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真正的HIFI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庄子    时间: 2011-11-20 12:22 AM
标题: 真正的HIFI
    几乎每天都在品评音乐,从一堆了无生气的器材中传出的音乐,其实我们也在无时无刻挑战着自己的听觉。高频、中频、低频……。当我们几乎对自己的耳朵坚信不移的时候,一场音乐会让我又重新认识正确的声音。我所在的城市音乐文化就像周围的自然环境一样干涸,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降临的时候,居然在短短几个小时千余张座位就被饥饿的人们占有。这场音乐会举办地,是刚刚落成不久的现代化水准的大剧院。演奏者来自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塞弗特提琴四重奏。
    舞台上淡黄色色调,简洁明了,四把椅子、四把世界名琴、四位世界顶尖级提琴演奏家,演出像树林里微风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莫扎特《嬉戏套曲》、莫扎特《猎人四重奏》、海顿《小夜曲》……莫扎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加乐谱舞曲》……我与大多观众一样被深深地感动、陶醉。从指板上流出的每个音符和乐章,都显示出这四位大师在长期合作演奏中所磨练出的完美默契,剧场尊重声音的准确,拒绝使用任何扩音设备。所有的声音没有丝毫电修饰的痕迹。你能够领略什么是模拟声,什么是真正的木头味。那高音如同行云流水般晶莹剔透,那低频像一簇簇花朵赫然绽放。你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个音符音色跳跃激荡,每一个声部,每一个段落令人窒息,又让人释怀结合与过度。自然是美,永恒不变的美,不管怎样的HIEND,都比不上自然。
    回来后,又一次打开音响,熟悉的声音回来了。像那提琴和塞弗特差不多。最近更换过的解码器,经过前后级放大之后,使AE1“暖暖的,很贴心”,几分模拟的效果,大概就是人们说的黑胶的味道。哦,看来调音之路没有走偏。因此得到心得:在你的系统初见成果,准备换这个线,哪个钉的时候,最好还是走进音乐厅,尝尝真实的滋味,你会使自己的听音能力上一个台阶,而不再被圣坛里的神马浮云牵着鼻子。于是,你会信心百倍、从容不迫地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乐趣。尽管一张门票可能意味着一条价格不菲的线材。音乐厅注定艺术一次性完成,个性的演奏永远不能重复。所以,再强大器材也代替不了艺术,再高明的“老烧”,也不会成为艺术家。让我们放下器材的圣经,拨开眼前的迷雾,走进理性“发烧”的殿堂吧,让我们从一堆一堆的CD中,找回艺术的灵魂,倾听圣洁的声音吧。那个时候,你才算顿悟,才算真正的HIFI。

P1040060a.jpg (68.4 KB, 下载次数: 196)

P1040060a.jpg

作者: x.l    时间: 2011-11-20 01:15 AM
听过现场演奏,可以一个星期不用开机了。
作者: luhui    时间: 2011-11-20 07:35 AM
是啊,我也是刚刚在上海大剧院听了二场音乐会,分别是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和西蒙拉特指挥的柏林爱乐的布鲁克纳9交,绝对精彩,音响器材发出的声音与现场听音乐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1-11-20 09:42 AM
深感遗憾,在成都没有聆听现场的条件。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11-20 03:04 PM
同一乐队、乐曲,在不同演奏场所演出,音效也有区别,如广州星海音乐厅和广州大剧院的音效区别就不小,前者以反射(散射)为主,后者空腔吸的很多。大剧院声效干净,质感好,但有些位置感觉声音有点干,位置间差别明显!星海的最大好处就是泛音丰富,低频饱满。另外如果在中山纪念堂的话,简直是声音陷阱,中高吸得很厉害,如果乐队功力不足,必死无疑
作者: 老庄子    时间: 2011-11-20 05:35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1-11-20 03:04 PM 发表
同一乐队、乐曲,在不同演奏场所演出,音效也有区别,如广州星海音乐厅和广州大剧院的音效区别就不小,前者以反射(散射)为主,后者空腔吸的很多。大剧院声效干净,质感
好,但有些位置感觉声音有点干,位置间差别明 ...

剧场的声学设计极为考究,当年北京音乐厅是经典,那时还不明白一个没有电子扩音系统的剧院怎么能够传声,在玩HIFI系统的几年里逐步明白了,原来最原汁原味的声音才是音乐的极致。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11-21 10:06 AM
原帖由 老庄子 于 2011-11-20 05:35 PM 发表

剧场的声学设计极为考究,当年北京音乐厅是经典,那时还不明白一个没有电子扩音系统的剧院怎么能够传声,在玩HIFI系统的几年里逐步明白了,原来最原汁原味的声音才是音乐的极致。

从八十年代起,本地因为玩HiFi慢慢培养了一批音乐爱好者,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想当年,如果不是HiFi和CD的推广,哪有什么机会去广泛接触这类西方音乐?所以HiFi音响的兴起,对推广普及音乐、提高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功不可没。
作者: yukehan    时间: 2011-11-21 10:25 AM
一个好的系统就是要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但你是在家里,音乐厅是通过顶级声乐专家设计的,里面的用料也是不计成本的(穷烧友没办法想象的)。但是去音乐厅听听对调整自己的系统是非常有好处的。
作者: 马探长    时间: 2011-11-21 10:36 AM
前周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听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才知道快慢、冷暖、明暗并不是像有些烧友说的那么绝对,任何东西过头了就不一定是好声音,讲究的是平衡。器材的重播效果也是。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11-21 12:13 PM
原帖由 马探长 于 2011-11-21 10:36 AM 发表
前周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听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才知道快慢、冷暖、明暗并不是像有些烧友说的那么绝对,任何东西过头了就不一定是好声音,讲究的是平衡。器材的重播效果也是。

平衡的确很重要。平衡是宇宙万物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事物往往在不断打破既有平衡、又在重新建立新平衡的动态中发展、升华。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11-21 12:35 PM
原帖由 yukehan 于 2011-11-21 10:25 AM 发表
一个好的系统就是要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但你是在家里,音乐厅是通过顶级声乐专家设计的,里面的用料也是不计成本的(穷烧友没办法想象的)。但是去音乐厅听听对调整自己的系统是非常有好处的。

能重播现场似的效果,是唱片公司、音响器材生产厂和用家等共同努力的结果。相对而言,用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认同兄台的说法,发烧友要多点到音乐中去,从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音响观,通过不断调较,进一步感受器材设计师对音乐的理解,体现器材的价值。

[ 本帖最后由 马生 于 2011-11-21 12:41 PM 编辑 ]
作者: ty89    时间: 2011-11-21 12:46 PM
看马生的评论,总是能学习很多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11-21 12:50 PM
原帖由 ty89 于 2011-11-21 12:46 PM 发表
看马生的评论,总是能学习很多

兄弟,过奖了!我才是在你们之中偷师最多的一个。。。。。。共勉!
作者: 老庄子    时间: 2011-11-21 01:15 PM
作为发烧,我们能够做是最大限度接近自然声音;我们要明白的是即使穷尽财富,想尽办法,自然和人工还是泾渭分明。用自然的样子,做人的事情,这就是坛子里的诸位干的事情。
作者: ye123    时间: 2011-11-21 03:49 PM
很好的学习帖
作者: kelvin519    时间: 2011-11-21 06:17 PM
用耳朵细细聆听品味音乐的美感,不必过分计较音效。否则本末倒置!过去,在娱乐贫乏的年代,从收音机里我们都能领略到音乐的美感。如果你已经拥有一套价值不低的音响系统,把注意力放到音乐上去吧,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再慢慢改善提升音质。我就不相信你用KRELL S300I或HEGLE H200推你的破箱子能差到哪去!
作者: 老庄子    时间: 2011-11-22 12:10 AM
音乐的美感与声音的质感密不可分,内容的深刻就是形式的完满本身。因此,不同意简陋的设备能重构演奏家丰富的体验。只是在追求准确重播的同时,我们应当记住这还不是第一现场的完整复原。感觉的精密、细致是建立在妥协、理性基础上的,否则将本末倒置。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1-11-22 12:19 AM
理想中系统正是如兄的感受这样! 经常听现场我们能正确的分析到器乐发声的实体感与音色音质,以方便我们调教系统参考.
但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廉价的方法还是以一套过得去的音响就能把"大师的演奏"请回家,特别是那些已经不在了的大师的录音更是显珍贵与不可复制.
作者: 老庄子    时间: 2011-11-22 12:58 AM
芍药版这么晚还没睡,辛苦了。本人也是听了一场音乐会受益匪浅,与大家交流一下,用听音乐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系统,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保留什么,抛弃什么,系统的问题再也不是欣赏音乐不可救药的问题,哈哈,解放了!!!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1-11-22 01:01 AM
原帖由 老庄子 于 2011-11-22 12:58 AM 发表
芍药版这么晚还没睡,辛苦了。本人也是听了一场音乐会受益匪浅,与大家交流一下,用听音乐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系统,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保留什么,抛弃什么,系统的问题再也不是欣赏音乐不可救药的问题,哈哈,解放了! ...


理解,话题很好,多来交流!您也是“夜猫”啊,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