶莹,线条不够清晰,沉闷,拨弦的泛音融入背景,透明度不足,难以表现更细腻的音色变化;摇篮曲, 钢琴声音形体膨胀,触键感不明显,颗粒感不清晰,层次不足,提琴声音沉闷,声音过于轻柔,韧劲不足,钢琴和提琴明显是混在一起的。
    综合: 音场有了。鼓声有些浑浊,号声有些干,光泽黯淡。掌声肉感有,质感无。女高音,穿透力不足,像含着一块糖在唱歌。
24bit高格式音频:开场钢琴混浊,低音体形过大,声音过于蓬松。人声比较轻,吐气换气细节不突出。



整体:听感不刺耳,但感觉有一层厚厚的面纱。声音有些散,不够凝聚,乐器音色、质感不够鲜明,不真实。中低频过重,声音有些臃肿,整体有些混浊,影响了细节的表现。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3 AM
AImp3,
     1、人声:吉他低频听到明显的共鸣,音场有明显的压缩,乐器和人声都集中在中间。人声有厚度,但不够凝聚,口型有些散,情感上有些淡,不过有一定的质感。
    2、器乐:竖琴,开场弦乐群,没有膨松的感觉。钢琴的声音比较硬朗,竖琴声音有些发紧,细节和泛音有些不足,整体不够流畅;摇篮曲,钢琴比较清晰,提琴音色不够优美,味道明显黯淡,听感上不自然,音场依旧压缩,感觉提琴和钢琴都在中间演奏;
     3、综合:开场鼓声比较乱,低频量感有些不足,打击乐,力度有,但变化少,定位有些死,掌声感觉比较短促,和声稍弱,音场压缩的比较明显,集中中间。人声还算不错,有一定穿透力。掌声,感觉稍硬,肉感弱一些。
     4、24bit高清音频:钢琴大了一号,声音过于臃肿,钢琴伴奏有些抢,人声,不够抒情,感情色彩和氛围不突出。

整体厚度,质感有,但音场有明显压缩,乐器不够柔美,味道淡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4 AM
HQplay
    1、人声:开场琴声,开扬,颤音揉弦过渡自然;吉他的搓弦,表现真实,有明显的脱箱感,泛音让音场显得更宽。人声相比其他几款播放器,更为真实,自然,歌手特有的声线,换气的细节清晰明了。电子鼓很干脆,吉他的细节和泛音交代的也很清楚,搓弦能明显感到动作以及细微的变化。合奏起来后,没有乱和浑的感觉。吉他的弹奏,空气感十足。吉他的低频,即使放小音量,也有空间音场的感觉,感觉舞台较大。
    2、器乐:竖琴协奏曲,一改沉闷的出场,弦乐群气势很足。低音部膨松,高音泛音去的更远。竖琴声音干净,晶莹,连奏泛音丰富,连贯,弹奏有明显的轻重起伏,拨弦能感觉到音色的细微变化;摇篮曲,钢琴和提琴能听出是明显分开的,提琴连贯很好,揉弦和音色细腻,木头味道浓郁,钢琴没有淹没提琴,音场分布自然。( 这个音轨,相对专辑的其他曲目,录音电平较低,乐器声音相对暗淡,对于器材透明度、层次和音色的表现要求较高,HQplay播放这个音轨与其他几款播放器有明显的差异)
    3、综合:开场鼓声,相对硬朗,有更多的密度和质感。号角声光泽很好,有穿透力。打击乐,音场更深,有明显的位置变化,泛音很足。掌声更加真实,和声有力。能听到女高音声线的变化。
4、24bit高清音频:唯一感觉高清格式与普通CD格式差异比较大的播放器。听linn的这张碟,人声的密度、质感一流,口型不大不小,歌声自然流畅,伴奏能明显感觉氛围的烘托。表现力上看,除了JPLAY就是它了。

整体:表现比较全面,各个试听曲目比较平衡,没有明显的偏向。音场适中协调,人声和器乐真实度和形体化明显,各个乐器之间的特征鲜明,音色纯净,细节较多,乐感比较流畅和细腻。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6-4 11:57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4 AM
简听
   1、人声:开场琴声柔和很多,背景干净,但感觉细节少了(吉他泛音几乎不可闻) ,搓弦声有点不自然,人声,轻柔, 密度稍弱,有较好的清晰度,但人声真的很好听,自然而放松,毫无压力。
   2、器乐:竖琴协奏曲,钢琴和竖琴混在一起,音场不明显,弦乐群无力,齐奏起伏的感觉不明显,平面的感觉比较明显;摇篮曲:钢琴声混在提琴声里,提琴声音柔和.整体音色甜美,提琴的韧劲虽不强烈,但过渡还算细腻。
   3、综合:开场鼓声有些闷,号声干净,但依旧无穿透力,打击乐器,干脆,但感觉力度不足,位置变化也不明显,鼓掌声不突出,人声的和声有些抢。
   4、24bit高格式音频:钢琴不仅朦胧,而且不连贯,尤其是重音出来前,感觉少了东西,节奏舒缓,感觉明显慢半拍,人声轻柔,不突出,氛围和活生感稍弱。

   整体,音场有些扁平,声音柔和,有些故意拖慢节奏的感觉。听感人声柔和,器乐伴奏音色甜美,有明显的韵味。听古典有点郁闷,层次和质感稍弱,声音有些不自然.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4 AM
JPLAY  
   1、人声:音场很庞大,背景有些奇怪,并不是很干净,感觉多了很多东西,吉他细节多了很多。人声很大气,声音质感不错,密度也足。但由于背景不干净,反而觉得出彩的人声有些暗淡了。
   2、器乐:竖琴,弦乐群开场很有力度,低频起来的时候,感觉明显的空间感,声音层次很好,细节充分,尤其是竖琴拨弦的余音和细节,动作感觉很真实,整体音感流畅,音色丰富,细腻,表现最好。
   3、综合:还是声场,很庞大。鼓声不如HQPLAY清晰,但细微变化更甚,打击声体现丰富的位置和深度的变化,深度更深,更远,泛音余韵更加灵动。人声的穿透力明显增强,背景有一些增加的细节,舞台宽阔,深远。

整体:由于使用KS驱动,因此,声音整体有密度的同时,也有很好的厚度,但听人声和古典相比,明显古典音乐更好听,足够大的音场规模和丰富的细节,听起来很过瘾。播放人声,相比简听,少了一些味道,相比HQplay,少了一些质感。播放24bit高格式人声,则好了很多,人声的穿透力表现出色,感觉歌手肺活量很足,声音是从胸腔出来的,演唱自然,从容,大气,吐字换气,清晰可闻。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4 09:45 AM
从几款播放器整体表现以及一个多月来反复聆听,不同音乐类型的对比,个人认为:foobar和AImp3属于一档,HQplay和Jplay属于一档,而简听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HQplay最为全面,其过滤器和算法的设置也很丰富,调整便捷。升频模式,听感很出色,比原本的44.1khz要好听。音场规模适中,表现人声、器乐都很均衡。在这次对比试听中播放孙露的人声,质感真实的声音,伴奏吉他的丰富泛音,播放竖琴协奏,拨弦的细节和流畅的乐感,播放三角帽芭蕾,打击乐器的深度和位置的变化等局部细节中,能听出和其它播放器明显的区别。比较出色的是:其器乐的真实感和音色的丰富变化,以及表现各类型音乐的平衡性,并且通过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某一类型音乐的表现。

    JPLAY  H模式,音场庞大,声音大气,平衡,人声自然,乐器有质感的同时,声音也有厚度,听古典,尤其录音好的古典,很享受。突出的是:音场表现、宁静的背景、厚润的声底,最具模拟的味道。(可惜是试用版本,H模式无法暂停,中间又有10秒静音暂停,影响了整体的听感。对比了KS和WASAPI驱动,的确如作者所言,KS会更有效率,听感上KS更精致、柔和一些,细节和层次也较好。)

简听,整体听感柔和,听人声,尤其是发烧人声,听感舒适,悦耳,但感觉是刻意压缩了两端,整体仿佛给拖慢了节奏,感觉音色变化不够丰富,器乐的质感弱一些,虽然听感比较舒服,但听久听会有一些沉闷,尤其是听一些透明度不是很好的音轨,感觉声音有些打不开,总体韵味有余,细节不足,音场表现虽不至于一个平板,但相比foobar甚至还稍稍不如。比较突出的是:柔和的声音,表现人声和弦乐有独特的韵味,甚至有胆机的味道与CMP有些类似。其极限模式,相对多核CPU有优化,使用单线程。需要说明的说,简听频繁死机的情况,在我的电脑上一次都没发生过,即使使用极限和内核模式,

foobar,听感上和上面3款播放器有明显的差距。整体听感显粗燥,不够精致和细腻,层次上明显不够清晰,音场规模有,但声音过散,缺乏凝聚,音乐轮廓模糊,影响了细节的表现。密度、质感、清晰度、解析力、韵味与上面几款播放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期间,曾改用foobar几个烧友的优化版本,总体听感有改善,但foobar在听感上的相对粗燥,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应该就是播放软件在算法和程序核心设计上的区别,局部的优化,无法改变其设计架构上的缺陷。

    AIMP3 ,虽然声音厚度,质感都有,但感觉音场的明显压缩,声音略硬朗,味道偏淡。ASIO和WASAPI声音有明显区别,wasapi的声音,厚度上更佳,听感也更自然一些。没有想象中的出色,基本和foobar一个水平,较好的界面,快捷的操作,开放性的插件接口和丰富的功能,与foobar类似。但二者与同类型的JRiver 相比声音上不如后者更讨好耳朵。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6-4 11:58 AM 编辑 ]
作者: jp    时间: 2012-6-4 10:30 A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6-4 09:45 AM 发表
从几款播放器整体表现以及一个多月来反复聆听,不同音乐类型的对比,个人认为:foobar和amp3属于一档,HQplay和Jplay属于一档,而简听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HQplay最为全面,其过滤器和算法的设置也很丰富,调整便捷 ...

非常全面详细的播放器评测,非常感谢KK版主的辛勤劳动!
作者: 铁头烧友    时间: 2012-6-11 06:45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6-4 09:45 AM 发表
从几款播放器整体表现以及一个多月来反复聆听,不同音乐类型的对比,个人认为:foobar和AImp3属于一档,HQplay和Jplay属于一档,而简听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HQplay最为全面,其过滤器和算法的设置也很丰富,调整便 ...

非常同意K版观点!
作者: 中国爱乐人    时间: 2012-6-25 02:20 PM
非常专业、详尽、精彩的评测文章,强烈建议在音响杂志上刊登发表,特别是以下这段文字很经典:“重播这种差异性就是衡量一套器材的重要指标,而如何正确的重播差异性就是音响设计师对线条和色彩的理解。绘画和音乐经常相提并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在人脑中勾勒出美景,有时有小提琴蓝色的悠长,有时是大提琴咖啡色的醇厚,偶尔加上铜管银灰色的孤单,或者来点木管橘红色的温暖……

   作曲家仿佛画家一般,用旋律勾勒出线条,用合声和配器填满色彩,呈现给我们一副随时间变动的风景画。而这些被我们的耳朵一一捉住品尝,在脑海里把作曲家所见重新绘出。这就是所谓的音画合一。

  这其中,作曲家用于音画重要的颜料就是每种乐器的音色。因此,一套好的器材,不仅仅能清晰的勾勒出曲目的线条和旋律,也能准确的表达丰富多彩的音色。

    线条和色彩,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音响二十要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线条,首先是密度和质感,表现的是声音的重或轻,表现乐器的真实形体,勾画出轮廓;然后是层次,表现的是声音的空间和各类乐器准确的音色,勾画出比例和场景;最后是细节的再生,表现的是乐器的自然泛音和流畅的乐感,勾画出内容和结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套器材的解析力,这是基础;而色彩,首先是是明和暗的透明度,然后是强和弱的速度和动态,最后呈现的是音色的冷和暖,这些色彩的特征或是表现丰富的情感,或是表现深邃的哲理,或是表现内在和外在的感官和情绪,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一套器材表现的活生感。解析力和活生感相辅相成,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让声音更具生命力,表现得更自然,更容易打动人。”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26 12:40 PM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12-6-25 02 PM 发表
非常专业、详尽、精彩的评测文章,强烈建议在音响杂志上刊登发表,特别是以下这段文字很经典:“重播这种差异性就是衡量一套器材的重要指标,而如何正确的重播差异性就是音响设计师对线条和色彩的理解。绘画和音乐经 ...


爱乐兄谬赞了,随感而发而已,而HD 11的确是一台让人深有体悟的器材,值得拥有和把玩。最近时间忙一些,还有一些补充测试,稍后整理放出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6-26 12:50 PM
kkman2002兄分析得很透彻啊。。。。辛苦了!
作者: desklong    时间: 2012-6-26 02:44 PM
这些软件都是免费的吗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6-26 05:59 PM
原帖由 desklong 于 2012-6-26 02:44 PM 发表
这些软件都是免费的吗


HQPLAY 、Jplay是收费软件,139欧和99欧,可通过网站网上购买。其余软件是免费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7-3 11:00 PM
  
   上述几款播放器对比测试,声音的区别主要在细节上,整体听感上都没有干、薄、硬的数码味,如果分开听,声音都是可以入耳的,只有经过大量比较之后,才会对最好听的声音有所把握,这里提醒各位朋友,如果喜欢CAS PCHIFI,不要因为怕麻烦,轻易放弃这种表较的机会,这无疑会让你错失你的CAS最佳拍档。套用一句俗话:软也好,硬也好,还是软硬兼施才是王道。
    这几款播放器,HQplay无疑与HD 11的配合更切合一些,充分发挥了HD 11 高密度,重质感的特点,难得的是HQplay借鉴专业音频软件的丰富设置,给DACs使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声音的微调魅力,从硬件走入软件,增添了更多的玩法和乐趣。

HD11
HQplay设置变化后的声音变化,不仅如显微镜一样精确的捕捉下来,而且由于切换AB的加速,让这种声音的差异性甚至比不同软件之间的对比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拥有HD11的朋友,不妨做同样的测试,一定会让你感受这种精确捕捉的乐趣和“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原来正确设置后的声音,真的如此迷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测试,参考软件说明和其他烧友的经验,我们已经对HQplay几个关键设置和模式有了一定了解:(可参考软件教程:
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6609&extra=page%3D1
  如图所示:HQpaly 可以分别进行进行过滤器、抖动矫正和采样率的即时调整,播放任何一个音轨前都可以快捷的设置,这个功能比其他软件更贴心,不需要每次都去找option或者step

  其中过滤器,其实主要是针对音乐类型,或强调线条,解析力,或强调音场,或强调动态;而抖动矫正,则主要针对器材特征和音频格式,甚至精确到某一时期的DAC IC,或者仅仅针对24bit高格式 音频,个人觉得这个抖动矫正是最重要的设置,也是HQplay最核心和最独特的功能。然后,就是常见的采样率了。这里需要主要,HQplay的采样率升频由于插值算法的规律,是严格遵循同步倍频的,意思就是44.1khz的音频,升频最佳的只有它的倍数,例如88.2或者176.4,而不是96或者192khz。这在一些高级解码或高级升频器材,都已经有所定论。不恰当的异步采样升频,会让声音“走样”。这样的升频对比试听,会发觉192Khz的声音“虚胖”浮肿,或者是声音轮廓、线条不清晰,或者空有量感而无密度和弹性。(HQplay的前两项设置,会在HQplay教程中继续补充,这里不再赘述)。
    经过测试HD11HD20,发现HQplay的设置是不同的,联想到二者DACIC的不同,这一定程度了验证了:HQpaly的确有针对DAC IC的设计思路。

HD11
,过滤器设置:FIT 模式,解析力最好,层次清晰,但人声略硬,器乐高音部分有些压耳。PolySinc模式音场表现最好,开阔,听人声最佳,相对柔和,自然,放松,听古典层次上稍弱;Sinc发现是最适合HD11的,声音会更加通透,更有力度,整体更加平衡,但对电脑的CPU的确负担较重,需要性能较强的CAS主机。抖动矫正:CD抓轨的WAVTPDF 模式听古典感觉最好,比较平衡,音场、音色、层次、细节表现比较全面,24bit格式,则是RPDF最好,而且要采样率匹配。而采样率设置:CD抓轨wav发现设置在176400是最好的,而其次是8820096000192000则明显不够“好听”。通过这样的设置(sinc+TPDF+176400),HD 11在密度、质感、细节之外,多了一丝淡淡的甜味,听古典会很放松,听人声更富有情感,而音场和定位表现也很自然,声音体现更好的耐听性,适合多种音乐类型,久听不累。
    HD 20则不然,经测试,最佳组合是Poly Sinc+TPDF+88200,如果过滤器设置为Sinc则声音明显沉闷,如果采样率设置为176400,线条和解析会有所削弱。与HD11的区别,还有过滤模式FIT,在HD11感觉声音会粗燥,高音有些压耳,而HD 20会柔顺许多,听一些小制作古典,反而轻灵悦耳。高格式音频RPDFHD20上会比HD11差异性更大,动态和细节上,高格式音频会比在HD11上取得更加突出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播放SACD抓取转换过来的DFFHD 20一定要在设置上更改取样位深为24bit,而HD 11一定要设置在32bit,才能体现出DFF音频的“正常”声音,这或许跟二者数模转换IC实际采样精度有关)。


通过HQplay的测试,其实还有一个收获。这个软件的设计,其实让DAC绕过了高格式采样的限制。低配置的DAC,通过其内部采样设置,可以流畅播放高格式音频,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说实话,我已经给这个软件给迷上了,或许它的定价在它的声音表现上真的不再是一个障碍。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7-4 01:54 AM 编辑 ]

HQplay 过滤器设置.jpg (100.29 KB, 下载次数: 256)

HQplay 过滤器设置.jpg

HQplay 抖动矫正设置.jpg (103.1 KB, 下载次数: 264)

HQplay 抖动矫正设置.jpg

HQplay 采样率设置.jpg (103.98 KB, 下载次数: 256)

HQplay 采样率设置.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7-4 12:39 AM
   意外的测试:为了对比CAS音源和CD音源,曾经专门带了笔记本电脑、HD11解码器和线材到使用金嗓子CD、麦景图功放和B&W音箱系统的王君家。本来是对比声音的差异,结果却发现了播放软件在不同环境、不同系统的差异表现。
    当时,使用的三星笔记本,USB口接HIFACE 数字界面转同轴,再接HD 11解码,最后连接麦景图MA6900功放。笔记本由于是windowsXP系统,只安装了foobarAmp3Goldwave三款播放软件,播放的是前面对比的摩西变奏曲大提琴两个音轨。发现Amp3本来相对温暖,厚重的声音,在这套系统居然变得尖锐,厚暖的中频塌陷,声音缺乏凝聚,听感上斯塔克的大提琴粗燥,远不如威廉的细腻,感情色彩也黯淡了许多;而GOLDwave则保持了良好的密度,同时,声音更加温暖和耐听,充沛的量感和厚度,让这套系统声音才变的正常。因此,对于不同系统,播放软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对比聆听之余,又欣赏了王君新收藏的茶壶,一个是大红袍,另一个也是名家手笔,但惭愧的是居然忘记了名字,看来,隔行如隔山,一人有一人的乐子。恰如玩音响,只有自己把玩,才能玩出感觉。还是那句老话:因人而异,因器材因环境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播放软件的测试和调整,需要结合自身系统来摸索,这样才会有的放矢,有所斩获。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7-4 12:40 AM
  上述软件的对比测试和HD11精确捕捉的测试,其实,是在下面一些细微微调之后进行的。调整的目的是保持密度和质感的同时,尽量提高解析力和层次,便于各个播放器对比聆听,通过调整,也见证了这套系统的敏感性。

1
、避震:对避震进行调整,在HD11先后分别用紫檀、金属、挪威钉测试,使用紫檀,声音比原来的橡胶垫中低频要清爽一些,但密度减弱了,声音有些散;使用金属钉,这个钉下面是棉毡,声音密度和质感增强,但解析力和层次减弱了;使用挪威钉,由于手头只剩脚架使用的,直接放在解码器下面,感觉声音两端拉开了,解析力和层次也均提高了,但声音相对硬朗,尤其高音部分,感觉有些压耳,不够柔和。然后,想了一个土办法,给8M挪威钉加个"帽子”,然后,对功放的脚钉进行了调整,经过多次测试,使用了一个“独创”的功放脚钉---拔掉功放原有塑料脚钉内芯,将檀木脚钉锥形朝上,顶进原来脚钉拔掉内芯空洞。这样解决了功放放在5公分石板上,声音相对硬朗的毛病,而且也比单独使用檀木脚钉声音更加清晰,不会过于臃肿。最后,对线材进行重新梳理,全部加垫避震,甚至突发奇想,在线材下放上了几颗加了红“帽子”的挪威钉。最终,发觉无意中找到了音场最佳的共振点(有时候,这个共振点,需要通过1公分1公分的挪动音箱去寻找,没有测试仪器的情况下,找到这个共振点不亚于海底捞针),这个共振点会让音场表现更加细致,小音量下也能确保完整的音场轮廓,声音定位更加清晰,变化更加丰富。

IMG_3724.jpg (52.69 KB, 下载次数: 221)

IMG_3724.jpg

IMG_3576.jpg (51.09 KB, 下载次数: 218)

IMG_3576.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7-4 12:41 AM
2、线材测试。
   我原来使用的ECOSSEThe Cine digital”数码同轴线,中频的凝聚,低频的弹跳,高感的密度和质感让人印象深刻,让我毫无犹豫买下属于我系统第二条2K以上的线材。这次使用则是它的大哥:The Soundman digital本来认为水桶效应,这条几乎和HD 11等价的顶级数字线,对于目前这套系统不会有大幅的提升和改善。但换线之后,听感差异之大出乎意料,而这种差异带来的改善也是全方位的,其改变正如这条线的名字“Soundman”,的确很man,很男人的声音。听一曲Ana Caram(安娜卡兰)的Correnteza,即可分辨出两条线的不同。(选自Chesky Records 公司1995年出版的Ultimate Demonstration Disc-极品试音碟第11轨,强烈推荐这张CD,精选的14段录音首首动听,而且可以通过讲解,分析测试14个试音必试项目,可以说是发烧友居家旅行烧海畅游必备的一张绝佳唱片,后来Chesky后来又出了这个系列的第2张,但感觉录音技术提升了,录音品质提高了,但没有了这张CD自然流畅的听感)。
    这条仅仅40公分的数字线,显示出的充沛能量,仿佛就是为了验证了数字线越短越好的论调。中低频的量感,不是那种虚浮臃肿的“虚胖”,而是在厚重的密度和清晰的质感衬托之下,显示出的一种蓬松,松茸下的力度。打个比方,这种能量的充沛感觉,让中低频的能量不象夏日里柏油路上的热蒸汽,一阵阵的涌来,而更像波涛起伏的海面,前赴后继,一浪浪的涌来。无论低音贝丝,还是大提琴(这首曲子的提琴声音,美不胜收),声音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即使吉他的低频,也能显示出更多的力度。可以说,这首录音自然,器乐交融一体的曲子,通过soundman这条能量充沛的数字线,中频的温暖,更加柔和的声音,更加自然的人声,加上开场并贯穿全曲的鸟鸣、流水等自然声效,让人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种人声和伴奏、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那种雨林中湿润润的感觉,让安娜的歌声如雾似梦飘渺空灵。
     一般高档线材,通常都是全频段的平衡,不会针对某个频段进行改善,并且不会刻意增强和强调线的个性,而是保持系统原有的本色,在高级系统中起着锦上添花,而非翻天覆地的作用。而在HD 11使用这条soundman却实实在在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听感,或许,HD11需要这样一条能量充沛的神经线充分发挥潜力,或许由于这条线的“正面”作用,让数字传递更加精确,从而让人听到了“正确”的声音。总之,这条线,几乎颠覆了我对数字线的看法。不再怀疑audioholics.com上的理论:由于数字音频的传递特征,在声音的敏感度上,数字线其实是排在电源线和信号线之上。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7-4 01:48 AM 编辑 ]

Ultimate Demonstration Disc.jpg (104.79 KB, 下载次数: 246)

Ultimate Demonstration Disc.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7-4 12:51 AM

3
、无心插柳的调整:在给三年没清理过的DELL工作站清洁的时候,更换了显卡,原来使用的是NVIAD公司的GTX 260,这个巨大的显卡经过三年多的折腾,风扇声音越来越大,噪音指数已经超过了耳朵的忍耐度,于是,更换回小巧的专业显卡FX1500,这块比上面那块游戏卡更昂贵的显卡,外型小巧了多,关键是风扇很安静,而且不用使用外接电源,GTX 260需要使用24口辅助电源,后面证明,这个辅助电源的确会影响PC整体供电,进而对声音有所影响。更换显卡之后,心血来潮,把电脑的电源线,从墙插更换到CY8000滤波器上。一接上,听听声音,改变最大的是背景的宁静和声音的凝聚,感觉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沾手即来是真知。对于电源的处理,以及PC细节上调整,花上一点心思是值得的。(而今天将连接PC和显示器的10VGA线更改为HDMI线,同样取得了正面的改善,分析根源应该是使用转接头DVIVGA连接显卡,过长的转接头和一直悬挂状态未做处理,长期使用,导致接头与显卡接触松动,接触不良,进而引起信号波动,从而影响了声音)。对于CAS尽量使用水力足供电电源的同时,使用低能耗的显卡,能减少PC供电的波动和干扰,而使用更加“洁净”电源供给,则能在源头减少电源“污染”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没有使用专线的烧友,这点小经验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7-4 01:50 AM 编辑 ]

IMG_4446.jpg (57.71 KB, 下载次数: 223)

IMG_4446.jpg

IMG_3727.jpg (49.26 KB, 下载次数: 214)

IMG_3727.jpg

作者: jp    时间: 2012-7-4 10:30 AM
精彩好帖,建议玩播放器、解码器的朋友一定要收藏!
作者: WandererST    时间: 2012-7-5 09:24 AM
:lol
作者: 俞小弟    时间: 2012-11-12 10:29 PM
HQplay 播放dff 应该怎样调试,我的解码器myTek Stereo192-DSD DAC,谢谢KK版主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作者: baoshengshi    时间: 2012-11-15 09:32 AM
如果KK版主手头有MyTek Stereo192-DSD DAC的话,麻烦你再写一篇针对这个DAC如何设置HQplay 的文章那就功德无量啦,现在拥有MyTek Stereo192-DSD DAC的发烧友不在少数,如有可能预先谢谢。
作者: baoshengshi    时间: 2012-11-15 09:41 A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5-29 11:49 AM 发表
播放器的比较

    播放器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foobar和近期几款比较热门的HQPLAY、JPLAY、Amp3以及国内玩家编写的简听(JieSimplePlayer 3.90)。其中,HQPLAY 和AImp3都使用了升频技术,区别是后者是强制升频(3 ...
严重错过, 测试曲目打包下载
http://115.com/file/benuw9m3#
测试音轨.rar

   4张碟会陆续上传,都是经典请问KK版主还有哪里可以下载。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1-15 11:30 AM
原帖由 baoshengshi 于 2012-11-15 09:32 AM 发表
如果KK版主手头有MyTek Stereo192-DSD DAC的话,麻烦你再写一篇针对这个DAC如何设置HQplay 的文章那就功德无量啦,现在拥有MyTek Stereo192-DSD DAC的发烧友不在少数,如有可能预先谢谢。


手头没有,周围朋友也没玩这个解码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1-15 11:31 AM
原帖由 baoshengshi 于 2012-11-15 09:41 AM 发表
严重错过, 测试曲目打包下载
http://115.com/file/benuw9m3#
测试音轨.rar

   前4张碟会陆续上传,都是经典请问KK版主还有哪里可以下载。


115和谐了。。改天,我找度娘上传吧
作者: baoshengshi    时间: 2012-11-16 06:15 AM
非常感谢KK版主,总是有问必答,我就等度娘上传啦,也先谢谢度娘。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19 04:14 PM
楼主听听HQplay2.90,会有新发现。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20 05:45 PM
楼主HQplay设置中,bit rate的数字怎么选。谢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2-20 09:29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2-12-20 05:45 PM 发表 楼主HQplay设置中,bit rate的数字怎么选。谢谢。

菜单,setting。。。如果您说的是设置解码器位深和采样率的话。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2-20 09:32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2-12-19 04:14 PM 发表 楼主听听HQplay2.90,会有新发现。

现在windows电脑有点小问题,一定要听的,最近各大播放器升级均较频繁。一些新算法成果陆续曝光,技术上可操作性越来成熟,期待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21 04:07 PM
请教K版:1、我的声卡支持24/192,升频从采样选192,与其屡次三番排右边的数字选多少。
2、如果声卡驱动以含有ASIO驱动【不安装ASIO4ALL也能用HQplay ASIO模式播放】,还需要安装ASIO4ALL驱动,并选此驱动播放吗?
3、我选择ASIO4ALL2播放时,ASIO4ALL2始终显示2048/192000,正常吗。
非常感谢不吝赐教。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2-22 09:57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2-12-21 04:07 PM 发表 请教K版:1、我的声卡支持24/192,升频从采样选192,与其屡次三番排右边的数字选多少。2、如果声卡驱动以含有ASIO驱动【不安装ASIO4ALL也能用HQplay ASIO模式播放】,还需要安装ASIO4ALL驱动,并选此驱动播放吗? ...
采样精度(位深)设置在24bit固定,播放cd格式,如果升频播放,采样率建议放在整倍数的88.2或176.4,可在播放界面,实时进行调整。播放高格式音频,根据实际采样率来设置。

如果声卡支持asio驱动,使用声卡的asio驱动即可。 HQplay的作者其实是不推荐使用虚拟asio驱动的。您实际对比一下两个驱动的效果,选择喜欢的。

显示2048是asio的缓存,是正常的。播放时最好关闭其他程序。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23 05:39 PM
非常非常感谢K版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2-12-23 07:50 PM
K版总是有问必答,让人甚感昌业论坛其乐融融。。。。。
作者: lsqy1234    时间: 2012-12-23 10:50 PM
请问楼主,我有许多SACDISO转DFF格式的文件,请问用HQPLAYER时,DSDIFF/SETTINGS应该如何设置谢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2-24 08:53 AM
原帖由 lsqy1234 于 2012-12-23 10:50 PM 发表
请问楼主,我有许多SACDISO转DFF格式的文件,请问用HQPLAYER时,DSDIFF/SETTINGS应该如何设置谢谢


一般采取默认设置即可。过滤器的设置,可进行微调,选择适合您系统的。可参照前面那张设置图黄色区域SDM的设置。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24 12:24 PM
请问怎样用HQPLAYER播放DFF格式的文件。谢谢。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2-12-24 03:02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2-12-24 12:24 PM 发表
请问怎样用HQPLAYER播放DFF格式的文件。谢谢。


如图,是HQ的播放方式。


按步骤,选择dff文件,即可播放。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2-12-25 05:23 PM
谢谢K版的耐心指导
作者: lyy666    时间: 2013-1-17 03:59 PM
K 版HQP2.91出来了,听了一下,很不错。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1-17 10:01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3-1-17 03:59 PM 发表
K 版HQP2.91出来了,听了一下,很不错。

值得品尝。。。。。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3-1-17 11:33 PM
原帖由 lyy666 于 2013-1-17 03:59 PM 发表 K 版HQP2.91出来了,听了一下,很不错。

最近,有点忙,windows电脑报废,一直没空修理。得空一定要听一哈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1-18 08:02 PM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3-1-17 11:33 PM 发表

最近,有点忙,windows电脑报废,一直没空修理。得空一定要听一哈

期待精彩听感。。。。。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