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林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鲁特(Lute)众多的后裔之一,它其实就是一种高音鲁特。曼陀铃(Mandolin)的名称原为意大利文“mandorla”,是“杏仁”的意思,这个名字就表述出琴身的形状。曼陀铃的琴身,也更像是切开的水梨,大小和小提琴差不多,全长约40厘米,琴体背部隆起成半圆形,不带横板。弦有四对复弦,共有八根弦,两两成对分为四组。四组弦的定音和小提琴一样,调音法也与小提琴相同,也采取五度间隔,四组弦分别也是G-D-A-E。演奏的时候需要使用义甲或弹片(Pick)来拨奏。曼陀林是一种音色非常可爱的拨弦乐器,琴声像是银铃滚动一般,无比的清脆美妙。曼陀林的声音清脆、纤弱,乐队中的曼陀林往往需要被特殊“关怀”,要用始终连续的演奏去保持那种清新而富有活力的音响特点,因此能给他表现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在传世的少量曼陀林作品中,这件乐器总能给予我们惊喜。
曼陀林,拨奏弦鸣乐器,与琉特琴类似并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弦乐器。琴体呈半梨形,短颈,颈部带品,琴头呈镰刀形,向后弯曲。音孔为椭圆形。4组双弦 (两对弦)由钢丝制成,定弦与小提琴相同,是g、d1、a1、e2,用拨子拨奏。其特点是需快速反复弹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响的持续,音色明亮
曼陀林是琉特琴的变体,最初是在18世纪由16世纪的小竖琴曼朵拉演变而成。现今最为人们所知的曼陀林变体产生于那不勒斯 。19世纪由意大利曼陀林制造家P·维纳恰予以改进,奠定了现代的式样。18世纪和19世纪的作曲家有时也为曼陀林创作作品。在意大利(尤其是在南方)和美国,曼陀林主要是民间乐器,在美国,它常与吉他和班卓琴一起被用于乡村音乐。莫扎特在他的歌剧“Don Giovanni”中使用曼陀林写了一段浪漫的小夜曲。另外,维瓦尔第、胡梅尔、贝多芬等大作曲家也专门为曼陀林创作过独奏曲、协奏曲和艺术歌曲
DECCA 455 703-2 由于许多古代乐器在巴洛克时期仍在流行,因此曼陀林在音乐创作中也偶有使用,维瓦尔第甚至为这些乐器创作了一些协奏曲,其中的《琉特琴协奏曲》和《双曼陀林协奏曲》就是两首世所罕见的奇妙作品。
琉特琴是古典吉他的前身。最古老的长琉特琴,其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大约公元前800年,出现了琴颈较短的短琉特琴。欧洲琉特琴是在14世纪的西班牙出现的,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半梨形的圆琴体。到16和17世纪,琉特琴发展出许多变种,如:曼陀林、曼多拉、安杰利卡等。琉特琴在17世纪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已经开始发展成吉他,不过,琉特琴作品的创作一直延续到18世纪70年代。
当维瓦尔第创作《琉特琴协奏曲》时,琉特琴在乐坛上已经不再是主流乐器。三个乐章中的首尾乐章都是快板速度,音乐非常活跃,伴着弦乐器的欢快演奏,琉特琴的声音清丽迷人,流露着古风古韵,而中间的行板乐章,就像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以琉特琴主奏,其它乐器仅仅作为陪衬。
由于许多古代乐器在巴洛克时期仍在流行,因此它们在音乐创作中也偶有使用,维瓦尔第甚至为这些乐器创作了一些协奏曲,其中的《琉特琴协奏曲》和《双曼陀林协奏曲》就是两首世所罕见的奇妙作品。
琉特琴是古典吉他的前身。最古老的长琉特琴,其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大约公元前800年,出现了琴颈较短的短琉特琴。欧洲琉特琴是在14世纪的西班牙出现的,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半梨形的圆琴体。到16和17世纪,琉特琴发展出许多变种,如:曼陀林、曼多拉、安杰利卡等。琉特琴在17世纪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已经开始发展成吉他,不过,琉特琴作品的创作一直延续到18世纪70年代。
就音色而言,曼陀林的声音要更纤细一些,也显得更加细腻。维瓦尔第的《双曼陀林协奏曲》知名度稍高于《琉特琴协奏曲》,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第二乐章广板,经常被巴洛克精选集的唱片所选取。事实上,这个忧郁且恬静的慢板乐章,只有放在两个舞曲般的快板乐章之间演奏时,才能更显示出其深刻的情感魅力。
两首协奏曲的演奏者以英国古艺院乐团最佳,这个乐团的指挥霍格伍德是另一位古乐大师,他演绎的巴洛克音乐突出了作品的古老韵味,所以尤其适合演奏这两部有古老乐器加入的协奏曲。如果你想回到古老的年代,体验纯真的情感,那么不妨选择霍格伍德指挥英国古艺院乐团录制的一套维瓦尔第的唱片,它不仅包括上述两部作品,而且还有两首珍贵的《竖笛协奏曲》和一首稀罕的《牧歌协奏曲》。(唱片号:DECCA455703-2) (资料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