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转帖(参考资料)-Hi-Fi简介、音响二十要、重新了解声音、辨别声音的好坏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12 AM
标题: 转帖(参考资料)-Hi-Fi简介、音响二十要、重新了解声音、辨别声音的好坏
Hi-Fi简介

音响系统有那些主要技术指标?

  音响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有:频率特性、信噪比、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
  频率特性:音响设备重放时的频率范围(频率响应)以及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幅频特性)。幅度的单位是dB,频率的单位是Hz。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至少达到32-18000Hz,在此频率范围内信号幅度变化应小于2dB。
  信噪比:在同一参考点有用信号、与噪音的比值的对数。在音箱输入点信噪比70dB,人耳距音箱一米噪音几乎不可闻,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动态范围:音响设备重放时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静态时系统噪音输出功率之比的对数。Hi-Fi系统一般达到100dB以上。
  失真度:音响设备重放时,音源信号的失真程度。有谐波失真、交调失真、瞬态失真。Hi-Fi系统谐波失真一般小于1%。
  立体声分离度:左右两声道的分离度。反映左右两声道的串扰程度。
  立体声平衡度:左右两声道的信号增益之差。
  购机时,信噪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是人耳可以判别的,其他指标通过多系统比较作出对比,专家的指导很重要。


Hi-Fi 和Hi-End的区别有哪些?

  一般说来,Hi-Fi 与Hi-end在常规的客观技术参数上,都有着优秀的指标。但如果以这些常规的技术参数高低来区分Hi-Fi 与Hi-end,就难免失之偏谬。常规的技术参数是衡量音响器材优劣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一个优秀的技术参数不管是对Hi-Fi 还是对Hi-end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们的听觉对技术参数的敏感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千分之几的失真度差异或是零点几个分贝的不平衡度差异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于察觉的。
  但是不管是音响器材的设计制造者还是焊机派的发烧友,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常规技术参数之外的一些技术参数或是技术特性对器材的音色、音质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负反馈的引入方式,负反馈深度的选择,就会对音色、音质有较大的影响,但却又和常规的技术参数关系不很大。说来也是,音响器材处理的是一个较宽频带内多频率成分及信号幅度变化很大的信号,这一信号在通过非线性系统时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模式来表达。
  就音响器材的技术参数而言,通常的Hi-Fi 器材,所追求和保证的基本上是常规的技术参数,而且往往去努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指标。而Hi-end器材除了常规的技术参数之外,往往要注重更深层的技术参数和技术特性。所以Hi-end器材在常规的技术参数上很可能未见其有何明显的优势,但其主观听感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影响器材素质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电路设计完善外,制造工艺和材料的选取也很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Hi-Fi 与Hi-end的差别之一。一般说来,Hi-Fi 器材需求量较大,生产过程中制造工艺的设计往往尽可能简单以降低成本。元器件的选取也尽可能选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品种。而Hi-end的器材就不同了,因为Hi-end的市场远比Hi-Fi 小,而且如果器材的素质不够,使用者也不会认为它是Hi-end级的器材。所以Hi-end级器材对制造工艺极为重视,往往对一根导线,一个焊点的位置都极为注重。所用的原件则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名牌的优质品。对于器材的外观,那更是不在话下,往往力求外观的协调、精湛,以至器材的机械重心位置、机械振动特性都不忽视。在一些音响刊物上,往往会看到形容Hi-end器材的词语,如论及元器件时用“猛料用尽”,说起外观时用“形象威猛”,谈及工艺时用“精美绝伦”。这些词语确是当前一些Hi-end器材的客观特点,不过对于使用者来说,他的追求往往更注重Hi-end器材的音乐表现力,也就是说在追逐Hi-end 器材时更注重的是其音“质”。
  那些“形象威猛”、“精美绝伦”、“猛料用尽”的Hi-end器材,个个身价不菲,和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的距离遥远。但产品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音响器材中,也有一类器材,这些器材没有去追求“威猛”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艺,把有限的成本预算用在提高声音的“质”上。从而使其有Hi-end器材素质的器材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靠近了。对这类具有高素质的器材,我们不妨称之为“准”Hi-end器材。
  Hi-Fi 器材与Hi-end器材之间很难说有一个明显的技术参数界限,也不能简单地以外观和市场价位来区分Hi-Fi 与Hi-end,一种器材是否可以称之为Hi-end,往往需要以其主观听音感受,其本身技术参数,制造工艺及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评价。


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

  如果你光临过一些音像店的陈列室,或者去参加过一些音响展示会,您会发现,那些用来演示的高级音响器材真是另人心旷神怡,它们外观夺目、精美绝伦的工艺更是让人目瞪口呆,但是一问价钱,不少人都会让张开的嘴巴合不上去。为什么一对喇叭,一部功放或者一架唱机都要卖到几十万元呢?它们真的有这个价值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桑塔娜汽车一样会跑,为什么还要造保时捷或法拉利呢?”或者“普通的小提琴几千甚至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为什么帕尔曼等大师都要用数百万一把的呢?不用这么贵的琴他们就不会演奏了吗?”不错,高级跑车也一样是4个轮子,名贵的小提琴在外型结构上与便宜的也没有差别,基本功能上两者毫无差异,但是高价者所追求的,就是及至的表现。便宜的音响一样可以重播音乐,但是要讲究到完美的重播不使用比较高级的音响器材就无法克尽全攻了。所以总结成一句话,高级音响和一般音响的差别,并不在于功能上的差别,重要的在于重播音乐的品质!也就是说,音响器材的目的,是以重现录音现场为最高目标,希望能模拟出一个如幻似真的空间,在这里,演奏者及演唱者的表情、各种乐器的形状位置都能清晰分辨,使您面对音响,就像面对音乐家一样,作心灵的交流,另你感动不已。
  那么,音响器材究竟要拥有哪些要素,才能符合这么苛刻的要求呢?请密切关注以下这些要项:
  1 音质与音色
  就算是同样类型的乐器,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音质的不同。音响器材的音质也会因为内部用料和设计师调音口味的不同,而有差异。当然高贵的音质和音色在一般乐器上是很难出现的,同样也很难出现在低价的音响系统上。廉价的音响要注意的是能否正确的表达出录音软件中不同乐器的差别,倘若播放史坦威钢琴的录音听起来和廉价钢琴没有任何区别,那就没有办法细细体会优异录音的妙处了。
  2 高、中、低歌频段量感的分布和控制力
  一般人耳朵能听到的频率大约从20Hz-20KHz,这是相当宽阔的一个范围,音响器材要尽量能发出这段完整的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表现的效果才会更好。通常较难表现的是高低两端的部分,尤其是在较低的低频部分,由于人耳对这些频率部分相对的不敏感,它们需要有较强的能量,而较强的能量需要的功率也很大,不是极高等级的器材很难真正完美地将它们再现出来。
  所谓高、中、低频段的能力分布,就是指在器材所能发出的频率范围内,各频段量的多与少。有些器材高频段较多,有些低频感强一些,也有些中频段的人声特别饱满,但高低两段的量就不是那么多了。总之不一为足,这就形成了各类音响在底气上的特色。
  要注意的是,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整体搭配之后要取得平衡,不要有哪一个频段特别突出,这样就不耐听了。至于各频段的控制力,则表示“质”的好坏,同样的,完美的低频控制力相对比较难得到,许多器材的低频量感或许很多,但控制力不佳,这种低频乍一听起来很“软”,但由于缺乏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会显得不结实,不饱满 ,没有十足的弹性,溢的满空间都是,听的时间一长就会反胃了,当然越好的音响,在各频段的控制力都会越好,往往有不过不失的表现。
  3 音场表现
  音场的表现很重要,可以说是现场再现的首要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音场呢?所谓音场,就是两只喇叭所发出的声音能够凝集成形的范围,通常如果两只喇叭的摆位恰当(包括与后墙及侧墙的距离,喇叭的高度及向内倾侧的角度等)一个具体成型的音场就会浮现出来。你甚至可以“看到”,在喇叭的后方各个发声乐器及人声的大小,位置及形状,这就是音场!
  如果喇叭没有调整到聆听空间中的最佳位置,那么您只能听到声音而已,不能够有“透视”立体音场的乐趣,自然更别提“现场重现”的境界了。
  音场的表现不但包括了高度、深度与宽度,还包含了音场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远近、深浅、前后、高低等明确关系。以合唱团的演唱为例,不能仅听到是一片人声,还要能分出前后排演员彼此之间的高低与远近,也就是通常讲的“层次”。有“高段位”的发烧友将超级音响极品精心调整摆位后,竟能“数出”优质合唱录音中的“人头”多少,这并非无稽之谈。通常音场的大小形状会因为不同的录音而有差异,在播放某些特别以音场深阔惊人的软件时,也会有音场比实际空间还要再大一些的感觉。
  另外,要注意的是,完整的音场并不只是能见到各个发声而已,还有这些发声体所存在的空间大小,及形状也要表现出来才行。例如在教堂中的录音就会有厅堂较高、声音的残响回声较长等感觉,而在爵士俱乐部、体育场等的现场录音,也应给予听者不同的空间感受。
  总之,音场表现的概念,几乎包含了发烧友常挂在口的“定位”“层次”“深度和宽度”“空间感”“残响”等词汇的全部意义。
  4 透明度与分析力
  当您的音响系统已经可以有一个音场具体成型的时候,首先恭喜您已经跨出了接近关于 Hi-Fi 的一大步,接下来必须努力的就是提高场内的透明度与分析力。什么是透明度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问题,就像隔着玻璃看窗外的景物,如果玻璃很脏就会降低我们的视觉效果,我们期待的是当然玻璃越干净越好,甚至最好没有玻璃,这样我们才能一览无遗,同样的音响系统的透明度越好,听者也就越容易投入到音乐之中,不会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当然,如果音乐要营造这样的效果,是录音师的事)。至于分析力呢?就视觉而言,就像一个解析力强大的镜头,可以拍摄出比人眼所见到的还要清晰的照片,甚至可以再现皮肤的色素沉淀和毛孔的大小,对于音响器材来讲,同样如此,好的分析力能将乐曲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细节描绘的很真切,巨细无遗。即使一大片弦乐齐奏时有一张乐谱轻轻落地,你也能听见!
  5 结像力与形体感
  光是能“看到”音场内各发声乐器的大小、位置及形状仍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要求发声体的形体要凝聚,不能有松懈的感觉,同时,发声体也不应该有单薄的感觉,而 应该是有相应的厚度的,就像一个女高音站在你面前,或是一把高大直立的大提琴,他们在音场中的重现如果只是扁扁的一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6 乐器和人声的大小比率
  各个发声乐器和人声彼此之间应该有适当准确的大小比例,不能有打鼓一敲就占满整个音场的情形,也不能发生小提琴比钢琴还大的情况发生;有的音响器材播人声天碟时独唱者的口型比例失调,嘴巴大的听起来可以把整个乐队吞下去,这样的音响,即使其余方面表现再好,也没有可能让听者产生如临现场的感觉。当然,要作到这点很难的,这是极其卓越的Hi-End音响加上一流的调教功夫才能抵达的境界。
  7 活生感
  活生感?活生感就是毫不死板,像活的一样的生动感觉。音乐在音响器材中有着无比的活力,艺术家的演出生机勃勃,该快的时候不会提不起劲,该慢的时候又不会煞不住车。我们常说“动态”、“瞬态”的表现如何,归根到底,这些专业技术语所指的,就是音响活生感的综合体现。试想:如果一件音响器材,一张唱片录音不能让你很容易的感受节奏的张驰律动、旋律的快慢起伏、音符的跳跃飞舞,自然也不能明确表现室内乐的静缢和谐、交响乐的庞大壮丽,爵士乐的热情洋溢,那么,又如何能够让你体会音乐家们的心灵,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呢?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28 01:28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13 AM
( 转贴)烧友必读《音响二十要》

转台湾音响大师刘汉盛毕生精华

编者序:
许多初涉发烧的朋友一定对各种声音的感知缺乏必须的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声 音的音色是第一位的。许多JS也利用发烧友意念上的模糊大作文章:“X万元的X牌世界名箱不过尔尔……,我自己做(或代理)的箱子如何松软、柔和,比他们 好听多了!”那么衡量一个音响发烧产品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除了音色之外是否还有许多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台湾发烧宗师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是解 读这方面问题公认的权威。也许看后您总是不能体会或不能完全体会,怎么办?不停地听、不停地对比、不停地领会“音响二十要”-----最起码,某些掘劣的 “国内大师”的推销广告很难再欺骗您了。


音响二十要——音响的理性思维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写「音响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响论坛」第40期,隔了不久又写了一次算是补述的材料。这次为了第七届音响大展我们自己编的手册,我又 写了一次。前后三次写「音响二十要」,时间隔了五年多。五年后检视我所写过的二篇「音响二十要」,几乎已经没有多少补充或更改的必要。不过,为了让读者们 不必分篇去找,并且也藉此机会重新整理「音响二十要」的思绪,我还是决定再写一次。或者说再编一次:将前后二次的「音响二十要」融合起来。所以,如果有论 坛的老读者发现这篇「音响二十要」几乎都是旧材料,请不必生气,它本来就已经无可更改。至于新读者,我诚挚的希望这篇「音响二十要」能够在您的心里建构出 一套听音响的中心思想。

为什么要写「音响二十要」
自台湾有人开始写音响器材的评论以来,有关音响器材表现的各种名词、形容词就一直处于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而且,许多名词或形容词也一直被评论员或读者们误 解、误用,以致于产生许多不应该有的迷惑与矛盾。究其原因,中国人「差不多先生」的个性脱离不了责任,国内国外土洋杂用的名词也是原因之一;最后,评论人 员本身及读者未能对器材评论中所用的名词、形容词深思也是帮凶。因此,许多评论甚至可说是玩弄文字游戏,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说得直接一点,许多评论文章 距离应该有的精确、紮实境界还有一段距离。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项所苦,曾经写了一篇「音响十要」的短文,当时只是简单说明我评论器材的方向。事隔多 年,我发现「音响十要」早已经无法满足「精确」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内,许多评论文章仍然会因偷懒而写得不够周全。因此脑中就蕴酿着要重新为如何写、 看器材评论文章下个较详细的分项。

音响第一要: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 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就好像耐不 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 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一件好的音响器材,其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或许 我这么说您还是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再举实列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 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很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 道「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我可以说音质是音响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将它 摆在第一要。

音响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 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 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 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说 它是带点忧懋的蓝。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着金黄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台 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您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的您 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音响第三要: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项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文字传达上的误解。怎么说呢?大家都会说:这对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问题出于 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的频宽只以三段来分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为了让形容的文字更精确,有必 要把20Hz-20kHz的频宽加以细分。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 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产生了一些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 频」还是「低中频」?那么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 称呼,将20Hz-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易记,不 会混淆。

极低频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 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 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 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 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 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低频

从 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 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 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中低频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 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 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 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频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 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 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 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 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 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 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 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 含在中音单体中。

中高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 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 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高频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我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 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 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 已。

极高频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 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 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 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 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您还记不记得以前的 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设计,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单体、高音单体、超高音单体三路。那个超高音单体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我记得当时有许多人都 「不解」,为什么SP-1有超高音单体,而声音却是那么的柔呢?应该要很锐利才对呀!现在我想您该了解了吧!SP-1设计着眼点在于使高音单体不会失真, 而又能再生极高频。这就是SP-1听起来很舒服,具有音乐性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之后,我们接着要讨论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当 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 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 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

「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 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 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 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 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音场位置

除了「形状」之外,音场还有「位置」的问题。这里面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 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 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 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至于整个音场的高度?常您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 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 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

音场的宽度

常常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超出喇叭、宽抵二侧墙,甚至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来,则仅是有点夸张而已。我想 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不必我再多费唇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宽抵侧墙。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 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场宽度其实在只在我的墙壁之内而已。

音场的深度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度感」,现在我把它归于音场的深度。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将它与层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为层次与定位谈的不是音场,而深度感 却仍属音场的范围之中,所以,我将它改成「音场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称之。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 当然也仅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词而己。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 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 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 就不会错了。


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 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黏滞 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不过,大部份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 觉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紮实更像真的。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几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有些器材听起来澄澈无比,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般,只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有这种感觉。透明感是「音响二 十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话,连带也会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 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大部份的音响器材无法达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单单表现清楚而已。如果能够达到「清楚又柔和」,那么该件器材的 价值恐怕也不低了。

音响第七要:层次感

层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与黑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我们要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

音响第八要:定位感

顾名思义,定位感就是将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会导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 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频反射太强)也会导至定位不准。举一个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此时如果您走在路上,就会觉得物体的影像会飘。这就像我们 音场内乐器定位会飘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镜,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体表现。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我们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 们要求的是乐器或人声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该动的时候就不要动,不该乱的时候就不能乱。

音响第九要:活生感

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沈沈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沈沈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音响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 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 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
音响第十一要:解析力

这个名词最容最懂,玩过相 机的人都知道镜头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电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电视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 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其实,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也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像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 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 因此,我在此都尽可能分开来说,读者们只要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如果细微的变化(低电平时)都能表现得很清 楚,那么这件器材的解析力当然很好。既然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那么有没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呢?当然有!在极端爆棚时能将所有东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电 平的解析力。

音响第十二要:速度感与暂态反应

其实,速度感就是暂态反应 的结果,也是器材上升时间与回转率的具体表现。老外通常会将这项说成是暂态反应而不说速度感。不过,台湾习惯的用语是速度感。对于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暂 态反应更容易了解。基本上,这二个名词都是指器材各项反应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释了。

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对比,也就是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强弱对比也可以分为「对比强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 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 大。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漾般,远远看好像不动,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 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到底乐器的线条、形体要多大才算对?到底人声要一缕如链?还是要丰润有肉?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音响迷。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团大小比例缩小放入 家中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道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 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钢琴掩没(现场音乐会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录音时,录音师都会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来说到整个管弦乐团 与小提琴做协奏演出时,如果完全按比例缩小,那么小提琴的音应该要细小得不能再细小,而不是我们在CD上所听到的那么清楚、强劲。所以,正确的「乐器与人 声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缩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乐要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其实,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缩小与否的问 题,而是因为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误解。例如您的房间在100Hz左右有严重峰值的话,定音鼓敲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大、特别有劲;大提琴、低音提琴亦 然。这才是真正错误的比例。所以,在评写「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时,应该特别注意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影响。

音响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质感」这个名词相当抽象,我们常说这家俱的木头质感很好、这套真皮沙发的质感很好;或这个大理石的质感很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了解,所谓「质感」 京是指该物体「材质的本性」。不过,我们在此说的并不是音质的那个质感,而是乐器演奏、打击接触那一刹那动作所发生的质感。因此,当我们在说:「小提琴的 擦弦质感很好」,就意谓着「它录得很像小提琴」。当我们说:「钹的敲击质感很好」,也就是说「它敲起来像真的」。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小提琴擦弦质感不 够」时说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质感也就是指「传真度」。雷射唱盘刚推出时,大家都觉得小提琴的声音不像,就是指它的 擦弦质感不像。而「形体感」则更容易了解,当我们听单簧管吹奏时,我们说它的形体感真好,那也是「传真度」的一种。总之,质感与形体感皆是「传真与否」的 代名词。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形容拉奏、敲击键盘乐器时,我们用的是「某某乐器的质感很好」。可是,当我们在形容管乐器时,我们通常不用 「质感」二字,而用「空气感」,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说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指声波振动的感觉,而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刹那的感觉。当然,弦乐群除 了拉奏时的擦弦质感外,它同时还有弦乐空气中产生的「空气感」。

音响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 Test 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高灵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细节多的器材 起来趣味盎然。一件优秀的音响器材,其细节的再生当然是丰富无比的。

音响第十七要:空间感

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 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 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什么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 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 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后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 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真接音的时间 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体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 是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后,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 们会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 真丰富、真自然」。

音响第十八要:整体平衡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指挥在控 制乐团一样,应该求得一个整体的平衡性。这就好比一个乐团中,人人皆是独奏的高手,但是每一个人都想出锋头,不听指挥的诠释,如此一来虽然个别演奏水准 高,但是乐团的整体平衡性一定很差。这样就不是一个好乐团。同理,一件音响器材的前述十七项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无法把这十七项要素做一个精妙的平衡, 那么也一定不耐久听。此时,不管解析力再高、强弱对比再好也没有用。关于这项,我们无法用尺度去度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会才能分辨乐团好 坏一般,祗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除此之外,整体平衡性说的还有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例如我们所说的低频基础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谓 低频基础就是低频段在整个音乐里造成的稳固、稳定的状态。大部份的音乐迷都希望音乐是很厚实、丰润的,而不希望高频多过中频、低频,而造成头重脚轻的情 况。这种合理的高、中、低频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说旳整体平衡性。整体平衡性好的器材听起来就会耐听,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音乐性。在此顺带一句,当您在做喇 叭摆位时,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体的平衡性。千万不要为了音场表现,而牺牲了雄厚的中频与低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离墙太远时低频会不足,那么就应该 让喇叭靠墙摆。

音响第十九要:器材个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人一般,有着自 己的个性。有些器材听起来像绅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温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热情得像卡门。由于个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须如婚姻大事一样,慎重其 事。二件火爆脾气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让您难以消受。反之,二件温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个性的认知绝对是必要的。在此我必须郑重的告 诉读者们,根据我长期试听音响器材的经验,我认为器材本身个性上的差异要大过各器材之间真正品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一般读者们所认为的器材好坏往往可能是 不同个性搭配下所产生的个人好恶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坏往往被个性所掩盖。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个性是有其绝对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个性,当然也就 无法做合适的搭配。这样一来,声音要好听就难了。

音响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荐

这「第二十要」是特别为评论员而写的。一个负责任的音响器材评论员应该就他自己丰富的经验,向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否则,读者枉费看了前十九要,却 因自己缺乏其他器材的个性资料或搭配经验,到头来仍然不知该项被评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边器材。对于评论员而言,这是为德不卒。所以,当您写完十九项要素 之后,一定不要忘了,为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我再次强调,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 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不仅是一般音响迷,就是连音响评论员也经常会 因为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实,任何一位评论员只要听得愈多,就愈不敢为一件器做黑与白、好与坏的二极化评语。因为在 这二极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许多可能性。所以,听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极化的答案。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电影时最喜欢问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坏人?为了 减少犯错的机会,评论员在聆听器材时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后再将自己的搭配推荐告诉读者。


结语

看完上述「音响二十要」,我相信有些人会认为太繁琐了,但是,为了提昇音响器材评论文章的水准,为了让读者有明白的脉络去判断音响器材的优劣,我认为 完整的写完或看完这二十要是必需的。有了这「音响二十要」,评论员们不致于天马行空,读者们也不再一头雾水。这样,音响迷才能享受到既理性又感性的音乐与 音响生活。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21 09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15 AM
(转)十五招!招招"毙命"让你重新了解声音
评价声音品质是一项很主观的工作,而学会听音也并不需要什么天赋,Soomal一直在相关的测评文章中穿插一些听感小知识,希望帮助各位菜鸟朋友尽快“中毒”,在这里,我们将推出一套试验性质的系列文章,尝试例举一些图像处理中的近似例子,给大家一个更亲切更容易理解的直观感受。
● 声音的亮度
  在形容声音时,会常常使用到一个词汇——亮度,主要用于形容中高频。亮度是一个无法测量的听感指标,我们尝试用灰度图像的例子来让大家理解亮度。很多朋友知道颜色值可以用灰度值表示,8位灰度图像的颜色变化范围在0-255之间,这个值和图像的亮度有密切关系,由低到高是暗到弱的关系,灰度值全部为0时,就是一张黑漆漆的图。


听音入门-原图-正常
  这是我们在搭乘某次航班时拍到的一张很漂亮的云图。

听音入门-原图-暗
  如果调低灰度值,你马上就会感觉到这副图像太暗了。这张图与原图的最大差别,就是“白色区域”少了很多,或者说灰度值高的象素少了很多。我们演示这两张图就是为了演示一下图像亮度和这些“白色区域”的关系。高灰度值可以带来明亮的视觉效果,而高频信号的高电平值能带来明亮的听觉效果。

人耳可听最小响度曲线
  人耳对高频信号并不是最敏感的,调高8-20K段的高频信号的电平值,能够明显让黯淡的声音变得明亮起来。过于明亮的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容易造成视觉或者听觉疲劳。但明亮的视觉效果或者听觉效果都有助于描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听音入门-原图-亮
  我们尝试把浅灰色区域的灰度值提高,为获得更明亮的效果,也就是上图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它失真了。任何过渡的修饰都会造成明显的失真,在许多多媒体音箱设计当中,都是以拔高10-11kHz信号来获得明亮度,这种设计也会明显造成声音的失真,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过亮的效果会损失很多细节。伴随亮度的提高,颗粒也会变得明显,过度的明亮,也会造成轮廓过于突出显得生硬。

听音入门-相邻像素明暗对比示意
  图像颗粒变明显的原因是因为某一段灰度值内的象素的灰度值变高导致相邻的灰度值的值差变大造成。

听音入门-相邻时间的信号强度对比示意
  而声音的颗粒感变明显是因为相邻的时间点的信号的电平值的值差变得更大的缘故。如果看到形容某音箱“颗粒感强”或者“声音有些毛刺”,过亮的声音也许是原因之一,当然,造成这种不良听感的还可能是其他原因。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21 09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16 AM
● 声音的清晰与模糊
    评价声音时经常会用到“清晰”或者“模糊”这个词,什么是清晰,什么是模糊?我们很容易在图像处理当中找到近似例子。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1
  这是我们拍摄一张某音箱的高音扬声器振膜的微距照片。这是一张相当清晰的照片。正如不同的相机表现同样事物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一样,不同的音箱表现相同的原始信号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2
  而这是一张比较模糊的图像了。图像为什么会模糊,模糊有很多原因,这只是其中一种,这种模糊是因为相邻的象素相互浸染造成。而扬声器振膜振动时,由于振膜材质或者形状的原因导致相邻时间点的波形叠加导致模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模糊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已而已。在低音扬声器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扬声器根本无法表现出低频的细节,常常有人形容低音浑浊,就是说其低音清晰度不够。造成这种模糊程度加深也可能是因为倒相结构造成,或者摆位的问题,反射或者倒相后的信号与扬声器当前信号也会形成时间差,导致波形衍射变形,变得模糊。在大部分时候,密闭结构的音箱比倒相箱的低音要来得干净。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3
  让原始图像产生重影也会让图像变得模糊,这种模糊不是简单的象素浸染,而是象素被复制一份之后然后坐标偏移到坐标A。偏移到A后的象素又和原A处的象素重叠,导致原A处的象素颜色被改变,造成失真。类似失真也在能体现在声音表现当中,这种失真叫做回音。回音会导致声音整体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和扬声器的关系不大,而是和听音环境有关。如果你感觉声音模糊,可以击掌,如果听到隐隐的回音,那么这个听音环境还有待改善,多摆放一些不光滑软表面物体,例如沙发、枕头等,这些物体本身可以吸收一定声波,他们较大的外形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声学结构,让声波反射变得更加不规则而不易叠加。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4
  非矢量图像局部被放大的时候,清晰度会随之下降,就像上面这幅图一样。在声音处理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处放大处理,例如前级放大和后级放大,多次的放大也会让信号变得模糊。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5
  同样是放大,也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这幅显然比前面那幅要清晰一些。声音放大处理一样存在品质差异,使用不同的运算放大器,得到的清晰度是有差异的,使用不同的功率放大IC,也能得到不同的音质。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6
  当图像被掺入杂讯是也会变得模糊,这些杂讯会干扰原有象素的色彩值,从而导致模糊。在声音表现当中,类似的模糊效果是最多的,例如箱体的谐振。箱体谐振产生的噪声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重叠,会导致声音变得模糊,此时你需要安装加强筋或者在箱体上压放重物来降低谐振。在某些听音环境中,声音稍大时,你还能听到衣柜、CD盒在振动,这些振动产生的干扰效果类似上图中的杂讯,你需要尽可能让这些东西不出现在听音环境中。还有一些杂讯并不来自谐振或者共振,而是来自电气部分,所有的功放都会有交流声,只是交流声的大小程度不一而已,交流声也会对声音信号的准确性起到破坏作用。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1
原图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7
修改浅色区域的亮度后
  适当的增加图像浅色区域的亮度可以获得更强烈的对比度,图像对轮廓的描述能力能够获得提升。在声音处理当中也是如此,适当的提高高频信号的亮度可以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而过度的增加亮度会导致细节丢失。
  要获得更加清晰的回放效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回放设备的升级,升级音源升级功放升级音箱,这是一条不归路,小心为之。我们提倡改善听音环境来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减少回音和谐振,常常能不花钱的升级系统。不要轻易提升声音的亮度来获得清晰度,它其实是以损失部分细节为代价的。清晰度常常用解析力这个词汇表达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5 AM
● 声音的冷色与暖色
    冷和暖最初都不是形容颜色或者音色的,它们是人对温度的一种感觉。

听音入门-冷暖渐变
  太阳给人带来温暖,而太阳的红色也能让人产生“温暖”的假相。蓝色的天空或者水面能给人带来清凉,久而久之,蓝色能带来“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环境造就的,如果太阳是蓝色的,或者天空是红色的,人对颜色的“冷暖”认知也可能是相反的。

听音入门-云图-暖色调
  这是我们在飞机上拍摄的一张云图。经过修饰后,这张图看上起就很暖

听音入门-云图-冷色调
  而这样修饰,就会感觉有些凉。蓝色成分少点,红色多一点,就会产生暖的感觉。而在声音当中,低频多一点会让人产生暖的感觉,高频太多会产生较冷的感觉。而太暖的东西容易让人觉得没灵气,太懒散,过冷的东西让人容易感觉难以持久看或者听。

听音入门-肤色
  人的肤色总是偏暖,人对肤色这种暖度的颜色最为敏感,君不见各种相机评测中,把肤色的表现力当做很重要的一项。人耳对人声也是最为敏感的,因此人声部分的表现也在音箱测评当中占有很重要份量。

听音入门-肤色-暖色调
  如果拍摄出来的照片比正常的色调要暖,人眼是比较容易适应的,偏暖的色调容易产生亲切感或者温馨感,它让人觉得柔和,柔和这个词经常是跟着温暖这个词汇一起出现的,大部分家居设计中都喜欢用淡淡的偏暖的色调。

听音入门-肤色-冷色调
  而偏冷的色调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但偏冷的色调很多时候让人产生更清晰明亮的感觉。在声音的表现当中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更容易接受偏暖的声音,偏暖的声音适合长时间聆听。而偏冷的声音适合表现有一定空间感的音乐类型,日本不是录音公司都喜欢用极冷的音色表现古筝,不过都显得有点过了,偏冷的声音会让大部分觉得耐听度不好。该冷的就冷该暖的就暖,往往被评介为中性的声音,这也是一种讨好的音色。
  导致音色变化有很多因素影响,从数字信号到最终被扬声器回放出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到音色。在无法改善硬件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均衡器来改变音色,喜欢冷音色的可以稍微拔高10kHz以上的频率,而喜欢暖音色的,可以适当的调高低音增益或者衰减一点高音,就像在图像中加入点红色或衰减一点蓝色一样。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6 AM
● 浅谈声音的层次感
  大家熟知的几种图片格式,例如:BMP、JPG、TIFF等,都能支持到24位色。24位的含义是2的24次方,就是16777216,这些图片格式都能支持记录16777216种颜色。这16777216种颜色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所有色彩都由红绿蓝三色合成,简单的除法:24/3=8,在一张24位的图片中,单色最大位数只能为8位,即256,简单的说,单色能产生256种深浅变化。三种单色则能产生16777216种变化。

听音入门-24位的JPEG
  这就是24位图片色彩的极限层次。前不久,微软推出了HD Photo格式,这种新的图片格式支持16X3位色,它的单色可以支持2的16次方种深浅变化(即65536种),比起24位的单色8位,层次要丰富256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听音入门-8位的GIF
  在网络上,我们能接触到大量的GIF格式的图片,这种格式最大支持8位,总共256色,显然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

听音入门-24位对比8位
  放在一起对比时则更明显。24位的色彩显然要比8位层次细腻得多。

听音入门-故宫角楼-24位

听音入门-故宫角楼-8位
  来一张故宫角楼的照片做个对比,你应该能很轻易的区分出好坏。
  而声音,也常常用到 16位、24位这个词,某些发烧友嘴里念叨着的“2496”,24就指的24位。

听音入门-这张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能量
  将声波变成数字信号,需要设置好采样率(微软称为采样级别)和采样大小。采样率的单位为赫兹(Hz),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假设1秒中采样次数为10000次,其采样率就是10000Hz。连续的采样率能纪录声音的频率信息,但没法记录声音的能量值,所以还有一个采样大小需要设置。所谓能量大小,就是声大声小的问题。将能量轴上划上刻度,声音的大小能到哪个刻度就记录下这个值,这样就将波形数字化了。刻度的疏密程度决定了采样大小,CD的采样大小为16位,意思就是能量轴上有65536个刻度。
  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数学思维,没关系,我们尝试从另外一种说法来理解。采样率为16位时,表示声音(声压、响度)可以产生65536种大小变化。而发烧友追求的24位,则能产生16777216种声音大小变化,比16位要足足高出256倍。也就是说,层次要丰富得多。
  更丰富的声音大小变化能够更清楚表现各类乐器颤音、泛音,尤其泛音,衰减缓慢而细微,高的采样大小可以让声音重现得更接近完美,当然,录音设备需要足够高级才行。
  在不少游戏音乐中,采用了8位采样大小的音乐,您可以拿着来和16位的音乐来对比。如果你没有这种采样大小的文件,也可以拿WAV、APE、FLAC等无损音乐文件来转换一下,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巨大的差异,其差异不会小于上面那组故宫角楼照片对比。8位的音乐,很多乐器都会混沌到一块,甚至分不出一个彼此来,层次感较差。对此有疑问的朋友,你们不妨实验一次,感受一下采样大小的位数和层次之间紧密关系。
  不少解码器、声卡都号称支持24位,这表示他们可以接受或产生24位的数字信号,但不表示16位的CD会变得和24位的DVD Audio一样更动听。我们也常常听到“某某音箱听感有层次”,能产生这种评语的前提是:有很好的信号输入,如果用8位的声音信号,即便用10万级的音箱听也是“没层次”。
  “有层次”,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难以达到的评价,你需要好的音乐、好的音源以及好的音箱和功放和好的听音环境。缺一不可,否则就像256色显示器上看美女图一样。有些测评文章里,用板载的声卡、128kbps的MP3,200元的箱子,得出很HiFi很有层次的结论,你认为可信么?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7 AM
● 声音中的动态范围
    什么是动态?
    很多音频设备,例如音箱、麦克风,以及一些图象设备,例如数码相机、扫描仪都说自己动态大。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动态范围。不管什么对象,只要涉及范围,就有个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图象或图象设备中,动态范围是指的光线明暗的变化范围,而音乐和音箱设备,动态范围则和响度有关。我们用图片理解一下动态范围。

听音入门-一张灰到深灰的渐变图,我们标记为渐变A图

听音入门-这是渐变A图的直方图
    直方图其实就是柱状图,只不过柱子有点多。X轴上的点表明灰度(或称为亮度。每种颜色都对应了一个灰度,值的范围为0-255),我们使用了一条红线做为标识,可以看的出,这张图的灰度值变化范围就和红线一样。竖轴表示象素的数量(这个轴上的顶值是不确定的)。

听音入门-一张白到黑的渐变图,我们标记为渐变B图


听音入门-这是渐变B图的直方图
    看得出,这张渐变B图标记的红线显然要比渐变A图要长得多。也就是说,渐变B图的亮度变化范围要比渐变A图大得多。专业点的说法是:渐变B图的色彩动态范围要比渐变A图大。或许渐变图表达效果不佳,我们再试一试实景照片来说明问题。

听音入门-故宫前面的牌坊,这张是原图

听音入门-这张是上图的直方图,看得出明暗变化相当大。

听音入门-故宫前面的牌坊,我们压缩了其色彩动态,结果出现这种效果

听音入门-上图的直方图
    通过实景照片的对比,相信您已经看出了不同动态范围造成的差异。在音响设备当中,动态范围和响度有关,即最小的响度到最大(不失真)响度这段区域的范围。我们常听的CD是16位的,它能产生65536级声压变化,这是理论极限。16位采样的前提下,动态范围是不可能超越0-65536的范围的。

听音入门-16位采样的前提下,动态范围是不可能超越0-65536的范围
    相信大家对图中椭圆区域内的东西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输出电平显示仪,它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了当前输出电平的强度。假设我们连续记录电平强度,会怎样呢?

听音入门-动态范围示意
    这种图应该比较直观的描述了动态范围,输出电平强度直接决定了响度。它并不是说越大声的声音,动态范围就越大。

听音入门-典型的Disco舞曲音乐的响度特征
    这张图为典型的Disco舞曲音乐的响度特征,这种音乐很爆棚,但往往缺乏动态,因为他们最小声的地方也很“响”。

听音入门-西洋古典音乐的响度特征
    而这张则有很多西洋古典音乐的响度特征相似,这种音乐往往有着很大的动态范围。很多音箱就毁于这种音乐,因为用户的使用错误,在听这种音乐前奏时,会觉得声音太小,于是把音量开得很大,等到高潮来时,功放输出功率过大,损坏扬声器。
    大动态范围能表现出一种大气势和大落差,更容易带来“波澜壮阔”的层次变化,这个概念用于硬件时,往往指该设备能获取或重现这个范围内的信号。在初步理解动态范围之后,你也许会想,是不是动态范围是越大就越好呢?后面我们接着谈。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7 AM
● 谈声音的压限处理
    在理解动态范围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压限”的讲述。压限是一种对声音处理的操作动作,它的意思和字面上来说就是——压缩与限制。动态是如何被压缩与限制的呢?我们用图来理解。

听音入门-压A图
    这是我们在北京海淀桥下拍摄到的一个老乞丐,这张图是原图,看到这种图时,你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听音入门-压B图
    我们尝试压缩这种图片的动态,在Photoshop中的处理就是将曲线尽量往下压,得到这张修饰过的片子,很显然,修饰过后的片子变得昏暗,这种暗 暗的色调适合表达这种社会阴暗面,也能体现老乞丐的可怜,实际上烘托了摄影者想表达的主题。这种风格在摄影中被称作暗调,它实际上牺牲了图片的动态范围。

听音入门-AB图对比
    红线代表压B图的动态范围,蓝线代表压A图的动态范围,对比之下,我们能看出差异很大,压B图的光线明暗变化很小,这种动态范围产生的变化被称作动态压缩。但大部分人会认为压B图的表达会更切题更传神。在上篇中,我们留下一个疑问:是不是动态范围是越大就越好呢?看完这个对比,你应该有了答案。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听音入门-压C图

听音入门-压D图
    先感谢一下北京爱德发高科技中心,这个对比的素材取自他们的广告。我们将压C图进行了处理,我们能很快感觉到了这种处理带来的变化,模特似乎处在了一个十分洁净的环境中,而且光亮充足。这种风格叫做高调。这种风格适合表现模特的高贵气质。

听音入门-C、D对比
    仍旧做个动态范围对比,明显看得出动态也被压缩过了,压D图的光线明暗变化要小一些。熟悉图象处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听音入门-压E图
    通过这种图,我们能发现模特的皮肤有了很强的“美白效果”,而白色的露背装的“美白”程度远不如皮肤的变化范围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限制”了 “露背装”的变化。因为露背装已经很白,如果按照“美白”皮肤的程度去“美白”露背装,其结果就会是,露背装区域会完全溢出,变成一篇死白,为了防止这个区域的色彩溢出,必须进行限制。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提及了“压缩”与“限制”,不知道您是否已经了解压限的意义。在一些声音编辑软件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个叫“压限器”的东西, 有时它们以纯粹的压缩器和限制器出现,它的作用就是对声音进行压缩和限制。在音频设备中,具有“压限器”作用的设备,就是发烧友推崇的——胆机。
    胆机具有对声音的压限作用。很多朋友都说胆机具有比石机(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功率放大器,因为芯片基于硅,所以被成为石机)更令人痴迷的细节表现,这是否玄学?既然CD的细节大小是确定的,为什么通过胆机表现后,会让人更痴迷?因为胆机具有对弱小信号放大的作用。

听音入门-胆机对弱信号放大的示意
    胆机具有放大弱小信号的作用,因此它也变相的压缩了动态。

听音入门-胆机压缩动态的示意
    在通常情况下,胆机的动态表现不如石机表现得那么凶猛。胆机还具有一定的限制器的作用。

听音入门-限制器示意
    声音信号都有一个安全的值,过载的结果就是产生削顶失真,这种失真是极其难听的,胆机在放大细节时,也会对部分强信号放大,放大强信号很容易造成过载,而胆机会对信号强度进行限制,让其保留在安全范围内。
    压限作用能带来奇妙的声音变化,如果你没有胆机,不妨去下载几个胆机模拟器来体验一番,我们推荐T-Racks,它能让你完整的体验到压限的妙处。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8 AM
● 声音传播中的延时
    去过消声室的朋友都会有个感觉,就是说话时感觉怪怪的,和在室外聊天时的感觉完全不同,声音特别干涩。大家都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发射和衍射,部分能量在传播途中被消耗掉,或者被其他声波相互作用抵消掉。

听音入门-声波能量衰减和反射次数的简单关系
    上面的图显示了衰减与次数的关系,这并不是一张严谨的图,因为声波响度的大小、障碍物的材质与都会深深的影响这关系,让反射强度和次数变多或者变少。

听音入门-消声室里的情况就会不同
    在消声室里,声波能量衰减和反射次数的关系可能就会如上图所示,因为采用特殊的声学结构和吸声材料搭建、以及密闭的空间(消声室的门后达1米)。让消声室里的声音变得衰减和快,反射次数变得更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完全消除反射是不可能的,消声室能做到的只是最大可能的消除反射。

听音入门-两张图叠加对比
    把两张图叠加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消声室的作用。在空房间里,大声说话都能听到回音,因为声音在反复反射。由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声波会由天花板、地面、墙面以及室内的一切物体,包括人体来反射,但你发出第一声声响时,紧接着就是听到一连串的声波反射,直到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俗称回声。常说的“回声好大啊”,就是指的声波反射强度高和次数都比较多。人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一个复杂小环境里(例如四面都是反射物的房间),声波经过反射再次达到你耳朵中时的时间比较短,也就是说,你一秒中内可以听到数十次,间隔很密,人耳习惯上会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的声响。如果你站在山脉的某一个山峰之巅时,你会感觉到情况有些变化,对着远处大喊,你会听到远方传来回声,并且会慢慢变弱而且慢慢变快,几次之后就会消失,人耳会认为是好几个声音,发骚的诗人还会假想远方有人在对话并吟诗一首,其实都是反射作用存在,只是,你站在山巅之时,这种作用被放大到人耳能清晰分辨的程度了。
● 延迟时间和衰减时间了

听音入门-延迟和衰减示意
    单次反射过程的时间被称作延迟时间,声音由发出到完全消失的时间叫做衰减时间。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基本处于每秒3XX米的状态,可能会因为空气的湿度和密度有所变化,在自然界的环境中,这个音速值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延迟时间大小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空间深度的大小,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环境大环境。我们站在山巅呼喊时,传回来的第一次回音会比在房间环境时要慢得多。在某些时候(延时只是一种),延迟时间是影响声场大小的一个因素(也仅仅是一个因素,不是全部)。尤其是低音,连绵不绝带有一些变化的重低音能够帮助营造声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声。在我们的试音曲中,有几首曲子能有助于您理解延迟和声场的关系。
测试曲-Bjork-All is Full of Love
涌涌滚动的超级低频有效的营造了声场
试音曲-ERA-The Mass
此曲低音凶猛,声场开阔
    你不妨先下载我们提供的这两首曲子,先感受感受。

听音入门-FoorbaR2000的均衡器
    听完之后,我们再在FoobaR2000(或者其他播放器)中对均衡器做一些限制,我们将150Hz以下的低频衰减20dB,基本上就切掉了这2首曲子的重低音部分,你再听听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是不是感觉声场一下缩小很多?(请使用好一点的音箱,普通2.1音箱就不要试了)
    我们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未必合适,但是延时确实能带来空间感,在后期音乐处理中,混音中加入适度的延时效果,能让声音变得更加美妙。延时器已经成为后期处理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效果器。
    适当的延时能让声音产生丰满的效果,在消声室里,天下第一嗓子的声音也不会太好听。适度的延时更多时候是让声音变得丰满,相信不少朋友在地下通道中遇到过拉二胡的卖艺人,地下通道特殊的声学效果,会让二胡声变得十分丰满,更加充满感情。而过度的延时会让声音变得混沌起来,在空房间里大声听音乐,你会发现声音比较浑浊。
    几乎所有不插电乐器能直接产生类似延时的效果,类似拨奏类乐器古筝,拨弦发声之后,弦丝不会马上停止,还会“余震”一段时间。钢琴的也会有类似效果。还有很多乐器带有一个“腔”,这个腔叫共鸣腔或者声筒,例如提琴、胡琴、吉他乐器等,这个腔能强化和重新演绎这种“延时”,打击乐器经过打击之后,振膜还会跟着振动直到停止,如果没有这些共鸣和“余震”,声音会变得干巴巴的。每一次“回声”,经过反射和衍射作用,效果都会不一样。在传统戏曲表演和美声专业演唱时,也会要求演员“胸腔发声”,其实就是追求一个共振延时的效果,这种演唱方法能让人声变得更加有底气和厚实。
    在音频硬件中,胆机的延时效果十分明显,很多发烧友形容胆机喜欢用到“空气感”这个词汇,说实话,这词很难理解,有些像玄学。好的胆机因为压限作用会放大细节,而胆机的延时效果会让放大过的细节变得更加“持久”,听者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细微颤抖的变化,似乎空气都跟随旋律在颤动,这种感觉被称为“空气感”,表现小提琴等拉奏类乐器时尤为明显。在人声频段内,适当的延时,会让人声显得更加柔和动人。
    将延时控制在什么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延时效果无处不在。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8 AM
● 声音传播中的噪声
    说起噪声,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似乎噪音是个十恶不赦的怪物,一定得彻底消灭。殊不知,几乎所有的人实际更适应在充满轻量噪声的环境中生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的人会有些耳鸣(耳鸣的原因很多种),在环境声十分小的消声室中,一个正常的人,很难呆上较长时间。由于长时间习惯有噪声的环境,人其实难以接受一个真正安静的空间。本篇听音入门讲述的是:声音中的噪声。
    噪声是如何来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噪声,在医学领域,能对听力产生伤害的声响都被列为噪声,这不是本篇要讨论的核心。对于我们音乐欣赏时,这种定义并不全面,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嘶嘶嘶”、“滋滋滋”等细微声响也被习惯称为噪声,显然,它们并不过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听音乐时,与音乐内容无关系的声响都可以被认为是噪声。现在我们再来了解噪声是如何来的。

听音入门-噪声示意
    我们用麦克风链接声卡,随便K了一句,得到这段波形。通过软件,我们把这段波形用图形方式表达,你看到红色部分了么。仿佛一条细线一样,这些部分,我们并没发出声响,但设备还是记录下了这些红色信息(这些信号是我们后期标出的),很轻微。这些轻微的红色信号能发出“嘶嘶嘶”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噪声,显然,这些噪声和录音设备有关。设备元件的性能、电路设计的优劣、电源的质量等等因素,都决定了噪声的大小。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同样充满了轻量噪声,这些噪声是来自汽车行驶、虫鸣鸟叫、风吹树叶等等一切声响的波形相互作用、衍射叠加、衰减等复杂过程后产生的,这种声响在一般的环境中无法隔绝,因此也会被录音设备捕捉,成为红色信号的一部分。
    通过对噪声采样,我们可以在后期处理当中过滤掉这些红色信号(噪声),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能听到绝对干净的声音呢?显然不是。即便我们在天下隔音最最好的录音棚中用天下最最好的录音设备录音,使用天下最最好的算法过滤掉噪声,我们也听不到最最干净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噪声产生自每个环节,即便有最纯净的声音,在用音箱、耳机回放时,他们也会被引入噪声、这些噪声来自电声转换和环境噪声、以及音箱发出的声音在房间中产生驻波、和其他物体共振等。
● 既然噪声不可回避,我们将如何面对噪声呢?
    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噪声大小就代表了音质好坏,因此,多少多少信噪比(信号和噪声之比)被拿出来大肆宣扬,例如创新公司的Live!、Audigy、X-Fi声卡,信噪比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极限值,音箱厂商直接标一个毫无意义的功放IC的信噪比参数。在很多音箱导购文章中,建议消费者将耳朵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没有噪声的就是好,有噪声的就是不好,这样的判断其实具有误导性,“将耳朵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这种方式本身就不合理也很变态,因为某些垃圾音箱根本就发不出高频,而不少噪声正是高频段的,另外,在卖场中,即便把耳朵帖向扬声器,也听不出所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不良厂商或者有良厂商无意的无良举措,噪声问题被放大、被妖魔化了。

Creative Sound Blaster AWE64 Gold
    这块创新AWE64 Gold,被很多发烧友所追捧,它有着温暖甜美的声音特点,但它却有着较为轻微可耳闻的噪声。相反,Live!声卡噪声小了很多,但从来没有人认为Live!的声音会比AWE64 Gold好听。发烧友推崇的胆机,大部分信噪比都比较差,甚至不如普通多媒体音箱的功放。

蔡琴《老歌》
    这张蔡琴《老歌》专辑在发烧友圈子中相当有地位,几乎人手一张,有意思的是,这张唱片同样有一些轻微的背景噪声。以目前后期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过滤掉这些噪声,为什么唱片公司没有这么做呢?因为过滤噪声的时候,也会让人声变得轻薄。尤其在很多发烧的古筝、古琴、小提琴等高频泛音很丰富的乐器录制的唱片中,几乎都有背景噪声的,因为滤噪会带来影响。
    我们举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说噪声不但无害还有益了。写这么一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帮助正受误导的读者建立一个认识:噪声是不可避免,噪声并不可怕,噪声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噪声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接受呢?
    听着不会分散注意力即可。如果某音箱标注自己的信噪比为75dB,而且是真实的测量数据,那么你在一米开外基本上是听不到背景噪声的。如果信噪比是80dB,那么就能得到很干净的声音了。如果有人坚持他的耳朵只能听信噪比90dB以上的设备,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是非正常人类。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去鼓励厂商去努力降低录音、回放时的噪声,但我们绝对反对浮夸性的误导消费,重申,噪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千万别盲目追求低噪声。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29 AM
● 谈声音的瞬态表现
    很多音响器材尤其音箱测评当中,都提到了一个瞬态响应或者瞬态表现。瞬态是个啥东西呢?本篇文章尝试讲讲这个。瞬态是一个与时间有着紧密关系的概念,它是指信号强度突变。

听音入门-瞬态示意图一
    我们绘制了这张瞬态示意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时间A到时间B,信号强度是大幅提升的,信号强度提升也意味着末端设备的输出功率的提升,而我们能听到 一个本来相对小声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大。中国人有个描述突如其来雷声的词汇——炸雷,这个“炸”可以理解为瞬态很快的意思,炸雷就是瞬态很快的雷。

听音入门-瞬态示意图二
    而这张瞬态示意图二,时间A到时间B的提升幅度显然不如图一那么快,因此在末端设备回放当中,它不会像“炸雷”一样。
    在发烧唱片中,打击乐器尤其鼓乐、以及大场面的交响乐中领奏到合奏的过渡部分,往往都是瞬态很快的时候,这类型的信号,对于很多末端设备来说,是BT的信号,是难以还原的信号。
    瞬态不完全等于瞬态响应或者瞬态表现,在数字信号、或者唱片这一级当中,由静音立刻变成满信号都是容易的,测试音箱当中使用的方波就是这样。有意义的是,末端设备回放。只有末端设备能够较好表现瞬态信号时,才能给予“瞬态表现不错”的评价。末端设备对瞬态表现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运算放大器和扬声器、变压器等。

乐之邦 Musiland MD10解码器-OP275运算放大器
    我们常常听到某某运算放大器转换速率大,大转换速率能更好的处理强信号,保证信号及时放大,而较小转换速率则会让突如其来的强信号处理变得延迟。转 换速率多大才是好的,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明白这个参数和瞬态有些关系就够了。目前主流的大部分高档声卡、音箱都使用了不亚于NE5532这级别的运放, 因此,运放在当前主流高档设备中,并不是整个电声转换过程中对瞬态产生坏影响的环节。

大黑钻-6.5寸的低音扬声器
    扬声器是瞬态表现的最大瓶颈,因为要得到“瞬态表现好”的评价,扬声器振膜需要做到快速到位的运动,这对扬声器的控制力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保证 控制力的手段就是增加磁容量,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磁密度(例如使用稀土磁体,稀土磁体是铁氧磁体磁密度的7-14倍),或者是增加磁容积(例如加大磁钢)。
    仅仅这样还是不过,“瞬态表现好”需要大功率功放和电源支持的,信号迅速提升的刹那,峰值功率可能会是平均功率的数倍甚至十余倍,因此发烧友经常本着高射炮打蚊子的理念来搭配音箱功放,一个中功率音箱配一个几百瓦的功放,让他们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瞬态表现。
    瞬态和瞬态表现有一些差异,有些口语化的评语中,称某音箱“瞬态好”——应该是说某音箱瞬态表现好。
    瞬态失真又是什么呢?
    我们还常常听到“瞬态失真”这个词,无厘头的说法就是“瞬态表现不好”,只要无法还原原始信号的都可以被视为失真。包括:瞬间响度不够、发出破音、打击乐时有延迟感甚至糊成一篇、拖泥带水等。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1 09:49 AM
● 谈声音声场的感受
    本篇开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照片:   

听音入门-杜甫江阁夜景图一(广角效果)

听音入门-杜甫江阁夜景图二(模拟长焦效果)
    这是我们在长沙湘江风光带上拍摄的杜甫江阁夜景,图一使用广角拍摄,图二采用裁剪的办法模拟长焦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得出焦距变化的带来了不一样的视 觉效果,图一广角效果明显要显得有气势一些,因为“场面”大。而图二,让我们将杜甫江阁主楼看的更清楚一些,但“场面”小了很多。这个“场面”有个专用词汇——“视场”来描述,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图一的视场比图二的大很多。声音也有“场面”,我们使用“声场”这个词来描述。
● 什么是声场呢?
    和图像的“视场”不同的是,声场是不可见的,但不少发烧友却称赞某音箱声场宽阔、耳机的声场表现差等等,仿佛这个声场是可视的,但声场究竟是怎样,谁也说不清。
● 人是如何感受到声场的呢?
    这来自人对环境的印象,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们提到了“声音的延时”影响人对空间的判断,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基本处于每秒3XX米的状态,可能会因为空气的湿度和密度有所变化,但在自然界的环境中,这个音速值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延迟的程度能反应出空间大小,延迟越 大给人“声场更大”的错觉,因此有声场大小之说。音箱受房间大小影响,在声音传达听众耳朵时,已经产生了延时,耳机受环境影响小,延时没有音箱那么大,因此让人觉得耳机的声场表现不如音箱。
    延时可以自然产生,也可以通过末端设备模拟产生。微软的Direct Sound、傲锐的A3D、创新的EAX以及播放器的DSP插件都能通过加入延迟来模拟“房屋”、“石头屋子”、“音乐大厅”等不同的声场效果。也有朋友 说这些模拟声场不够真实。延时是影响声场的一个因素,前提是,延时不能让人觉得“虚假”,要让人在脑中的场景印象对得上号,例如给人声一个很长的延时,象雷声的延时一样长,此时听众脑中会找不到这样的场景来对应,因此这个“声场”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声场还和音箱摆位有关,将两个箱子摆放到一起时,声场表现肯定不如分开摆的好。人耳对120Hz以下的低频没有方向感,但对于120Hz以上频率的声音是能听出方向的,因此的将音箱拉开距离能让我们感受到明显的“立体”感,声场就会建立起来,末端设备的立体声分离度的好坏,也对声场的建立有帮助。如果我们将音箱进一步拉开,5米、10米,是不是声场会变得更宽阔呢?你不妨试一试,但结果肯定是否定的,除非你用舞台音箱。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会衰减,相隔太远的音箱无法形成足够响度的声音叠加,会让人觉音箱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无法形成声场。
    在正确的摆位后,应该会感觉到声场的中心位于音箱连线之中,但非双单声道设计的音箱,往往会产生声场中性偏向主箱的问题,而双单声道设计、无源设计的音箱则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出现,肯定是末端设备有设置、或者物理故障了。
● 声场不是二维的,是三维的
    这个和声音的频率有关(不是全部),例如很多古筝曲,会给人飘逸的感觉,一些明亮的女声,也会被冠以“天使之音”,这些形容都是属于上位声场的,而深沉的男声、连绵的低频会让人觉得声场靠下,形容BT低音,喜欢在前面加个“重”字——重低音,声音是没有重量的,但较低的频 率会给人这种感觉。声场也具有深度,这个则和声音的层次有关,如果听到一段渐强的声音,会觉得声音是由远而近一路过来的。
    综上所述:声场受延时、频率、层次以及末端设备的性能、摆位影响。这段描述出自我们对声场的理解,未必全面,甚至未必正确,如果能让你大致理解这个抽象的声场,这文章就很有意义了。

听音入门-长焦下的小花
●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个话题,声场是否必须要大?
    这是一张长焦镜头拍摄的小花,它完全无须用大视场(广角)来表现。其实很多音乐和这多小花一样,无须大声场来体现,小声场在表现一些柔情音乐时,会更多体现出一种细致的人情味,大声场适合的中型、大型编制的音乐,在表现小编制音乐时,小声场会让人更亲切一些。
作者: 长号    时间: 2011-4-21 12:43 PM
真是好贴!收藏学习.难道做沙发了?
作者: jp    时间: 2011-4-21 01:29 PM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真是好文章!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1-4-21 01:41 PM

作者: 文员一个    时间: 2011-4-21 04:34 PM
非常好的学习帖子!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1-4-21 04:49 PM
图文并茂的好帖。。。。。。。。。。。。。音响二十要作为一个评价的指南确实不错。。。。。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1-4-21 07:56 PM
匆匆看了一下,好文章,一定要好学习,多看几次。谢楼主!
作者: 孤鸿台    时间: 2011-4-22 09:53 PM
好帖 顶一个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1-4-26 12:01 PM
此贴初烧必修,学习。
作者: waltz_cd    时间: 2011-4-26 11:22 PM
仔细学习了。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1-4-27 01:28 PM
音响二十要的图文版本,更具体!更明白!
作者: 坚少    时间: 2011-4-28 07:06 AM
学习了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8 01:26 PM
圣桑声学关于如何聆听的资料,其中,对于聆听的十个层次“金字塔”结构,很有参考意义,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些辨别声音的标准。一起转来,学习。

耳朵说话1.jpg (245.86 KB, 下载次数: 477)

耳朵说话1.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8 01:27 PM
2

耳朵说话2.jpg (314.21 KB, 下载次数: 467)

耳朵说话2.jpg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1-4-28 01:27 PM
3

耳朵说话3.jpg (304.39 KB, 下载次数: 464)

耳朵说话3.jpg

作者: cyblggogo    时间: 2011-5-25 04:31 PM
不错,我学!
作者: 新君    时间: 2013-1-25 06:59 PM
好帖子,看后受益良多!!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1-25 08:41 PM
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值得重点学习。。。。我也学到了一些皮毛,受益匪浅!
作者: 我爱邓丽君    时间: 2013-2-7 08:37 PM
有收获,好帖。
作者: 只有情永在    时间: 2013-2-12 08:23 PM
值得学习的好帖!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