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软硬兼施-谈谈我的影音空间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06:28 PM
标题: 软硬兼施-谈谈我的影音空间处理
现在的影音空间,是由原书房改造而来,这几个月来,在环境、线材周边以及PCHIFI软件等方面做了不少调整,有所得有所失,这几天放假,有空闲了,就整理下,拿来跟论坛的朋友们分享。

(一)环境改造

      6月份从上海回来,就决定在入门HIFI系统回来前,将书房简单处理一下,作为临时的影音空间,也为以后的独立影音室积累点经验。
调整思路:
   1、不搞大动作,局部调整,原装修不动。先根据器材位置,明确布线走向。布线只能走明线了,要尽量“隐形”并且便于更换调整,不能做成“死线”。天上不行,就走地上。
   2、原地板瓷砖太硬,需要进行处理,但不能破坏,要随时可以拆装,以后如果有了独立影音室,随时可以恢复书房原貌。
   3、装修风格保留,混搭不乱套,保持书房功能和氛围。家居环境下,能维持一种舒适和轻松的听音心态,有益于营造一种比专业处理后的影音室更为良好的氛围,对聆听音乐更有帮助。因此,这次调整不是严格声学空间的改造,只是一次家居环境和影音空间相结合的简单尝试。

考虑到,只是对书房进行局部改造,工程量小,而琐碎的麻烦工不少,估摸着找装修队不仅费钱还要闹心,就决定自己动手了。从设计、采购、加工、布线、施工包括木地板安装,墙体天花刷乳胶漆,天花栅格改造,茶几、投影支架等小间家居的制作和油漆,全部一个人包干DIY,现在想起来,还真佩服当时的勇气。还好,完工后,经大小2位领导验收,全票通过,尤其小领导甚为满意,现在,每晚必到我书房报到,不亦乐乎。

    先看空间布局:
1、一个通透的大空间。整体1层半阶跃式空间,下面是书房和会客厅,上面是阁楼,都是开放式的,通透的,没墙体阻隔,同时,有一扇门,关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客厅和睡房都在楼下,所以,这里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到大小领导)。书房和会客厅,总面积40平米多点,中间一个2.2X1.1的吧台隔断。理想中的听音空间应该在会客厅的,并且上大落地会很爽,足够高的层高,播放大动态的交响,那堂音,那气势,想起来都很美(给我一对FOCUS HD吧,阿门,观世音菩萨:P)。但考虑到大空间处理起来那需要大动作的,再考虑到目前的预算,投影位置等等,就折中在书房考虑了。
2、如图所示,书房空间,1面墙是顶到天花板的整体大书柜,1面墙是酒柜也是整面墙处理(两侧是25CM的木质假墙空腔),一面是2.5米宽的铝合金窗,另外一面就是半隔断的吧台了,天花是35CM木质吊顶,中间各有3个内凹20CM的长方形灯槽。
书房调整和声学处理考虑主要有:
        1、书柜和酒柜2面墙就不动了,书柜面积足够大,上部是开放式塞满书的格栅,下半部是塞满书的带门空腔,能起到既吸又扩散的作用,酒柜这面墙,空腔墙体占得面积很少,主要需要考虑2个转角位置的驻波处理了。
        2、天花,侧面通透的会客厅,层高足够,声压压力不大。先处理中间灯池,考虑装修风格,增加20X20栅格,做局部扩散用。而两头的灯槽,等器材到来后,再确定是调整吸引还是扩散。
        3、先确定投影和播放器材位置后,布线走向基本也能确定了。地板由于是瓷砖,而楼下是将来小领导的睡房,增加软基地面材料,增强吸音和避震是重中之重了。由于,南方潮湿天气,地毯和木地板都不适合。最后,确定用榻榻米和木地板结合的方式,榻榻米方便拆卸、晾晒和维护,榻榻米本身厚度达5.5CM,加上4CM的铺垫宝,整体软基厚度近10CM,首先,避震肯定会大大改善,低音炮不怕乱跳了。其次,草席这种材料,5.5cm的压制材料里有空隙和空气,原理上应该跟软木地板有得比的,吸音有效并且不会吸得太死。而后端木地板,是为木质沙发和以后器材摆位考虑的。榻榻米的原木框架和4CM的铺垫宝,就是走线的空间了,并且随时更换和调整。

       4、窗原本是竖条状,布质垂直帘,漏光,且对面积不小的铝合金窗没有多少遮挡作用。因此,更换为双层窗帘,第一层是遮光窗帘,第二层是竹质卷帘,这种卷帘配合布质遮光帘,可以遮挡光线,基本确保白天看投影的效果,此外,这种卷帘因为由竹片编制而成,也具备一定的扩散和吸音作用,总比玻璃强吧。配合书房也比较斯文和妥当。

布局空间(图)

榻榻米原木框架加工(图),木架上的穿孔和凹槽是为布线而设计的,下面有图片可以看到。

待续。。。。吃饭先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 07:03 PM 编辑 ]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10-2 07:09 PM
期待。。。。。。。。。。。。。。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07:29 PM
布线,对比上面的原木木方加工图,可以看到凹槽和开孔的作用。用的10X6的杉木木方,注意尽量要已经晒干的木材,否则,回去需要自己晾晒1周脱去水分后再用。要不,上了油漆后,以后会开裂。凹槽,找建材市场做门的工厂,5块钱加工一条。
因为原有电源插班,比较多,3面都有,因此,走的基本是视频、音频线。只走了一条电源线,用的工用电缆,黑色套,带屏蔽层。注意线槽是双开槽,就是开推拉门那种双槽,中间有1公分隔断。布线的时候,可以灵活调整。布完线,可用3厘厚的木条封边。我这里用的是沙利皮的,上自攻螺丝不容易爆裂。这样布线的好处,随时可以调整,搬开榻榻米,只是几颗螺丝的问题,并且线都隐藏的较好,比钉线槽走明线好看,也比凿墙布暗线便利。


侧墙的,布线槽。原来杂乱的线,主要是从外部接入室内的网络、卫星电视、电话线等等。在两侧,都做一个木制集线盒,集中都是弱电线材,可以预留足够的线材隐藏起来,便于以后调整位置。上面,放了一些抛光雨花石。本来,要用白水泥做个平台的,搞卫生好弄点。但LP坚决不同意,只能作罢。现在,这些石头,我女儿整天用来算算术,扮家家用

杂乱的线(图)

整理后(图)

作者: 老梁    时间: 2010-10-2 07:39 PM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领略音响的乐趣。期待后续。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10-2 08:12 PM
很好的图文实战,看图纸音箱后是书架不错啊。。。。。。
作者: myzcj    时间: 2010-10-2 08:55 PM
经验技术贴,小弟学习了。多谢楼主的无私分享了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0-10-2 09:48 PM
强帖,希望继续分享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10:07 PM
刚给我姐夫弄高级职称照片,现在继续。。

搭建平台。

1、所有木方,打磨过后,上木器漆,上2层底漆,打磨一次,接着上面漆,考虑到直接跟地板接触,为杉木又比较软吸水性强,因此面漆一共上了5层,底面面漆不打磨,跟瓷砖地面不容易打滑,面漆用600号以上细砂纸打磨。打磨的主要作用倒不是为了美观,是为了让漆层尽量牢靠。我用的是300多一组的长颈鹿,漆很不错,几乎没味道。专门花100多米,买了台电动打磨机,很方便。

使用木器漆(图)

拼装后效果,手感很不错。(图)


2、搭建好框架,底部先用4公分铺垫宝。这个绿色是第一代,听说不如第二代白色的好。但也不错了,我鼻子贴着闻,一点味道没有。合计15平米左右,一共用了16块,1.8米X60,剩余2块。不便宜啊,花费500多。铺的时候,注意,交叉错缝。

铺设用裁纸刀切割即可。(图)



铺好好,记得,缝隙,要用宽胶带,粘好。一是防止潮气。二是隔音效果好点。(图)


3、后面1靠窗台部分,是铺木地板的。用了两层铺垫宝叠加,一共8公分。两边有木方做3公分开平口槽,作为木地板主骨架,中间完全没必要用木龙骨,全部填满铺垫宝,不留空腔,以后用书架做落地环绕,就不怕共振了。完全按尺寸加工的木框,铺木地板的时候,居然一块都不用切。木地板淘宝上的1.8公分实木复合地板,相比复合的不环保,实木易变形,属于比较适中的选择。而这些木地板也是不用任何胶水的,可随时拆走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 10:08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10:34 PM
DIY 投影支架,双层,可上下调整,也便于摆放杂乱的线材,插座等杂物,看到“THX”没

改天拍个特写,这张照片照好久了,现在支架添加了一些零碎装饰,还有个大LOGO。(图)


天花,做槽井栅格,具有一定扩散作用,槽井上部还有8公分空间,可通过摆设局部吸音材料,进行环境微调。前后,两个灯槽,计划后期调教用。靠近器材这面的灯槽,靠近天花与书柜交汇直角,可以考虑做成封闭的吸音槽,以解决直角驻波问题。由于,女儿经常上来,为了安全,音箱不便于摆出聆听。顶部做一定处理,对靠近后墙的后导向孔的书架箱子,会有一定作用,可避免过多反射溢出的低频混乱信号。

投影幕布,发现对声音影响也很大,音箱靠近书柜的时候,放下来,声音会干净些。拉出一米以后,拉起来,声音整体好一些。估计是,投影幕布放下主吸,而拉起来,书柜又变成扩散为主了。

天花,投影支架,幕布位置整体效果图(图)


投影放下后,效果图(图),抓拍过不少屏摄,DLP,短焦距的投影,效果还不错。

茶几也是用木地板和一些下脚料DIY的,很轻,便于搬开。茶几后面,是听音乐的皇帝位。而下面的那张沙发,则是看电影的皇帝位了。

茶几(图)现在已经摆满东西了。应该看到,当时无源系统还回来,用的有源系统和解码。

皇帝位,离后墙比较近,但深度有80多公分,可靠坐垫调节前后位置。淘宝定制的沙发,冬夏两用,实用美观兼得。但自从买了豆袋和无腿沙发回来后,基本很少坐了。后面的可以看得到双层窗帘了,一层遮光,一层竹帘。平时,听音乐的时候,竹帘关一半,如果,要仔细聆听的时候,则全放下。的确有细微变化。

皇帝位(图)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 10:39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11:12 PM
(二)系统微调

我的入门HIFI系统是PMC TB2I 和2010S2,音源由于没有CD软件积累,APE、WAV倒大把,约7000多张CD,因此,选择了数字声卡+解码器。

这套无源系统,整体偏中性,细节丰富,细腻,乐器还原较好,但总觉得过于理性,不够感性。打个比方,也就是人声现场感好,但没有甜,润的感觉。因此先后做了一些微调,尽可能复合自己的听音习惯。

1、线材。购买箱子的同时,担心系统回来声音过亮,薄,就敲定了,选择相对润泽,厚声一点的线材。信号线选择了Audio note lexus 42芯,俗称“凌志”。这对信号线,外观一般,但效果不错,算是物有所值。



喇叭线用了同样偏润泽的AQ TYPE 8。

考虑到TB2 I支持双线分音,因此,用剩余的工业用4芯线,DIY了一对信号线,跟AQ相比,能听出明显差距,声音薄,高频有破音,低频收不住。与AQ配合用2010S2的AB输出,分别推高频和低频单元。除了感觉推力大一些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此,这次第一次DIY线材可以说是失败的。看来,专业的线材,也不是普通线材能替代的。

由于拉专线比较方便,也有等系统定型后,开拉专线的想法。因此,对电源就做了初步处理。从墙插,直接用屏蔽工业电缆引出电源,接了一个Hubbell 5362 美标插板,供电给功放。

也从网上定了条“麦景图”随机线,其实就是DIY线。外观还不错。但实际效果,我连续煲了2个星期了,还是没有改善。可以说,接上去,就听不下去的感觉。整体音场收缩,人声结像直接给压了半个身位。因此,现在也就闲置了,还是用随机电源线。但对这条线,倒没什么遗憾。一是系统还在开煲中,二是音源还没最后定型。三价钱的确不贵。所以,就先放一放好了。等系统完全煲开后再做电源方面的调整好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 11:14 P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2 11:45 PM
脚架和脚钉。

在有源系统期间,就知道脚架的作用。以前还专门DIY对脚架,可以灌沙的说。

只找到一张2年前的旧照片了,看到脚架没

脚架,选择了爵士的木石结构,可调节高度的脚架。想法是,可以调高度。由于兼顾看电影,HIFI箱子高度不能太高,也能根据情况,调节高度来尝试调整系统,再不济,以后升高了,可以做环绕箱子的架子。

上次看2009LG的帖子,现在脚架也拔高了不少,大不了,看电影,搬下来好了。

脚钉,是淘宝定的檀木钉子。价钱便宜,有一定效果。但挪威钉,是终极目标了,这个没得选择,心仪很久了。倒不是迷信品牌,主要看了它设计的结构,很合理,钉在里面,有保护脚,很人性化。另外,好像还没人说挪威钉声音不好的。

脚钉不同的摆放,基本这套系统都能反应出来,但由于系统还没煲透,一天一个样,所以,经常调整摆位,调整脚钉位置。檀木脚钉的麻烦是,箱子是抛光的,脚架底部也是抛光的黑沙金,很不安全。所以,只能动用双面胶了。最后,箱子和脚架之间,用了象棋子一样的,平面圆柱脚钉,前2后1。脚架和垫石之间,用了锥形的,不敢尖角向下,4颗全用上了,全部采用正金字塔摆放,还用了双面胶固定,这样好处,脚架可以随意搬动,比自带的尖角金属脚钉好的多。

整体效果,用了脚架和脚钉,并适当调整后。低频的感觉最明显,弹力增加了。用《皇帝位》那张碟测试,音场宽度,结像都正常。但最大的问题,整体音场纵深度不够。因此,也进行过摆位的尝试。只有近场聆听的,正三角摆位,才能有所改善。即音箱离后墙1米,两侧,50厘米以上,两个箱子,中点相距1.9米左右,不做倾角调节,垂直摆放。聆听位置也提前,做近场聆听。但这样的摆放,也只有自己听晚上听音乐的时候,毕竟还不是很方便。在摆位的同时,发现由于脚架拔高,超过了吧台和半腰柜,高音有时候,不够凝聚,不够干净。就动用了,2块活动吸音板。还别说,用了后,觉得,一下子干净了很多。改天补个图片。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2 11:49 PM 编辑 ]
作者: sunwz5057    时间: 2010-10-3 06:04 AM
介绍的很详细,楼主花了很多的心思——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0-10-3 09:47 AM 编辑 ]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10-3 10:04 AM
好环境=好效果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3 11:29 AM
(三)PCHIFI 调整。

目前用的PC是一台戴尔的工作站T7400。这个工作站本是业余时间玩视频编辑和3D创作的。由于稳定性很好,电源够力水(1000w),内存配置也较大(12G),配有双显卡,因此现在暂时兼做HTPC和数码音源。原来用的坦克LT 声卡,这个声卡有前置盒,支持模拟或数字输出,声音素质相当高。可惜,由于德国官方更新驱动已经暂停,不支持WIN7系统,只能忍痛闲置了。现在更换为节奏坦克的数字进行曲(纯数字卡无模拟输出模块),配合朝露D3.5解码,做数码音源播放。

PMC系统回来已经一个月,开煲也近120小时,经过环境调整,脚架、线材以及摆位等。现在整套系统播放人声、爵士、小编制古典都很不错,人声尤为突出,体现了PMC的风格,中性偏监听,结像准确,音场宽阔,低频有弹力和爆发力。在通透的环境下,也表现出不逊于小型落地箱的声压和气势,功放如果接DVD的话,开到9点,声音已经能充满空间了。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音场纵深感太差,打个比方,就是乐队的感觉不是前后坐的,而是一字排开的,或者乐队之间很拥挤。人声和乐器的分离,由于缺乏一定的纵深,表现为人声给绑在箱子中间,没有凸出或者内凹的感觉。整体脱箱的感觉也不好,部分伴奏还是在箱子里出声。一开始,以为是摆位的问题,先后做了几次调整,有所改善。也考虑到系统还没煲到300小时以上,所以,也没怎么在意。因为,的确已经可以安静下来听音乐,当然,大编制的交响,还是没戏,听了就心烦。

最近听古典进入状态,对APE音源的素质越来越不满意。就接受PCHIFI网友的建议,开始调整FOOBAR播放器和驱动,并尝试寻找24bit 高采样率的数码高清音源。发现,正确设置后,播放高质量的数码母带,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以前刻录不少APE转WAV的刻录碟,给DVD+解码播放,因为,听感上,DVD转盘播放碟片的声音,整体音场宽度,结像,透明度,密度均比PC声卡+解码好,数码味更淡一些。但经调整播放器后,播放数码母带则第一次感觉比DVD转盘要好的多。对音源改善后,整套系统声音素质的提高也有了直观的感受。

foobar设置,输出选择wasapi 数码输出格式。这个格式,与KS类似,是绕过windows内置声音驱动程序,开启时,windows系统声音是给强行屏蔽的。因此,声音比DS驱动要纯净的多,最大的变化就是背景干净了,声音更清亮,整体清晰度和解析度有所提升。但同时,要注意上网的时候,需要网页静音,否则容易有爆音。


驱动,数字进行曲可以用VIA的Envy24通用驱动。我用的是最新的via_Envy24_DriverV550A,设置PCM为手动选择,一般APE或WAV,用44.1khz采样。而24bit 的数码母带,则根据采样率不同选择不同的采样率。不要用AUTO,容易出现foobar播放错误。看电影的时候,则调整回AC3或者自动选择。


windows声音设置为静音,而在声音属性,高级选项里,需要设置为24bit 双通道,后面采样率是根据数码母带的采样随机变化的,也就是听什么采样,显示什么采样。下面的“允许程序独占控制设备”一定要打钩,否则,foobar无法调用wasapi驱动的。


经过这样的设置,就能确保使用wasapi驱动播放24bit 96Khz或192Khz采样的数码母带高清音频资源了。由于VIA Envy24 不支持88.2的采样,所以,播放这些资源,则可选择DS驱动,即可播放任意采样率的数码母带了。当然,用DS的效果无法与Wasapi效果相比,是一耳朵就能听出来的差别。主要是音场收缩了,乐器分离度变窄,人声暗淡了些,整体效果wasapi的提升是很大的。在硬件设备不支持ASIO驱动的前提下,WIN7又不支持KS驱动的前提下,使用Wasapi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这里推荐2张数码母带资源。一张是爵士女声:Barb.Jungr.(2005).Love.Me.Tender.(PCM.24-96).(Linn).(FLAC.Covers).(Audiophile),这张碟是Linn官方网站提供的数码母带资源。是我目前听的感觉最好的人声,听Barb.Jungr演绎第9轨老歌: Always On My Mind。人声凸出音箱1米之外,声音空灵带着疏懒,咬字清晰,吐气自然,如朋友般的叮咛和呢喃,娓娓而来,初次听到,全身到脚的舒畅,一阵阵酥麻的感觉,仿佛给打通了任督二脉,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太美了,第一次对升级音源有了强力的冲动。而第2、3轨的 Heartbreak Hotel和 Long Black Limousine,也去听听吧,典型的爵士蓝调风格,空灵中略带沙哑,吟唱中突起的情绪波动,表现的淋漓尽致,第2轨特别处理的“回声”效果,听的也很过瘾。整张碟的人声均是中性直白,没有味精的感觉,让人久听不腻。

一张是挪威特隆赫姆独奏乐团演绎的嬉游曲(Divertimenti/Divertimento)合集,这张碟是世界上的首张蓝光CD,录音质量相当高,曾获得3项第51届格莱美奖提名。整张碟一开声,第1轨开场的提琴组的合奏就扑面而来,气势张扬,音场开阔,舞台形体醒目,乐器层次错落有致,原来听稍大点编制,器乐合奏就乱,就混的感觉,听这张碟,没有任何相类似的感觉,有拨开一层面纱的感觉。对系统表现大编制乐团音乐,第一次有了些信心。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0-10-3 11:30 AM 编辑 ]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3 12:02 PM
这个帖子只是个开头,目前所有调整暂时告一段落,这几天都沉迷在音乐之中,连续几个晚上聆听到深夜,能安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感觉真的很好。

现在小结下:

1、环境调整。满意的地方:最明显的感觉是驻波量很少,摆位恰当的话,开爆棚的音乐,低频没出现拖尾,共鸣。声音背景干净了很多,就比如投影黑位更深的感觉。环境结构的相对对称,家居也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即使是长边摆放,一边音箱无墙体反射,也没有明显结像偏移的明显感觉。只是音箱靠墙的话,则左边音箱音场宽度离箱子稍近一些,而拉出1米,经过吧台反射后,则变回正常。
不满意的:音场纵深不够,也就是音场的三维感觉还没出来。这里估计不单单是环境的问题。从播放数码母带效果的大幅度改善,可以联想到音源的改变也很重要。因此下一步,在微调环境的同时,例如转角吸音处理,天花顶部的吸音处理。可以等系统完全煲熟后,考虑升级音源部分。


2、脚架和线材。满意的地方:经过调整,基本没有什么恶声。三段相对平衡,尤其低音是个惊喜,看电影,也能表现较为凌厉的动态,音场和音效对比卫星AV 5.1也不逊色多少,人声对白甚至比卫星箱的中置好很多。不满意:人声,独奏或协奏乐器还原的不错,但人声缺乏甜,小提琴缺乏润,大编制古典音乐,层次乱,有时甚至惨不忍听。这里首先考虑的就是功放的问题,其次,对线材方面,还有可以挖掘的方面,例如,音箱跳线,例如喇叭线,电源线,滤波插板等等,而脚架,一些朋友跟我说,木质脚架不适合PMC ,ATC或者思奔达这些英国声音箱,而金属材质的脚架才是它们的绝配,这个也可以考虑。

3、音源。数码母带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但目前数码母带资源还不是很多,网上现在的资源明显还是试水的多,很多经典资源并没有可靠的渠道。因此,CD转盘和数码音源同时兼顾,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了。而可以兼顾CD转盘和PC输出的,带有更多数码输出端口的音频解码就是下一步的目标了。

怎么调整都好,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静下心来听音乐。因此,很多时候,我都尽可能不钻入一个死胡同,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一些烧HIFI的心理需求,不让这些东西影响自己的情绪。

一句话:能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比升级一套系统,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愉悦。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3 12:16 PM
才发现,潜水太多。这才是我发第一个主贴。感谢Z版给予精华鼓励。这几天再接再厉,发多几个主贴,争取弄一张昌业的纪念CD。一直没有昌业的产品,总是一个遗憾啊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10-3 12:26 PM
精彩的介绍。。。兄台的环境让人羡慕。。。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3 02:11 PM
原帖由 zmalan 于 2010-10-3 12:26 PM 发表
精彩的介绍。。。兄台的环境让人羡慕。。。


没什么好羡慕的,乡下地方,就是房间多。这次去了上海,看了下房价,住的酒店在静安区,90平米的二手都要近300万。这样一套房子,在我们这里买一栋不成问题了的。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处,大都市有大都市的难处。什么时候昌业能在南宁设立一个代理点,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烧友就有福了
作者: 杅山客    时间: 2010-10-3 07:44 PM
牛肉贴
作者: 三叶草    时间: 2010-10-4 11:46 PM
漂亮的环境,口水一地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0-10-5 03:09 PM
2002兄详细报道。好环境。
作者: jp    时间: 2010-10-6 10:11 PM
很好的实战帖,节后我还要细细品尝。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0-10-7 01:16 PM
良好的空间为音响正确的表现方式提供了一个坚实基础。
作者: jp    时间: 2010-10-9 03:53 PM
仔细看了楼主的帖子,DIY精神可嘉呀。这里我初步谈谈自己的意见:
1、天花板的高度越高越好,除非低频实在太多或者高频反射太厉害,通常我不建议吊顶。
2、书柜其实是有空腔的作用,可以吸收低频。但如果是在音箱后面,会使音箱的低频削弱,一般来说柜子面对音箱更好,在两侧也行。
3、希望在房间转角处做大圆弧来扩散低频的想法不现实,因为这个圆弧必须做得很大才行,一般家庭根本做不了,而小尺寸的又不起作用。
4、榻榻米有类似地毯的吸音作用,值得使用。
5、窗帘建议用丝绒的,越厚越好,这样对吸引和遮光都有好处,效果肯定比现在的要好。
6、两侧酒柜有扩散、吸低频作用,值得大家借鉴。
7、像PMC这样低频量感较丰富的音箱用金属脚架比较合适。
作者: x.l    时间: 2010-10-9 04:12 PM
我的音箱后面墙是空腔墙(没有吸音棉)是一间房,但低频的表现还胜过放在实面墙。无论是量感,还是层次感。。。。
作者: my139mail    时间: 2010-10-9 06:23 PM
强力贴。。。。
作者: kkman2002    时间: 2010-10-15 10:09 PM
原帖由 jp 于 2010-10-9 03:53 PM 发表
仔细看了楼主的帖子,DIY精神可嘉呀。这里我初步谈谈自己的意见:
1、天花板的高度越高越好,除非低频实在太多或者高频反射太厉害,通常我不建议吊顶。
2、书柜其实是有空腔的作用,可以吸收低频。但如果是在音箱后

...


出差数日,才看到JP版主的回复,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这段时间,会逐步逐条进行调整和改善。

1、天花高度越高越好,同意。曾经测试过,将家里的落地箱子放在挑空近6米的会客厅。低音清晰度明显改善,音场也有所扩大。但由于功放力水不够,声音有些散,有些收不回。而大空间的处理更需要花功夫的。书房这边,天花在音箱天花反射点,做了2.5米X1.5米的内凹灯池,深度30CM,空腔不到10CM了,后来又加了20X20栅格,做扩散之用,声场和低频均没有明显压抑或驻波现象,还算凑合。
2、书柜当然是放在音箱对面好。已经预留1.2米宽度的木地板,下面无空腔的,填满吸音材料。以后可调整换位。
3、酒柜和吧台高度足够。准备了2块音箱2侧反射点的可移动吸音板。用上和不用,能听出明显差别。对于长边摆放,有一定调整作用。不过,目前,还未出现音场结像偏移的现象。用上吸音板,背景更加宁静,由于对称反射,音场表现更稳定一些。
4、窗帘,当然是厚厚的丝绒的好,类似很多烧友的软隔断处理。已经考虑加装,轨道式移动实木装饰架,就是起到一个扩散的作用。这里需要考虑整体装修风格和谐的因素,因此,需要好好设计和考虑。(不破坏整体氛围,是我重点考虑的,毕竟,书房这个地方,不想有太多杂乱的东西,破坏了原有的氛围)
5、转角。曾经考虑不少方案。但目前没有明显驻波,所以,一直没认真去做。考虑,可以用圆柱型装饰或者专业吸音柱来调整。目前,先考虑在天花长条形灯槽做点文章,其实。音箱一共12个反射点加上各个频率吸音和扩散的综合因素,需要比较科学和妥善的处理,要不,得不偿失。
6、已经添加了豆袋和无腿沙发,作为灵活的调音软吸设备,一举两得,对聆听位置有稍许改善。
7、看来金属脚架是必须的了。好在,实木脚架是可调高度的,可以当环绕发挥余热。

视听空间如果能兼顾功能性和美观性,我想,是个很伤脑筋的过程,但调整中,能给人不少启示。书房这个临时空间,权当为今后独立空间做准备和积累经验吧
作者: jxjdz    时间: 2011-2-1 02:25 PM
大工程啊。。很是 讲究,
高烧的 让人 佩服,羡慕。。。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