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好文,值得一看!!!!!!!! [打印本页]

作者: yzwjavy    时间: 2003-7-2 12:46 PM
标题: 好文,值得一看!!!!!!!!
可怕的“公正”
音响系统的评价是个很困难的事。由于各个听音空间的特性不同,各个听音者的耳朵特性不同,所以“主观听音评价”是个很难得出确切结论的事。在相当的意义上,这正是音响产品百花齐放,难以“定于一尊”的原因。
而高级音响,其购买价值,主要也就是在其与其他类似产品的个性不同,风格不同,口味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级音响的消费,正象时装和美食的消费,花的钱,并不是为了御寒和果腹,而是满足一种生活品味的享受。也可以说,玩高级音响本身是很“个人化”的事,除了声音扰民和花钱影响家庭生活外,其他是很难落给旁人批评的。
在高级音响成为商业之后,实践已经证明,用单纯标榜技术数字的方式来推销家庭用音响,势必把家里变成“的厅”和摇滚演出不可,对于这部分消费者,给他们廉价的大功率组合音响就够了。但是对于真正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士,他们往往有些年纪,不喜欢单纯的喧闹,也比较懂得欣赏音乐的内涵,这时候针对他们的广告宣传便转为提倡“品味”,“音乐感”,“身价”等模糊的东西。
广告的直露,空洞和不实被消费者厌倦之后,厂商又诉之于内容比较丰富,给人以“公正”感的“评测”。应该承认,“评测”如果出于比较有名望,比较有发烧实践和阅历,比较有操守的音响名家,那么是有相当参考价值的,尤其是他的参考器材,听音环境,软件,和他的明确的评价标准,个人口味都是固定的话。同时这种人士也很明白器材评价的“变量”和个人口味影响,并不讳言这些影响,仅出于珍惜个人声誉的目的也不会随便说不负责任的过头话。
在这种意义上说,比较负责的权威评测,可以起到购买器材时候的“灯塔”的作用。就是说,你尽可以不迷信这些名家的话,但由于他们有清楚明白的立场,你至少可以当做一个固定的参照。
然而,什么东东到中国,都很快被染上“中国特色”。商家很快发现,“评测”也是可以买的,尤其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名”或者“化名”评测,简直是厂商的宣传稿。随便一件器材,都被评得天花乱坠;而不同器材之间的确切差别-------这才是高级音响购买的主要追求------完全看不到。这样的东西,只好算是大海里的“浮标”,只能是产品报道,算不上有意义的参考。
在杂志文章越来越失去威信之后,恰逢网络兴起,许多音响消费者,把“公正,客观,超然”的希望,寄托在人人可以发言的音响论坛上,相信“群众的眼睛是亮的”,曾经有不少人都对网上言论的客观公正,抱有希望。
然而,网上的言论,毕竟也是社会生活中的活人所发出的。而且正是由于网上的匿名环境,更便于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大意:国民风气如同血液,血液有了病,身体中那部分都不可能单独健康。
尤其是人们看腻了杂志的吹捧文章,对网络上的毫无责任感的“批评言论”往往有一种新鲜感,非常容易误认为这些言论是“没有商业背景的”,“公正”的。其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普通消费者怎么斗得过居心不良的专业人士?人们对网上言论,尤其是那些简短,明确的判断帖的“免疫缺失”,早被天天泡网的老鸟了然。所以,在杂志上收买“评测”的同时,在网上则培养“杀手”,用貌似公正的“群众言论”来剥夺消费者的判断力,这奇怪么?
如果说杂志上常出现的是误导消费者的“浮标”,那么论坛上除此之外,又漂浮着一些“水雷”,在有目的的杀伤施放者所不满意的人和产品,却不必承担责任。
这种言论是一种“可怕的‘公正’”。其危害之处,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光明的,不公平的竞争,它破坏了消费者的正当知情权,杀伤了诚实努力的业者;尤其甚者,它冒着“公正”之名,败坏着网络空间的信用,从源头污染着人心。
人们可以说,网上的言论相对自由,可以靠言论自由竞争么!
这个观点,其实是似是而非。
因为许多玩音响的资深玩家,年岁比较大,并不上网。即使上网,接触到论坛上的言论习惯,浅薄,狂妄,没有尊重感,受不了那种环境,躲了的又占大多数。
鲁迅曾经比喻,“茅厕里的战斗”,又有几个洁身自好者受的了?
所以,少数论坛常客,以论坛为家,实际掌握了舆论空间,这就是许多论坛的实际状况。
这在纯娱乐性质的论坛妨碍不大,反而可能是论坛繁荣之必须;然而象音响论坛这样性质的,带有浓厚消费者咨询味道的论坛,披着“热心助人”外衣,“公正”,“非商业”外衣的论坛,带着网上网下,俱乐部式互动形式,还常有买卖进行的论坛,问题就多了。
这种情况下,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私交,造成的舆论裹胁形式,甚至发展到干涉别人的消费选择,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公器滥用”。
相反,一些成熟慎重的言论,或者不被重视,淹没在“水帖”中,或者顾忌到网下的交情,不便明言,结果论坛成为浑水,成为厕所的墙壁,成为广场上的喧嚣。
唯哗众者,才能取宠。
这种情况,难道是论坛创始者的初衷么?
许多人慨叹,中国国民素质之可悲,在中国坚持做好事,不同流合污之困难。说到音响,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好品牌,成为名器,足以传世的好产品?很简单,中国没有好的发烧文化,没有好的商业环境,最根本是没有成熟,理智,健康的消费者!
一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甚至有自己的商业立场,是完全自然的,理所应当的。推广自己的爱好,批评自己所反对的,也是完全正当的。然而对于一个有起码道德的人来说,这种言论应该是公开的,完整的,负责的,尤其是逻辑一贯的。
所谓公开的,就是指公开自己的商业背景,为那家说话,不妨明言,好东西不怕推广,敌手不妨公开对阵。
完整的,就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让公众可以了解自己的特定口味,也客观描述对方的特点,而不是用简单的“判语”来加到对方头上。
负责的,就是指为自己的见解,立场负责,摆事实,讲道理,把对方当作体育竞赛上的对手,为对方的成功高兴,承认自己的各种不足,尤其不把观众当作愚弄的对象。
逻辑一贯的,指用规则公认的,前后一贯的尺度来评价对方和自己。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比性,而不是象鲁迅曾经指出的那种“批评家”,用英尺来量俄尺,又用市尺来量公尺,“发现无一正确”,惟有自己高明。在音响器材的评价上,表现为恶意罗织罪名,对自己的敌手,用昂贵的世界顶级器材的工艺来苛求其完成度,不考虑其10倍以上的差价;又用DIY自己装的零件成本来批评其售价,把自己装中最难解决的“声音把握”难题回避不谈;至于其独特的创意,和国外,国内同等价位器材比较的声音水准和长期的口碑,则有意回避。相反的,为了用来做反衬,攻击特定的敌手之武器,不惜吹捧其他的所有东西,原谅其他产品的相应缺点,如昂贵进口器材的性价比低,保修无着;国产音响中常见的毫无主张的抄袭,缺乏基本水准的声音;DIY的技术困难等等。
我以为,任何值得大家尊重的人,任何值得大家参考的意见,应该不违背这些最起码的准则,否则大家应该保持对其人,其立场,其言论的合理怀疑。
我指出被种种人,出于种种不公开的目的搅成浑水的音响舆论环境,那么具体对于普通消费者,和理智的,希望自己的器材合心意的发烧友,在这种环境下,又怎么来识别这一切呢?
我个人的见解,认为高级音响是一门人性化的手艺,因此在市场上长期生存的品牌,已经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带。有些品牌是打有钱而又有文化的人的市场的,有些品牌是打有钱而没文化的人的市场的,有些品牌是打没钱而有文化的人的市场的,有些品牌是打没钱也没文化的人的市场的。有的品牌是为真高手服务的,有的品牌是为假行家服务的。
当然,每个品牌自己宣传时候,都不会说自己的客户“没文化”,那么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看这个品牌有没有个主张明确,见解高超,有着持久影响的灵魂人物。
一个正直有操守,有品位的高手,是搞出好东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免谈。
如果你买普通人的音响,你就信自己好了,看着舒服,听你自己的音乐舒服,掏钱的时候舒服,就是正确的选择,就这么简单。
然而如果你的要求高点,就要跟对有灵魂人物的好品牌。
一手被称赞,算不得什么,二手还被人追捧,才是真名器。
如果你是为自己用而买音响,而不是为加入混战而买票,那么,把某些冒充“公正”的,实则居心叵测的“网上大侠”的高论忘了吧。
作者: 斑竹    时间: 2003-7-2 01:34 PM
好。
作者: 长期低烧    时间: 2003-7-2 04:40 PM
标题: 所有的昧心话都是钱闹的
正因为人们对音响器材的好恶更多地取决于各人的主观感受,而绝大多数爱好者限于条件(少数居住在大城市的高烧友除外)很难对众多器材的不同搭配进行对比试听,因而各种器材评论对音响器材消费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受利益驱动各种庄托(套用股评术语)的乱七八糟的器评满天飞,你可以去看看各种专业杂志,即使是多种器材的综合评论也必须充分发挥读者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大致猜测出各种器材可能存在的不足,说好者仿佛天下无双,被贬者则不值一谈。当你慕名前去聆听后,可能感觉不过尔尔。但对于那些试听机会较少或者刚入门者,谎言说上三遍就变成了真理,js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对实现js的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果哪个消费者照单抓药出了问题那也毫不奇怪。 如果你认真看看包括本论坛在内的帖子,你同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品牌倾向性。在前面的帖子中,某初烧友提出是否可用v8i 或v6i推夜莺2差点被版主斥为弱智,不可否认品牌之间的差异性(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艺术上的)是客观存在的,但追求最佳性价比对于任何商品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永恒的主题,从来都不存在唯一的最佳(对音响产品来说尤其如此),在一定的投入下追求效果相对的好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极少数富人除外)是最终目标,但版主却坚持推荐商家所代理的品牌,对其它的产品简直不屑一顾,说到底并非别的产品不好(我是指性价比)而是根本不考虑其它品牌。商家自卖自夸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高级发烧友的身份自居,说些昧心话,那就只能让人不齿了。多有得罪,有感而发。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2 05:19 PM
标题:
长期低烧的这篇“言论”针砭实弊!着实精彩!
作者: benwei    时间: 2003-7-2 07:16 PM
非常赞同文章观点!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7年,对于网上做秀已经见怪不怪,论坛本身就是一个是非之地,它的好处是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弊端是每人可以都戴着假面具说话,而且是说话不用负任何的责任,而甲用一个名字发了帖子然后换个名字上去进行回帖“唱双簧”的事已经是见怪不怪,但很可惜,许多人还以为论坛上面都是普通的人,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一天下来有多少人被误导,有多少人在所谓“客观”评价指导下花钱买了不合适的器材?!

说一句不是太全面的话,目前到音响论坛上的人很多都是网络初哥,很多人并不能从文字上分析出每一贴说的真假,在商家和众多枪手精心策划的“言论氛围”下,好的说成坏,坏的说成好,有多少人能抵挡得住他们的“推荐”

提倡用自己的耳仔收货,反对利用论坛控制大家的思维,更加反对在论坛上以“让利”口号来卖“垃圾”!!!!!
作者: jp    时间: 2003-7-3 10:41 AM
上面各位的意见都很有见地,所以说什么杂志器评、论坛发言、盲听测试等其实都是形式,期望某种方式能带来绝对的公正是不可能的。因为音响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再掺和其它的因素,相信包青天自己的器评也很难让人信服。有些人觉得《音响论坛》的器评较客观,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你可以看看REVEL F30的器评,当初把它拔得有多高!还连连获奖。但实际听感怎样?相信F30的用家是有苦自知,现在广州和润二手市场摆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型号,而且F30现在也非常难卖——“发烧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激情过后就是理智和冷静”,市场最能说明一切。此外,有些人觉得《音响论坛》的器评较客观的原因,我想和它评价的器材有关,这些器材较高级,市面上也较少见,一般发烧友很难有机会听到;再加上写手们那些优美言辞(《音响论坛》的器评难道不是样样叫好?),发烧友脑海里早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然还有“台湾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在作崇。发烧友即使有机会听到上面提到的高级器材,纵使声音不对劲,又有多少敢说“不”呢?最后还不是用“器材本身个性就是这样的”、“我不会听”、“可能搭配不好吧”之类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所以,《音响论坛》的器评总是“较有参考价值的”。要真正提高器评的质量,首先写的人要提高自身素养,能把握到设计师的追求、器材设计的难点和神韵所在;作为读者,本身也要多听、多比较,明白正确声音的大致轮廓应该是怎样的,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声音。如果做不到这点,就很容易出现自己被器评和器材“玩”的情形,然后将一切归罪于器评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样也不公平。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7-3 11:03 AM
很多年以前了,台湾《音响论坛》杂志的刘汉盛先生公布了两封信,一封是一位读者写来的;另一封就是他本人所回复的信。

读者在来信中写道:我在贵刊中看到刘先生试听时所使用的器材与我一模一样;试听时所选用的那一张CD唱片我也有。但我却听不到尤如先生所描绘的那般美好壮观的听音感受。我希望作为一刊之主的刘先生说话办事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不要为商业利益所驱使而扭曲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刘先生在回信中写道:既然你使用的器材与我试听时所使用的器材一模一样,那我就请您到我家里再用那张CD唱片实地来听一下,如果你听不到我在杂志评论当中所写的那些美好壮观的听音感受,您可以当时就把我的那套器材给砸了,您还可以在我的杂志上撰文把我不负责任的行为公布于世。

随后,这位读者去了刘先生家里,在那里他果然听到了与杂志上所描绘的美好壮观的听音感受。后来,刘先生也应邀去了那位读者的家里,并对他的音响器材及周边环境进行了调配,基本上,那位读者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听到八、九成的“美好壮观”的听音感受了。

这位读者是一位比刘先生还要年长的很有地位和身份的人,通过此事,他非常感慨:玩音响是需要知识和投入的。再好再贵的音响器材买回来往那里一放一接,它顶多能给你出50%的好声就不错了,剩下的那50%则是需要靠你精心的调配才能出来的。

这位读者最后消除了他对刘先生的误解,也有幸使自己的音响系统重播质量得以大大的提高。但也就是这“一位”读者而已,还有其他很多与这位读者一样使用相同的音响器材却没有听到这“美好壮观”声音效果的读者怎么办呢?他们不骂死刘先生啦?!

玩音响听音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它还需要人们具有无比的投入和激情,这样玩音响听音乐才能走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和境界!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3 03:14 PM
标题: 并非是同双龙虎跃“过不去”!
我丝毫不怀疑版主叙述的这件往事的真实性!但是按着前贴表达的意思而你用这件“往事”做为回应,颇有不妥之处。如果循着这篇回帖的脉络,不难让爱好者理解为:消费者购置回家的音响系统,没有达到预期(枪手文章中表述的那样)的效果,相当程度上是没有调校好听音环境。但是客观上是:“枪手”们在介绍推荐系统的文章里,也是只字未提枪手在“测试”系统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种状态;同时更未提及音响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多大的偏差;更达不到刘汉盛先生的负责境界,将爱好者请到家实际倾听,并亲自到爱好者家中现场指导。由此可见:用刘先生的往事为之辩解,是否妥当,颇有商榷之处!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7-3 04:27 PM
实际上,在你所提及的有关“盲听”的那个贴子当中,我已连续三次在问你:请你把那些“枪手”以及他们不负责任的器评文章公布出来,我们好一起去讨论、交流、掲批乃至于声讨都行。我连续等了你发的三个贴子,但均没有你所提及的有关“枪手”的问题。那你说我们还如何来讨论这个“枪手”的问题呢?

你在这里又提及了“枪手”问题,从你对“枪手”的字里行间描述当中,似乎太可怕了,国内的音响媒体早就被“枪手”所垄断了。包括网络也是如此。好!立意非常好、非常及时、非常尖锐,那就请你把这些“枪手”以及他们不负责任的器评文章公布出来,让我们来揭穿他们不说实话、唯利是图、骗人的鬼把戏。

如果老是张口闭口说“枪手”误人子弟,却又拿不出具体的实例来,这不仅给人以“雲时雾里”的感觉,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说得多了,则还会有“狼来了”的感觉。

至于让器评者公布其“听音环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目前国内媒体很少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和介绍,今后要努力加强和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和要求。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提出问题发贴,再来讨论,形成一个“群众呼声”的民意基调。我想,国内的相关音响媒体会听得见、看得到这一民心民意的,他们也会从善如流的去做好这一利民利己的工作的。

而不应该是:在我们器评文章里“有”或者说是“没有”听音环境的介绍时,都先入为主的给“设定”一个不怀好心、完全是为了商业目的的这么一个“光环”在那里。那下一步我们的器评文章是做这个“听音环境”的介绍工作呢?还是不做呢?按照你的逻辑推理我认为:做也是白做!做了也是假的!做了该是“枪手”还是“枪手”!应该是这样的情况吧?

我已说过多次了,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给我们创造的这么一个快速便捷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它使我们学到更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并为我所用。

老是用这样的思想、文字、设定去提出问题,我想,提出“问题”的本身就不是想为了解决问题的。否则,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就不会把这个“问题”给“设定死”了。
作者: jp    时间: 2003-7-3 05:07 PM
标题: Re: 并非是同双龙虎跃“过不去”!
最初由 弥勒 发布
[B]但是客观上是:“枪手”们在介绍推荐系统的文章里,也是只字未提枪手在“测试”系统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种状态;同时更未提及音响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多大的偏差;更达不到刘汉盛先生的负责境界,将爱好者请到家实际倾听,并亲自到爱好者家中现场指导。[/B]

弥勒,你的想法不错,但实际操作会有一定困难,例如,如何界定“测试”系统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种状态?难道每一篇器评里,作者都必须不厌其烦地介绍房间的尺寸、每一面墙所做的扩散/吸音措施、混响时间、音箱摆位、避震措施......,然后读者“依葫芦画瓢”,用一样的器材、布置一样的房间、作一样的摆位,声音与作者描写的差不多,就谓之“公正”?还有,难道可以要求作者分别测试音响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多大的偏差?我想连刘汉盛先生都做不到。至于请消费者到实地听听器材的表现,这倒可以办到,你不妨到广州昌业试音室听听,我有信心保证器材的实际表现与器评并没有什么出入。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3 05:47 PM
标题: JP版主理解上好象偏颇了些
我的想法是:既然听音环境对音响系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推介系统配置时,应当将测试时的环境简单勾画一番,起码能让爱好者加以借鉴。尤其是在购置系统后,一旦发现同“看,听”距离很大时,能对自己的环境加以适当改进。其实,有很多的爱好者由于不了解此方面的内容,在摆位时都是按着家居的美观来摆位,而非是按着音响系统的摆位的基本要求来摆位的。
作者: 长期低烧    时间: 2003-7-3 05:52 PM
很高兴看到二位版主参与讨论。
  正由于音响器材(特别是扬声器)难以用物理参数或曲线完整准确地加以衡量,因此要确定其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并非易事,由此而产生了器材搭配的问题。在一些器评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就是以高出被评测器材数个级别(主要是指价格)的周边器材来测定被评器材的水平,这样从道理上说可能会更大限度地表现出被评测器材的潜能,由此而写出令人蠢蠢欲动的推荐文章,但在实际搭配中这种不成比例的搭配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不难理解实际效果与器评相差甚远(当然影响实际效果的因素还包括环境等等)应是预料中的事。但出于各种原因器评人(或许称为枪手更准确)不愿对此作出说明,使许多囊中羞涩的发烧友成为js的刀下鬼。从经商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商品就是利润率最高的商品而不是所谓最有使用性的商品,因此往往宣传得最多的商品正是利润率最高的商品,明白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一切。
作者: dw56    时间: 2003-7-3 06:45 PM
标题: 这倒也是
请弥勒兄找几篇文章出来,有个具体目标。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3 06:58 PM
标题: !
哈哈哈!好象各个论坛,杂志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吧!不妨由诸位版主找出这类文章(或者你们认为这不属于枪手行为的文章),让咱们爱好者就文中疑问,探讨一番,岂不更好?我想诸位版主见多识广,不会说:没拜读过这样的大作吧?
作者: dw56    时间: 2003-7-4 10:28 AM
标题: 咦,大家都这么腼腆
干脆我来贴一个好了,也不走远,就是本坛精彩器评里的,选这篇是因为我对这个器材有兴趣,而作者好像又被某位前面指责过一下。
大家要实事求是噢。



天生尤物-浅谈ELECTROCOMPANIET ECI-4功放
发布日期02-01-29 14:50:32

作者:李宇凡
出处:〈现代音响技术〉
    媒体上ELECTROCOMPANIET(音乐之旅)ECI-4合并式功放的器评还未出炉,但关于它的故事,这几个月来笔者却一直听得不少:在广州有“固执”的朋友偏要用2.1万的ECI-4推Spendor  5000多元的 S 3/5,认为只有这种“不合常规”的搭配,方可将S 3/5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昆明有听了某名机并预付5000元订金的发烧友,在听了ECI-4却“中毒太深”,不惜冒着订金尽失的“危险”也要“悔婚”……。在提笔之前,虽然没有对ECI-4细听,但凭着对ECI-3这台《Stereophile》B级榜名机的深刻了解,我坚信比ECI-3更高级ECI-4的声音只会更好!

和ELECTROCOMPANIET  ECI-4结缘,还得从老梅谈起。老梅在圈中也算是“让人羡慕得流口水”的人物,这又是从何谈起呢?因为老梅拥有一间面积达47m2的专用发烧房!“专用”到何种程度?——诺大的空间“奢侈”到只有器材及沙发、茶几寥寥几件家具和满屋的扩散板,连电视机也欠奉!这在“尺土寸金”的广州,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是“凤毛麟角”一类了。老梅另一让人敬佩之处,就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仅用一台合并式功放就把Spendor SP-100搞定!须知SP-100是出名难推,不少朋友的组合不是过于肥慢就是失之于韵味全失。圈中通常认为只有动用诸如Jeff Rowland、Mark Levinson、Krell、GRYPHON之类的Hi-End级分体式功放才能真正把SP-100推好,但老梅仅用一台合并机就能驯服SP-100,令你不能不赞叹其功力之深厚及眼光之独到。

相信大家不难猜到这台神奇的合并式功放就是ECI-4了。当初老梅怎会独具慧眼相中新鲜出炉的ECI-4?原来,他一向认为推SP-100的经验是须“推得巧”。这种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所认识的几位香港朋友就是用100W/声道的Mark Levinson 23.5,就把SP-100推得挺棒,与老梅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某些朋友一味用大力后级推SP-100,反而极易误入歧途,让SP-100的声音变了味道。ELECTROCOMPANIET最新推出的ECI-4合并式功放,采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声音据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准。ECI-4的输出为A类2×120W,峰值电流更高达80A!前级部分缘自ELECTROCOMPANIET顶级前置放大器EC-4.7,后级部分则吸取了同厂单声道后级AW-180的精华。而且,ECI-4还备有前置输出端子,随时可升级至“双功放”——试想,以“ECI-4+AW-180×2”的组合,凭着300W/声道的A类输出,还有何音箱不俯首称臣?老梅看中的就是ECI-4这些优点,而且据他透露,ECI-4最好与带平衡输出端子的CD机“双剑合壁”,其音效还会跳升一级。所以老梅就专门找了同厂的EMC-1激光唱机。这台CD机不仅具有全平衡放大、24bit/96KHZ等很发烧的设计,而且采用了类似汽车避震的“硬避震系统”,抵御外界谐振的功夫近乎完美。

还是看看老梅的现场效果吧。老梅发烧房的尺寸为9.4×5.1×2.9米(长×宽×高),房间的天花、侧墙及聆听位置的后墙均铺满可校声的自制扩散板,粗粗一算,竟有上百块之多!侧墙还挂着丝绒窗帘,可通过展开或收起窗帘,来随意微调残响。轻轻拍拍手掌,余韵好正点。SP-100拉开约两米,稍微内拗。离后墙有1.6米,显然是为了获得深邃的音场。距两边侧墙则有0.8米。SP-100以原厂脚架承放,每边灌钢砂达40斤。

在ECI-4的驱动下,SP-100的表现真的很棒,甚至胜过某些身价是其两倍、但搭配或摆位不当的系统。当时仅用《邓丽君15周年》、《蔡琴·遇见》、《萧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乐》(DECCA 425071-2)、RCA Living Stereo《天方夜谭》等CD试音,即已将系统的魅力表露无遗。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声音的生动性和鲜活度:只觉得音箱仿似消失于无形,人声、乐器统统跑出了音箱之外,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音箱和音箱之间、音箱和后墙之间,甚至“钻入”后墙里面,声像之间区分得很好,没有丝毫模糊和膨胀的迹象,让你觉得信息量是那么的丰富却又是那么的受控。老梅在音箱的整面后墙特别度身订做了一幅山水画——田野、小溪、远山、翠丛,还有氤氲的薄雾,好一派令人陶醉的情景。在此间欣赏美乐、细品香茗,真可谓“神”在乐海中翱翔、“身”于山水间徜徉,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只闻Spendor SP-100那种煽情的个性仍在——温暖湿润、雍容华贵,但已渗入了理性的色彩,从而获得更紧凑、迅捷的低频,将大提琴的“牛筋味”轻易再现;还有那更具空气感的中高频,带来类似残响、堂音的效果。那种浓郁的舞台气氛似梦还真,完全可以让任何一位挑剔的发烧友流连忘返!

在以后的时间里,随着对ECI-4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对它的好感也是与日俱增,深深地为ELECTROCOMPANIET独特的校声功夫所折服。与ECI-3相比,ECI-4的功率增加了近一倍。一般来说,随着功率的上升,会带来声音的密度感增加、动态范围改善、低频量感跃升等正面因素,但同时也可能出现声音变得粗硬、音乐味下降等负面现象。稍有阅历的发烧友对这种情况是有心理准备的。但ECI-4却是不折不扣的异数:它无疑是比ECI-3具有更佳的驱动力和控制力,好得使SP-100也变得“好推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时它仍拥有一种“鲜嫩多汁”的音色!ECI-4在声音中多了一种湿润、高贵、从容和大气,这些优点是人性化的,就如月光倾泻在每一颗音符上,令ECI-4无论播放何种音乐均是那么生动、耐听。无论是人声的“肉感”、吉它拨弦的“通透感”,还是多种乐器所形成的“包围感”,ECI-4均能一一奉上。而播放爆棚片断时,那种如旭日“喷薄而出”的辉煌和壮丽,更是令笔者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动容。

关于ELECTROCOMPANIET ECI-4的结论,我不想用太多的溢美之词去形容它。我只是觉得它完全达到了该品牌在设计上的又一巅峰。在20000元这个价位,它是能够给你音乐享受的机种,而且具有广阔的升级空间。相信您自己的听感,亲身去体验一下ECI-4的演绎吧。也许,您会听到更多…….。
作者: dw56    时间: 2003-7-4 10:34 AM
这篇文章倒讲了不少听音环境的。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4 11:22 AM
标题: 唉!不得不说。
首先,我和所有的爱好者一样:非常羡慕李宇凡先生有这等耳福和那样的境遇,在那样的听音环境下,如履仙境般的欣赏了一回“仙器”的表现!
  但是冷静之后我们想想: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如果这种理论完全脱离实践,那么它可能就是空谈或叫空想!对于推介器材和音响系统的文章,最可贵之处就是贴近普罗大众,对爱好者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但是大家看看:我不客气的讲,这篇文章通篇极进溢美之词,有何贴近爱好者的指导意义?完全是典型的带有“蛊惑”意义的广告文章。根本就不是严格意义的器材评论文章。
   我在申明一点:我只是个爱好者,我的器材配置是套入门的器材。是在南京三越邮购的。我的言论完全是针对音响界充斥的枪手误导的批评,不是针对某个人。也非受雇于谁!
    以上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jp    时间: 2003-7-4 12:14 PM
你不相信ECI-4在梅先生家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声音吗?我们可以邀请你到他的家中听听,看有没没有文中所说的效果。梅先生的听音环境令人羡慕,不要说ECI-4,就是比它稍抵挡次的功放放到这里也能获得美妙的声音。如果你不信,还可以到本网站“玩家直播”栏目看看,那里有梅先生本人及家中的照片。我不知道你所要求的“贴近爱好者的指导意义”是指什么?请详细谈谈。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4 02:21 PM
标题: !JP版主
我回帖中,丝毫没有怀疑文章内容真实性的意思!我的意思非常明显,一是就文章内容而言它不是严格意义的器材推介文章。二是它缺乏对爱好者的指导意义(因为文章中表达了,在梅先生的听音环境下这套配置的表现甚至胜过某些身价是其两倍、但搭配或摆位不当的系统。但是绝大多数爱好者的听音环境不会达到那种程度,而恰恰非常需要了解的是在平常的听音环境下其表现如何)所以,我说这篇文章是“蛊惑”性的广告文章。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4 02:26 PM
标题: 诸位版主和网友们!
如果我的帖子有唐突之处,千万多担待!
作者: jp    时间: 2003-7-4 03:26 PM
难道用到象ECI-4这样级数的器材,不需要在一个声学特性良好的环境中测试吗?而且我相信用到象ECI-4这样级数的器材的发烧友,肯定也非常注重营造一个声学特性良好的环境,你提到的文章恰恰有助于他们了解ECI-4的质素究竟可以去到何种地步。另一方面,不知你有没有考虑到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音箱,而音箱必须在声学特性良好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好声音。如果在一个未经处理过的环境中测试,不要说ECI-4,首先SPENDOR SP100就已经不能发出好声音。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ECI-4的“毛病”找出一大串,是否就意味着真实、贴近读者?我想,这实际上已经错怪了ECI-4,并不能反映它的真实素质。这样的器评有指导意义吗?所以,无论《STEREOPHILE》、《STEREOSOUND》,还是《音响论坛》或者刘汉盛家,试音室均拥有声学特性良好的环境,以使器材素质得到较好的反映,老梅家的条件和他们相比又是差了一截了。按照你的想法,他们的器评不是更“蛊惑”?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4 03:40 PM
标题: !
我丝毫未怀疑过昌业代理的产品质素,我购置的入门配置的音箱就是AEEV01!我对它的印象非常不错。
作者: benwei    时间: 2003-7-6 11:17 PM
我本人认为弥勒和双龙版主的观点都没有错误的地方,只是据点的出发点不一样造成了双方见解上的分歧,双龙版主更多是从更客观准确评价音响器材的角度出发,的确一个器材要完全发挥它的效果,环境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好音响+坏环境=坏声音,因此双龙版主认为在优良的环境下评价器材才能有正确的评价是正确的。

而弥勒更加多的是从作为工薪阶层玩音响过程中的实际因素角度出发,工薪阶层一般拥有的房子都不会很大,不会有太多的地方进行音箱摆位,而且大多数跟家人住在一起,家庭装修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便利而不是声学,因此一般工薪家庭的声学环境不会太好。刘汉盛和文中提到的那个人都是属于富人,富人玩音响除了有能力购买更高档的器材外,还容易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听音环境(例如可以转门设置一个听音区,专门按照声学原理进行设计装修),因此也比较得到在优良的声音。因此作为工薪阶层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的是一个器材在普通的环境下的声音的评价,而不是象杂志里面所列举的在器材在专门试听室播放的评价,因为两者会有很大的出入。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9 09:06 AM
标题: 确实如此!
哈哈!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些自诩为“歌星”的群体,在参加演出的时候,丝毫不去考虑普罗大众的感受(票价,出场费,晚场,无正当理由就不演了等等),但是为了利益却大声呼吁普罗大众支持正版,不要买盗版。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