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音响的盲听评价是否比较公正些? [打印本页]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2 11:54 AM
标题: 音响的盲听评价是否比较公正些?
看过对音响“盲听”的相关报道,我觉得在价位相差几千元的器材范畴内,若干件器材用“盲听”的方式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至少应当有“盲听和非盲听”的比较报道。否则器材的评论文章让爱好者感到可信度会打折扣。版主对此有何高见?
作者: 斑竹    时间: 2003-6-22 04:03 PM
"听"就是主观的,盲听会比非盲听客观一些,但不同的人盲听同一件器材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同,所以,其意义多大一直争论不休.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3 02:57 PM
盲听也好,不盲听也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试听者要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否则,即使“盲听”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说,试听者首先要对什么是音质音色,动态解析力,音乐性与感染力,音场定位等等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试听者对音响器材及搭配要有比较宽阔的阅历和经验,对现场音乐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即使不用“盲听”,也能有一个比较公正和准确的试听结果。

反之,在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与另外几个所谓的音响音乐方面的专家混在一起去搞什么“盲听”,那样的结果也是公正准确不到哪里去的。因为这些人对什么是音质、音色,什么是透明度和解析力都说不清楚,去参加“盲听”,去做“裁判”,那不是瞎扯淡吗!!!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3 06:52 PM
标题: !
音响系统是一个相对比较主观的DD,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见仁见智”,因此建立完全的统一理论基础,除了技术指标外,很难形成统一。但对音响系统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却很容易形成。在器材价格相差几千元的范畴内(但相差几千元对于消费者来讲,是笔不小的支出),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若干器材进行非“盲听”和“盲听”的比较,再如实的公布出来,我认为是可行的。确实有“盲听”和非“盲听”比较后,结果大相径庭的报道。这也是解决个别“枪手”误导消费者的有效方法!其实:是金子总是会闪光的(好的器材是不怕比的)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4 09:15 AM
如果说“盲听”有这么“公正”,全世界的音响媒体早就是“盲听”的天下了。可惜啊!可惜!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问世,连一向标榜以“客观公正”评论著称的西方世界至今也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出世。

为什么???

“盲听”或“非盲听”并非是器材“客观公正”评论的基础和依据;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参与“盲听”或“非盲听”的“裁判”水平和修养如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唱片评论为例。全世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唱片评论媒体是:美国的《TAS》;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三本音乐杂志。而主持这些唱片评论的“裁判”就是那几位以“实名制”参加评选的人。
他们从来也没有搞过什么不同版本CD唱片的“盲听”测评;最重要的是,多少年了,老是这几个人的唱片评论,但他们竟能对全世界的唱片工业与演绎界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盲听”如果真有“客观公正”神效的话,我想,它早已成为全世界、至少也先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媒体了。可笑的是,现在连一本“盲听”的杂志都没有问世,这说明它至少在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神效”功能!

如果说“枪手”是妨碍“客观公正”的大敌的话,我想,上述那三大音乐媒体尤其是那几个评论人员早就被人们的口水给“淹死”了。但恰恰相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几个人不但名声大燥,而且还能影响着全世界的唱片工业及演绎圈的发展或走势之事。

“盲听”或“非盲听”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关键是看做这件事情的人其理论与修养如何?对自己、对读者、对事业的投入程度和负责态度如何?

司马迁是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太史令,他编写的52万字的《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叙述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时3000年左右的历史。一、二千年了,没有什么后人会质疑“司马迁一人”所编写的这部《史记》的“客观公正”性问题的。
相反,我们也有一些所谓是“集体创作和编辑出版”的东西,但过不了十年或二十年再来看时,就会觉得它是多么地空洞无味和时代形式化呢?
作者: dw56    时间: 2003-6-24 11:50 AM
关于盲听,好像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说就这跟做爱差不多,本来只和对象的胖瘦、深浅、松紧之类有关,和对方的地位、身份、容貌没有什么关系。但没听说过一定要“盲干”来证实一下的,因为那些同样是包含在对方的性质里的。同样,当你听一对传奇的喇叭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把那些飘浮在它周围的色彩抹去呢。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4 12:45 PM
标题: !
其实,讨论到问题的深层次,就涉及到商业运作上来了。因为绝对的公正是没有的,即便是记转史和编年史,它也是在特定的情况和特定的人授意下写成的(否则就不会有“野史”的流传),我提倡的盲听和非盲听的比较结论。可以说是倡导公正评价器材的有效途径,喜欢音响的朋友大概都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多数的配置推荐都是一个公司代理下的音源,功放,音箱,犹以功放配音箱最多(经常看到“绝配”的冠名),但是事实是否会这样呢?我想既然很多音响界的前辈经常说音响受环境,个人听音喜好,摆位等等因素影响,所以冠绝配名称的人纯粹是利令智昏了,呵呵。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商家应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多个器材的配置下,对价格相差几千元(对消费者来讲,几千元是不小的支出)采取盲听和非盲听并将结果公布,这是完全可行的。但不容否认的是用自己代理的音箱经上述测试却是用别家代理的功放配置效果较佳的结论,公之与众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既然谈“公正”就应当有面对痛苦的勇气。所以对盲听与非盲听的比较结论认可与否,其实质是商业运作过程中追求利益。。。。。。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4 04:41 PM
美国向全世界到处推销他的民主政治之态,说句心里话,有时连我们中国人都觉得有点脸红不好意思了,但我们却丝毫看不出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一丁点的收敛之势。
比如,攻打伊拉克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那攻打伊拉克的“理由”简直是太不成“理由”了。但你看美国人的那个认真态度劲,老美是真把它当成一回非常庄重的事情来做的。
最后的结果呢?美国人是对的!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了!联合国都举手“赞成”通过了,那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大家都知道,法国人是“看不起”英国人的,所以,假如你在法国巴黎用英语问话时,通常情况下都会遭到冷遇的。并不是说法国人不懂规矩和礼貌,也不是讲法国人自持清高,反正,法国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这就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现实情况。

人们并没有因为法国人说:法语是全世界最好的语言文字而都“弃英文学法语”去了;也并没有因为美国人奉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都“离美亲法”去了。
相反,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依然是“英语”;全世界人民尤其是那些二、三流的富强发达国家依就是围着老美转。

最后的选择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主导自己命运前途的不是别人还是自己。
所以,不要指望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式人物出现,那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愚弄简单纯朴老百姓的把戏,也只有在独裁统治者的社会才会有这种事情出现。
回到现实中看看,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我们的所见所闻更真实、更丰富、更全面、更理性呢?还是改革开放以前、文革以前、解放以前、封建社会以前呢?

只有在“言论自由和市场竞争”的机制下,高低好坏才能大白于天下,最终的受益者才会是真正的老百姓。
如果说厂家或商家连宣传自己产品好优的权利都没有了,那岂不是又回到了封建专治的社会里。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和勤劳的;但也有其“惰性”的一面,就是喜欢“吃现成的”——你说好我就买,不好了那就是你的问题。总是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
也从不愿意在此问题上多花出一丁点逻辑思维的时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经营者不说自己的产品好,反倒去讲别人的东西好,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当然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有句俗话:老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去自由市场买东西,那个商贩会在那里吆喝:唉!我的东西不好啊!大家可别买我的东西呀!那这个商贩不是个大傻瓜其码也要是个二傻子。
其实,每个商贩都在拚命的吆喝着自己的东西好;而每一个买家也都在精心专注的对这些“好”东西进行挑选和购买。而对所选购东西“好坏”的主宰权则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磨练,你自会在这众多商贩之中找到你认为“可信”的商贩,并对他产生恒定的购销依赖性。在这个“可信”的商贩那里,你所购买的东西也自会有一定“质量”保证的。
作者: dw56    时间: 2003-6-24 05:15 PM
龙版总是居高临下,让我无话可说了。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5 11:28 AM
呦!“色”有点太“艳”了!
要知道,CD机的格式上限为44.1KHz,要注意高频不要过“亮”啊!
作者: dw56    时间: 2003-6-25 11:58 AM
呵呵,真的不说了。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6 12:47 PM
标题: !
哈哈哈!讨论的味道愈来愈淡!到有些“中苏论战”康生“九评”的意思了。
既然商人--追求最大利润的本能是恒定的,那么“挂羊头卖羊肉也好,卖狗肉也好”,好象是无可厚非了!每件商品(好象有些“枪手”经常给一些器材冠上艺术品的美名)都是物有所值了。至于放在这套系统里是否符合常规配置要求和“性价比”的要求,全靠消费者自己是否“火眼金睛”了!也就有了今天凭“吆喝”可以把这件器材吹捧成至高无上,明天就可居高临下将其“踏上亿万支脚”永世不得翻身了!这样的吆喝,足可让消费者丈二和尚。这样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者总是相对处在弱势地位。
作者: 大菜    时间: 2003-6-26 01:40 PM
建议首先对常发表文章、“引导消费”的大虾们用盲听测试一下。
作者: 斑竹    时间: 2003-6-26 06:49 PM
只是这种讨论很难有大家认可的结果,各人的立场不一样,结论也不相同.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6 07:41 PM
以标榜“民主”、“法治”、“自由”、“公正”为主体的西方社会,人家的音响文化与音乐修养比我们现在要深厚的多,可至到现在还都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出现,我想,这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非白即黑”或“非友即敌”的思想,可以说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迷崇“包青天”式的人物降临我们的生活之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退一步讲,假如在中国有“盲听”的杂志出现了,或者说,“盲听”的杂志成为一种“主流”杂志了,它就能解决器材评论的“中性公正”问题吗???
我想,只要是有一些社会阅历的人都会清楚,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时时都会不断地创造文明,这是国人值得骄傲和歌颂的地方;但国人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传承”文明方面不足。

“拱手礼”是中国人发明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然而,经过文革以后至今,不知为什么,它就很难再被“传承”下去了。
不明白中国的上层社会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其实都是源与“拱手礼”却又不是“拱手礼”、或者说是被扭曲了的“拱手礼”出现在公众下;为什么就不愿意堂而皇之的使用我们中华民族发明创造并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拱手礼”呢???

“标新立异”呗!那可是封建社会的东西呦!

我看过一部电影,使我很感动!西藏的****喇嘛进京去朝拜皇上,当两人相见时,****喇嘛双手合十行“佛教礼”;而康熙皇帝则以“拱手礼”相还。
简短的一个镜头, 却反映出了民族尊严、文化传统和国格人格。

现在我们已很难看得到这么庄严和神圣、具有国格和尊严的一幕啦!

其实我只想着重说明一点:形式不是目的,关键是看结果。
我们大陆也有多本专业音响杂志,无论是编辑出版的年限,还是它的发行量,都可以列为“大”刊了;但我们的知名度、影响力与公信力与海外的同类音响刊物相比如何呢?要知道,海外的音响刊物与我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也不是什么“盲听”杂志。

所以,做事情要专一,要有敬业精神,要有责任心,要有对读者、对消费者负责人的态度,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与心态,这才是通向“中性公正”之路的必备要件。

穿上西装并不意味着已拥有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行为;
公检法的体制也并不能保障审判结果的绝对合理和公正。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6 08:36 PM
标题: ?!
既然版主多次提及中国的发展历程,那么首先需要澄清两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沉积并非导致了“非白即黑,非友即敌”,而是形成了国人处事的“中庸之道”,这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二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许多人类叹为观止的文明,也传承发展了影响世界进程的儒家,道家等学说。
  但是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有时恰恰为一些“心有旁驽”之辈所乘。表现在市场中的经营和消费就更加明显----误导的广告,假冒伪劣极其猖獗。在音响界由于一些“枪手”的推波助澜,再加上深谙国人事不关己的中庸之道心态,在器材推介上采取了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致使部分国内的优秀产品只能是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不正常状态。也产生了国内音响企业跑到国外注册“摇身一变”其产品成了进口音响的可笑行为。更是由于对“盲听和非盲听”采取相同待遇的抵制和否定,致使一些优秀的“土炮”难于脱颖而出,这也是很多“土炮”不服气的原因,进一步讲:这也是难以形成“中国声”的重要原因。
也是这些“枪手”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了中国的音响杂志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乃至发行量.......
作者: 斑竹    时间: 2003-6-26 08:57 PM
在市场经济中,广告只要合法,是应该允许的,认可与否,是个人的事,一件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跟多种综合因素有关.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7 12:22 PM
“中庸之道”思想那是封建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去学习、去实施用的;说得严重点,那是封建统治阶级害怕老百姓“造反”,所以才不断强加“贯输”给老百姓的一种精神鸦片。关于这一点,你可以从很多史记、小说、电影、电视剧当中得到应验:皇上昏庸无道,下面的臣子还要死“保”,不能有丝毫的不忠反叛之心;同时,最后都会把皇上“昏庸无道”的责任找个“替死鬼”给了之。反正,正反,你是不能对皇上有任何的不满和不忠之心的。这就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中庸之道”思想的核心与实质!

“非白即黑”或“非友即敌”那可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或利诱广大劳动人民的特权工具。像“一夫得道,九族升天”;或者说,“一夫失足,诛灭九族”这样的事例,在封建社会里应该说是太习以为常了吧!

关于“中国声”的问题,我觉得那是水到自然成的事,强求不得!
“中国声”的形成,不是说只要能把机器造出来,三大指标OK,声音有模有样会响就行了;相反,它需要我们的设计师与消费者要具备有相当的音响文化与音乐修养的知识和氛围。

九五年在深圳我去采访过深圳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国家一级指挥、国家特殊津贴享受者姚关荣先生,他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他出访德国和奥地利时,在一个偏远小镇落脚,晚上当地正好有一个“乡间乐团”的演出,他也应邀去观看了。当弦乐四重奏的音符飘洒在空中时,他立刻惊愕了!这样的音乐他太熟悉了!他已指挥过太多这样音乐的演出了!但在此时此刻他才好像有如梦方醒一样的感觉。
凭着他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对古典音乐的长年研究,音乐的直觉告诉他:这才是古典音乐的原貌!这才是古典音乐的神韵!

我与国内很多“著名”的音响设计师都有过接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自己都承认自己很少去听什么音乐(因很多时间要用来研发产品的嘛),真正听音乐的时候是在机器设计完工以后,拿来“校声”时,才会去听一下“蔡琴老歌”的某一首的前一分二十八秒这一段;再就是去听一下“穆特小提琴专辑”的某一首前二分五十八秒这一段。等等。(“人声和弦乐”的表现是最重要的,这一点看来大家都明白!)
几年以后等我们再见面时,他们又会告诉我:现在听的曲目和范围比以前多了。云云。

从上述这两个事例当中我们会发现:文化的沉积、氛围的形成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后,还需要有一个品味的过程。

至于“枪手”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贴子当中已对此事有过一个阐述,这里我就不再复说了。

最后,我在谈一下我个人的音响成长过程和经历:我看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有十多年了,受益匪浅。或明曰:《音响论坛》是我的老师和导师。其中,我又特别喜欢看刘汉盛总编、赖英智前主编、李陵(陈弘志)前主编、刘名振前主编的文章。可以说,他们对音响的思考方式方法、他们的文风文才、他们的个人修养与专业知识等,对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少年了,我曾反复不断地去“研究”他们的器评文章。我发现,如果我要想了解某款产品的性能特点,看他们的文章都能给我95%以上与我相同或相似的看法或感觉。
多少年了,我总有一个感觉:似乎去看这几位先生的器材文章时我心里才会“有底”,也才能对某器材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到位的认识和了解。

问题来了!或许你会说:杂志社是“中间人”,他们的器材评论才会“中性公正”也!
实际上,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大多数也都是对这个行业的内部运作知之甚少的人!
媒体与厂家或商家的关系是最为复杂和敏感的。可以说,厂家或商家对媒体的器材评论“满意”的只占少数;只能说好,如果说一些不好,那么就会遭到一些厂家或商家的不满或“质疑”。(这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媒体行业其自身的压力也很大——毕竟这些厂家或商家是他们的“赞助商”啊!
所以,他们也是经常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处。
在这个关键时候,完全就是要靠职业道德、责任心、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来权衡或摆平这些事情了!久而久之, 一些媒体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另外一些则不被大家所接受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或许会有这样问题:那“盲听”就能解决这一“十字路口”尬尴局面!问题是怎么来操作?又怎么来监控呢?到底是“盲听”还是“非盲听”的器材评论你又怎么知道呢?久而久之,“盲听”不又回到了,不!不!不!又“俗”到了以前的“非盲听”阶段了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会创造文明和奇迹的!
但我们自己也会更清楚:国人“造假”或“走形式”的水平那可是国际一流尖端的水准啊!

还是我上次说的那句话:形式不是目的,关键是看结果。
同是在现有的这种“形式”下,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出让我们自己、那就更不要说让世人叹服的事情来;试想:换一种“形式”去操作,我们就能做出让我们自己、乃至于让世人敬佩的事情吗???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7 12:28 PM
“也是这些“枪手”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了中国的音响杂志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乃至发行量.......”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看法和理解是:

我已经反复说过多次了:“真理都是相对的!”——噢!我搞错了!这原话应该是马克思说的。

    发烧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没有错;在网站上发表意见是应该的;“枪手”受雇去写器材评论文章有理——他要靠这个去生活的吗!这些都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力,也是真正体现言论自由、民主生活的一个缩影。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和影响,国人在潜意识里都存在着“非白即黑”或“非友即敌”的思想观念。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谓举不胜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要么是红得发紫;要么就是嗅不可闻。
    有一些人觉得老美的布什总统还是一个挺有创新思想和举措行为的人,因他一上台就搞了一个什么“单边主义”;因伊拉克战事他又设立了一个所谓的“非友即敌”的政策。其实,只要懂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明白,布什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崇中媚华”的洋人。他搞得这些东西,那一样不是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中攫取的呢?

    从我本人来讲,不太赞赏“笔名制”;而是比较欣赏像日本的《立体声》杂志与台湾的《音响论坛》杂志那样的“实名制”,我认为:这是实力与自信的象征。他怎么说某某器材如何如何的好或如何如何的不好都没关系,这是他个人的权力,也是他个人的喜好所在。作为一个读者的任务是:看他所说好的(或不好的)一面之辞与你自己所亲身感悟到的东西是否能够相吻合或大致相近。久而久之,这个人是在说瞎话,还是在说实话,还是一半瞎话一半实话等等不就大白于天下了吗?!

    日本的《立体声》与台湾的《音响论坛》杂志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呢?说的通俗点,就是因为“实名制”的缘故!久而久之,你不是对这本“杂志”而是对某一个“实名制”中的“枪手”产生了信任感和推崇感。
    “实名制”的结果就会使得每一个“枪手”要更加珍惜他手中的这杆“枪”(笔);他也会更加的尊重他自己的这个“名号”——现实生活中那有自己不要自己脸的人呢?!

可怕的是:“笔名制”成了“不要脸人”的瘟床,也造就了这个社会大批的“不要脸人”陡增。试想:用一些不断更新的、永不会重复的“笔名”去写一些文章,“枪手”他会对读者负责任吗?他会对自己的这个用一次或许再不会使用的“笔名”负责任吗?他还会写出真正负责任的器评文章吗?

    可悲的是:人们对这种所谓的“笔名制”倒还挺赞赏的,言名曰:中性公正也!因没有让那些厂家、商家或专业写手——不不!用词不当,应该是“枪手”去写文章觉得心里很有“谱”。哎!愚昧之极呀!

    或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们国内的一些音响刊物,为什么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老是不敌海外的一些音响刊物的知名度高的原因吧!

    只要出来发表意见和评论,这就意味着相对真理(或相对谬论)的出台。
那还有没有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呢?有!闭上嘴永不讲话!

人从不会说话到会诡辩;从没有思想到会逻辑推理,都是从这“相对真理”之中慢慢地启蒙、学习、觉悟、成熟与老道起来;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感激这些“相对真理”的存在,否则,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时间与过程要比现在慢长得多得多!

    伟大和智慧的人就在于:他会实时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7 02:51 PM
标题: (转贴一篇)看看“枪手”们发明的“松香味”术语(此题目是我自拟的)
我是音响,音乐双料发烧友,拉小提琴十多年,在乐队搞过近八年的文艺演出,自认为有一付好耳朵,我曾自制过多种功放:OTL,OCL,动态偏压,超甲类,集成的,分立的等等。可以说:只要电路不同,音质音色感觉就不一样。我也自制过音箱,只要箱体结构,箱体材料,扬声器品牌,口径,振膜材料等等音箱素材不同,都会听感不同,也就是所谓音色不同(微观)。对于音响界常说的小提琴所谓松香味,实际上是在哗众取宠,因为凡是拉过小提琴的人都知道:小提琴有很多种运弓方法,如顿弓,跳功,半弓,全弓,弓梢,弓中,弓根,上弓,下弓,上半弓,下半弓以及同一音高在不同的琴弦上和不同的把为上,音色都有相当明显的差别,这些都在乐谱上标出,不知我们那些资深发烧友所谓松香味是指以上何种运弓方法演奏出来的?不能一概而论都为松香味啊?再有:当我们刚把琴弓刚打完松香去演奏和演奏一段时间松香已磨掉一部分,此两种情况演奏同一琴音色也是不一样的。按照资深发烧友所谓松香味应该是琴弓刚打完松香去演奏松香味最浓,琴弓打松香越多味越浓,如果用资深发烧友所谓松香味浓的一套器材去听一首较长的小提琴协奏曲,那么乐曲越往后松香味越淡才对,大家想一想,可能吗?怎样才是正确的?欢迎讨论!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7 06:08 PM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思维(其实有相当一部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是一个乐手或者说是一个指挥,才最有资格当“枪手”了,也只有他们写出来的器评文章才会是最“中性公正”了?

其实,这是音响行业的一个误区;在国外,早没有人讨论类似的事情了!

如果说只有这些“音乐人”才懂得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音色”?什么是动态?那这些音响工程师早就退伍或转行了!音响行业的设计大师早就被或作曲家、或乐手、或指挥等人给垄断了。
事实上呢?音乐人就是音乐人!工程师就是工程师!录音师就是录音师!每个行业所独具的专业性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

这就像让一个不会喝酒、也没有酒瘾的人去当“酒裁判”时,他会觉得所有酒的味道其实都是一样的——是苦的!那有什么什么“香型”之类的屁话,尽是胡扯八道的一样。

在深圳时,我曾与国内一些非常著名的乐手、指挥有过接触,他们对乐器的音色、对乐手的演绎、对指挥的诠释等,都能当即给出十分准确和到位的说明,可谓一针见血。但让他们去评价这些不同器材这间的高下优劣、个性特色、搭配风格时,他们的看法与水平与刚入门的发烧友也高不到哪里去。

行业不同,人们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也就会不一样。在音响行业或音响圈中,“松香味”可以说是一个通用的标识符号,可以说没有人不晓得、不明白他所要表达的其文其意的。国内如此,香港、台湾如此,日本如此,美国也如此。这么看来,全世界都无“中性公正”可言啦!奇怪地是,一百多年来,这音响工业和音响文化是怎么发展和普及的呢?

从这篇文章当中,我一点也看不出“枪手”与“松香味”有什么不妥之处;相反,对于内行的人来说,只会觉得这件事情的幼稚和可笑!

在书法领域,谁也不会、也不敢说:我拥有了某只特殊的笔、墨、纸,我就能成为一个书法大师了。因为要想拥有这只“笔、墨、纸”太简单、容易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位书法大师,那可不是说一、二句豪言状语就能达到的。
长年累月的基本功训练、向各位古今大师前辈虚心求教、个人修养与艺术审美能力的磨练和提升,最后,是那独到的、有个人气质的、不拘一格的书法表现形式才使得自己能成为一名被业界认可的“书法新人”。可想而知,这中间过程的漫长和艰辛。

从小到大或许连个收音机都没有玩过;大学毕业了,才知道了一点音响概念。或者说,昨天还是蛋糕房、家具店的老板,今天请了个“电子工程师”指手画脚的就马上成为一个音响文化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去谈论什么“音响文化”、“中国声”的问题,我想还远不是时候,这个基础和氛围还远没有形成。
在很多不知情的老百姓为所谓的“中国声”形成和建立摇旗呐喊的时候,君不知这些所谓的“中国声”原创者赚足赚够了钱,早就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去了。等这些已成为外国公民的“中国声”原创者再回到“中国”时,他还会关心所谓的什么“中国声”问题吗?只要能卖得越多越好!那就是伟大标准的“中国声”!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27 06:11 PM
标题: !
刚才转贴了一篇喜爱音乐,音响的朋友的质疑“资深人士”的文章!这位朋友以自己的实践反证了那些自诩为“资深”的人是多么的浅薄!先哲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民群众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有很多自以为高明的人总是好为人师,总是以轻蔑的“短视”来看待平民百姓,这在音响界的枪手中,表现犹为突出,其实很多史实和文艺作品对此予以了无情的鞭鞑。其实,真正的大师为众人所景仰之处则是:虚怀若谷,孜孜不倦。以孔夫子这样的大师尚推崇:三人行必有吾师。因此在推介音响器材过程中,媒体和专业人士正确的引导方式应该是:选取价位相近的DD,加以多种类型的组合,之后吸纳一些爱好者,采取盲听和非盲听的方式加以比较,将各种结论公之于众。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的摒除一些“滥竽充数”,让爱好者少走弯路。当然,这样的作法,将会断了一大批“枪手”的来钱之路。但是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国产的,进口的,土炮的处在平等竞争的地位。厂家也好,商家也好自不必担心,好的器材经过大浪淘沙,毕竟会应了我国古语中的名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27 06:43 PM
这样的问题,前面已多次说过了。再总结一下:
1、如果“盲听”真得能解决“中性公正”问题,那他早已成为西方的主流媒体杂志了。或许等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老外可能早就实施多年了。
2、“盲听”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很难实施。是“盲听”还是“非盲听”读者怎么知道和确认呢?
3、“盲听”或者说“非盲听”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问题是器材评论文章能否写出来具有内涵的东西来。
4、形式不是目的,光靠形式也达不到目的。以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司法体制”为例,在处理经济案件、或民告官案件中,他并不能保证“中性公正”审判的完全落实。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30 11:19 AM
标题: ?
“思奔达”的那对SP3/1P就有点“韧”即有点“浑”的感觉,特别是在低频段的表现上更是如此。SP3/1P在低频段的表现看起来似乎很“雄壮”,但实际上却是比较“浑”不够清楚;弦乐群齐奏时,用SP3/1P去听时,就带有传统英国箱的一个共同特点,“轰轰轰”的“箱音”特别重,所以,就很难区别或听清楚到底是哪一个声部的乐器在发声。
   我手里有几十本音响世界的杂志,当时介绍SP1/3P时,根本没提它有这么大的弱点。哈哈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实,我到没买SP1/3P,这样的事情和我关系也不大,但是,读后实在令人对“枪手”感到不齿。这和骗子骗钱的不择手段,没什么本质区别!
作者: dw56    时间: 2003-6-30 01:53 PM
弥勒先生说的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和盲听并不很有关系。也确实是,去看一本杂志,如果不知道器材的报价,你会以为大家都是差不多档次的东西,有区别的不过是文章文字的好坏,切入角度的差异,顶多看到一些器材风格的不同而已。即使是后者,往往也不明显,彷佛它们都是扑克里的百搭似的。

当然,也不否认有好的器材评论在。关于器材,无论写或看,自己感觉首先还是要多听,否则无从说起。这个双休日刚到莫干山上开了半天会,避了两日暑,在山上也不觉得凉,但回到山下,才知道什么是热。有比较的缘故而已。有机会,听听高等级的器材,才可能选购到合适的不一定高级的器材。而问题仍然在于,要找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30 02:41 PM
标题: !
其实,大家细读一下我提出盲听和非盲听的话题,不难发现话题的本意就是抨击音响界的一批“枪手”,我不是音响发烧友,只是十分喜欢听音乐,我的配置大家都看到了(发过帖子,是套入门的配置),但此前为了购置器材订了一些这方面的杂志,也上网浏览了这方面的网页。其实我非常推崇以实际“听”为准;器材是为听音乐服务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音响行业这些“托”们的丑恶行径,他们的行径害人非浅,试想:相当一批工薪阶层的音响音乐爱好者,口挪肚赚的积攒下了辛苦钱,由于受居住环境发烧空气不浓厚,没办法多听多比较,轻信了“托”们的大言不惭,结果多年的积攒被这些“枪手”们给葬送了,(大家都知道二手转卖要出多少血,尤其是这并非正常的升级),所以如何引导这些爱好者少走“弯路”,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课题。也是能否保证音响市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大不小)的问题。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30 02:45 PM
说的好听点,此文说的是‘事实“;说的不好听点,这叫“断文取义”!

以摘取的此文为例,思奔达是在和哪款音箱相比较时才会有这些“浑”的现象呢???思奔达和那款相比较的音箱你拿到一起做过实际的现场试听比较吗???

在此,至少现在我都敢替你说:你还没有做过两款音箱实际的现场试听比较!
否则,你在引用这段话时就会觉得自己真得是在做“断文取义”的事情啦!!!

我已反复说过多次了:自古至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和“绝对的公正”!这一点连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都承认!
对“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公正”抱有此幻想的人,我只能说(也真的不好听)那是封建思想在做怪。也只有在封建社会里,才会存在所谓的“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公正”——因那是“独裁专治”的社会吗!

在自由、民主、文明和法治的社会里,“真理”都是相对的、发展的和变化的。我想,只要你受过党的教育,学习过哲学、政治经济学及逻辑学等都会明白这一道理的。

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对“断文取义”的内容进行全面到位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断文取义”所讲的内容是“事实”,就就应该立刻封笔了;否则,去理论一个本来就是“事实”的东西那该是多没有意思啊?!

反之,思奔达音箱的低频明明不“浑”却非要说它“浑”;或者说,思奔达音箱的低频表现与那款相比较的音箱是在同一个档次上的,却非要说思奔达不如人家。好了!这机会可一定要抓住,猛批!狠批!往死里批!叫他这个“枪手”的名字一嗅万年且永世不得翻身!

至于“当时介绍SP1/3P时,根本没提它有这么大的弱点”,这要看“当时”它是与谁比较的?又是在比较什么的?在做比较时所说的长处优点是否属实?等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个人认为:思奔达饱满丰沛的中频、无处不在的音乐性以及令人汗颜的音乐感染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音响行业的一个典范。
同样,思奔达的这种“美”,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事实存在的一种“缺憾美”。这更是一个事实!
人类都有一个“怪癖”——同情“弱者”。这就像是“艺术”都是一种“缺憾的美”一样,电脑拷贝制作的印刷品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差别,它还叫“艺术品”吗?它还能像“艺术品”那样值钱吗???

我不知道你完婚没有?但至少应该是谈过对象吧!如果按照你的这个逻辑思维方式去推理的话,我可以想象:第一次你与女朋友见面时或初恋的时候,肯定整天你都是在向对方表明:我可是有“口吃”啊1我还有狐嗅呦!我晚上睡觉老是放屁打呼鲁的!我还有脚气!云云。那我看,这辈子你就不要再想着找个如意才女结婚了!因这肯定是不符合人之常情与自然生活规律的。

在介绍对象双方的情况时,肯定都是以各自的“优点长处”为主,下面的关键问题就是验证了。你号称自己爱对方,愿意为她献出一切!可当遇到打劫时,你比你所爱的人还要跑得快。这不就漏出“尾巴”了吗?

有基于此,器评文章多是说“好”不说“坏”,那还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这也是人之常情、自然生活规律吗!
还是那句老话,关键是看他所说的这些“好”的一面之辞是否“名副其实”!如果是“名副其实”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在我看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真正“好”的一面东西,很多“枪手”都看不到位、写不出来,这才是一件真正令人最头痛和失望的事情。

回到现实当中,我们的所做所为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观查思考问题时能更加成熟老道、处理驾驭问题时能更加游刃有余。

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或者说另有其他的用意,那就变得毫无意义也更无趣味啦!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30 03:08 PM
标题:
版主的意思是:任何商家有意的掩盖所经销产品的瑕疵,是正当的?这是完全站在商家立场上的观点!而在媒体上出现的引导消费的文章(一些“枪手”可是经常以消费者的身份),就不应当有意识的掩盖!而是应当如实的介绍和引导。否则就是误导消费,有剥夺消费者知情权之嫌!我引用的那篇介绍,是介绍和SP1/3P价位相当的一篇器材介绍。绝非断章取义!难道当初介绍SP1/3P时没经过比较?还是经比较没“听出来”?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30 05:54 PM
其实我觉得再这样讨论下去就有点失去“讨论”的意义,而有些“抬杠”的味道了!!!

你在这里所引用的“和SP1/3P价位相当的一篇器材介绍”是什么意思呢???
你的两种“可能”意思我在前面都给你做过说明解释了。我不晓得,要怎样来做这件事情你才能清楚和明白呢?

我想,你如果有什么问题,或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或碰到了上当受骗之类的事情,最好能一对一的讲出来,我们也好就事论事地加以讨论和解决之。
而不要去说一些比较大的、笼统的,且也是比较虚的一些东西,这样讨论和解决问题时就很难“具住体”。

比如:你提到有一些“枪手”误人子弟,好!你就把这个活生生的事例举出来,我们一起去讨论、乃至于声讨都行。这对于你、我;对于本网站;对于广大的音响音乐发烧友都有益处。

最早是你提出“盲听”这个话题的,站在我个人的这个立场和角度,我跟你谈了很多为什么它行不通的道理——它很难操作,也无法监控。不受制约和监控的体制,到最后都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内容”。
你手上的几十本音响杂志我认为还很不够多,如果能再多出去四、五倍就好了,通过对比你就能看到过去与现在的音响杂志会有多么大的落差。现在的广告量也只有过去的几分之一。我本人不是从事媒体工作的,我想,那些真正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比我们要更能看到这一切的,他们也会比我们这些局外人要更着急、要更关注于此事。因这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盲听”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那媒体行业早就实施了。但却为什么没有实施呢?很难操作,无法监控。真要到那时,如有一些读者提出:你是“盲听”还是“非盲听”我怎么知道呢?我要“参政”,我要“监督”,我要“知情权”。杂志社的“盲听”及器评文章都要有广大的革命发烧友同志参与和监控,等等。试想:这第二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不是又爆发了。音响媒体受到的置疑将会是更多,夭折的速度也将会是更快。

现在你的问题重心好像已有“盲听”转向了“枪手”这里。我倒想问的是:你把你所称为“枪手”的名单以及他们不负责任的器评文章一一例举出来,我们好一起去分析、讨论、揭批和声讨,看他们是怎样行使害人的骗术的。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问题。当你看到“和SP1/3P价位相当的一篇器材介绍”是昌业公司的某一个“枪手”写的,你马上就会有第一反应:这样的器评文章能“中性公正”吗?不用看他也不会“中性公正”!或许,这个“枪手”的名字和背景你是知道的,但假如换上一个别的什么“笔名”(这不是太简单、太容易的事情)呢?是不是就会觉得:噢!这样才有看头,这样的器评文章才会“中性公正”也!
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莫名其妙的、大量的、不断更换的“笔名”充斥在媒体上,使媒体的自信力与公信力大受影响,到最后,这不都是在“自欺欺人”吗?也都是用来满足自我的一种空想的、理想的“真空世界”里面。

其实,这就像“盲听”与“非盲听”一样,“形式”(是“枪手”还是“笔名”)不是主要的问题根结所在;关键是看他能否写出具有水准、内涵及可参考性质的东西来,这才是解决“中性公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最后,我希望你把“和SP1/3P价位相当的一篇器材介绍”中的两款音箱一并试听做个比较,如果发现SP3/1P的中低频不比和它同价位的那款音箱差,至少跟它是在同一个水平档次上的。或者说,SP3/1P在当初的器评文章是与北欧或美国的某款音箱相比较时,说SP3/1P的低频表现如何如何地好过它们的。那就请你快快把写这篇器评文章的“枪手”名字公布出来,让我们一起对他进行揭批和声讨,以此来教育和挽救我们的这个音响行业,以还音响行业一片净士。也好,我们在此所进行的“枪手”讨论也能有一个明确和着实的结果。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6-30 05:54 PM
同上。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6-30 07:35 PM
标题: !
刚才在一个我常去的论坛,看见一位爱好者定了一套配置,他直言:这用去了他积攒了十年的私房钱,等货到了,还要根LP编一个“中奖”了的理由!倘若他购置的这套配置受到误导(同他的期望距离太大)。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感觉到:工薪层发烧不易呀!所以,每个执笔推荐音响配置的或写相关介绍文章的人,应该把该器材的(或配置)的长,短处介绍清楚。不要说长处“浓彩重墨”写不足“无奈的白描一笔”!
    我记得版主好象非常反感“非白既黑”的思维方式!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让我的帖子(或言论)对号入座呢?
作者: deepblue    时间: 2003-7-1 03:03 PM
严重同意弥勒楼主的观点!
    比如,我最讨X李X凡了!他是不是昌业的员工啊?如果是的话可以理解!否则就是托儿一个!把昌业所有的器材都吹的花儿一样~~~,写出来的都是文笔华丽咋看很吸引人,后来再想一下尽是一些空洞的东西~~基本技术上的分析没有.难到他就对昌业所有高档和低档的东东如此痴迷吗?如果一些初烧友抗毒的能力不强的话...
   而刘汉盛、赖英智、李陵(陈弘志)、刘名振等人的文章并不局限于某个品牌,或某代理商下的一些品牌.相对来言较客观.
   本人才学浅疏没楼主和斑竹的见识和好文笔,但我表达的是大多数初烧友的观点!
   :cool:
作者: dw56    时间: 2003-7-1 05:05 PM
什么坛,什么配置,有兴趣了解一下。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1 06:24 PM
标题: !
三越的音响论坛!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1 06:45 PM
标题: 原贴如下:
赵哥:款已汇至你的农行卡上,请查收!盼尽早发货。
从来没有想到俺这对耳朵这么值钱,偷偷攒了十年的私房钱,这一下全塞耳朵眼里了。
收到货还要骗老婆说这是俺中奖得的,咳!......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7-1 10:50 PM
本论坛是提供给所有发烧友用以学习、交流、沟通和提高的一个平台,基于此,非常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把自己或身边发烧友所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等等,如方便的话,敬请讲述给大家,以好让每一位发烧友有一个学习、借鉴、防范和提高的机会。

但同时,我更希望每一位发贴的发烧友所讲述的事情最好能真实一些、具体一些,这样我们去讨论、交流,乃至于揭批和声讨时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每一位发烧友也才能从中受到真正和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和启迪。也只有这样的讨论才会有意义、有趣味。
要尽量少谈或不谈一些“人云我云”、“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小市民、小农意识的一种表现和反映。

我也希望每一位发烧友(包括我本人)能用平和、谦虚、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在讨论的每一个话题内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者可为人师;而不知者或似知非知者就要多去向知者求问求解;都是知者,则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样我们大家才都能受益。
不要做不懂装懂、以偏盖全,甚至把本论坛扭曲变成了“抬杠”或“起哄”的一个场所,那是无知和文痞才愿意做的事情。

共产党有一句至理名言我非常欣赏:活到老学到老!这或许就是共产党能够成就天下、成就事业的原因所在吧!!!

最后,我则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批评、鞭策我们的这个论坛栏目;也希望有更多的发烧友通过本栏目,能从中得到学习、交流、沟通和提高的机会。


作者: deepblue    时间: 2003-7-2 10:36 AM
请班主不要动不动将,共产主义.爱国热情,真理啊等等大帽来扣我等,
音响嘛,本来就是大男人的玩具吧了~~~
作者: dw56    时间: 2003-7-2 12:02 PM
嘿嘿,斑竹好像有点像张广天的味道啊。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2 05:10 PM
标题: !
哈哈哈!玩音响器材,听音乐是脱离“小市民,小农”的一条途径!不虚昌业论坛一行!但不知音乐大师们的作品是从哪里搞出来的!
作者: deepblue    时间: 2003-7-3 02:13 PM
:eek:
昌业网站的斑主是当政工出身的吧~~,要不就是受教条主义教育的毒害太多了~~
怎么上这论坛的感觉总怪怪的,一个班主嘛对提问或话题有搭没搭的,不屑一顾;另一个嘛长片大论,满口说教不知所云.
作者: deepblue    时间: 2003-7-3 02:16 PM
"小市民"想再问一句:以下是真的吗?~~~~~~
http://www.wisesound.com.hk/pdf/spendor_statment_tc.pdf
作者: deepblue    时间: 2003-7-3 03:50 PM
再问!!
作者: 双虎龙跃    时间: 2003-7-3 04:35 PM
最初由 deepblue 发布
[B]:eek:
昌业网站的斑主是当政工出身的吧~~,要不就是受教条主义教育的毒害太多了~~
怎么上这论坛的感觉总怪怪的,一个班主嘛对提问或话题有搭没搭的,不屑一顾;另一个嘛长片大论,满口说教不知所云. [/B]


谢谢你这么抬举我!
很渐愧!本人既没有“党龄”;也从来没有写过一次入党申请书。
更没有在国营体制里面做过什么人民公朴。

正因为我是一个“无党派人士”,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所以,我才会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优缺点看得比较清楚一些。

我不知道你让我看什么?或要看其中所要表达的什么意思?
作者: 斑竹    时间: 2003-7-3 04:54 PM
最初由 deepblue 发布
[B]"小市民"想再问一句:以下是真的吗?~~~~~~
http://www.wisesound.com.hk/pdf/spendor_statment_tc.pdf [/B]


公司对SPENDOR的事已发表过声明,声明的内容是经慎重考虑的,并会负法律责任。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过了很久了,我们也希望spendor可以生存下去,思奔达这个名也是公司征集而来,昌业之所以不代理SPENDOR,是不满新老板强推其设计的S系列,二年多来,事实证明S系列是失败的,反而老的SPENDOR有很强的生命力。
作者: 弥勒    时间: 2003-7-11 02:31 PM
标题: !
哈哈哈!怎么扯出了恩恩怨怨?始料未及呀。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