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转帖)给音响发烧友的四点忠告!
[打印本页]
作者:
12345tt
时间:
2010-8-19 12:09 AM
标题:
(转帖)给音响发烧友的四点忠告!
给音响发烧友的四点忠告!
李宇凡
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
(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
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二是在搭配时不要太迷信名牌,反而是要在购买器材前后须多花些时间。
广告做得多,加上大堆肉麻的吹捧,某些品牌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名牌”,价格也随之被炒抬高到不合理的位置,问题是,某些昂贵的“名牌”其实并不好听!但有的发烧友就是被这类牌子的名声所累,明明自己不甚喜欢,却用诸如买了这种器材后在众人的面前脸上就有光了,它的外形真高贵,声音肯定也不错,现在我觉得它不好听,也许是我功力不够,买回去煲煲就有靓声了等等的借口去说服、欺骗自己,最后让荷包、精神双双受累!其实,这样的事倒在#常屡见不鲜。某#,笔者陪一朋友去买扩音机,他非指定买某数万元的美国大力后级不可。皆因港台传媒一致叫好!接上一试,天那!这是什么样的“靓声”?——机械、冷硬、粗糙,哪有音乐感染力可言?!同行数位资深金耳朵也纷纷印证笔者的说法。事后,我问那位朋友为什么非此机不买,他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其实我也不喜欢,但书上都说好,于是我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呜呼,如此买机,焉能不出问题?!给自己多点信心吧,面对某些品牌,你得敢于告诉自己——我不喜欢!音响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没有自我就极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搭配的东西自然不会合口味,有时名牌的东西不一定像它所说的那么好,而且价格也不应炒得那么高,反而某些不大出名的器材的性价比或许更高,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吧,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有一个正确的聆听标准之上!
在购机前千万不能心急,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去揣摸器材的脾性,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逛电器城时身上不要带钱,以免被音响店的伙计用激将法,怕脸上挂不住便勿勿买下了。首先要确定的环节是音箱,试听时可用各种音色类型的扩音机与你初步选中的音箱搭配,其目的一是总结出该音箱的个性,二是试试它与何种扩音机搭配较合自己的心意。选定音箱后就到扩音机和激光唱机了,这时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随便拿一对别的音箱一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机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你在店里选中的功放,拿回家后和音箱一配就不对味了,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方面的遭遇。所以,扩音机的选择与你所购置音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店里有那种音箱当然好,但若没有的话,你千万不能怕麻烦,就算抱着你对宝贝箱满街找“婆家”也值得的!免得图一时方便,换来日后的懊悔。
当所有的器材都买齐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你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占最多时间当然是摆位了。关于摆位、房间声学特性的改善,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及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接着器材的避震功夫要做足,有的发烧友随便把音箱放在地上,有的摆放CD机的架子用手一推便摇摇晃晃……如此做法怎么会有靓声?建议选择坚硬、牢固且经过精心设计的音箱架和器材架。此外,CD机等器材以花岗岩承托,CD机、扩音机及音箱加避震钉等做法,对改善音质还是有一定裨盖的,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试。最后,我还想谈谈对线材的看法。目前,有不少朋友不是很重视线材的使用,存在着档次偏低或搭配不当的问题。就个人意见,在10000元以下系统中,线材的投资应有15%左右的比例,如果你不是对某种音色或品牌有特殊偏爱的话,你则毋须购买一些太贵而且个性太强的线材。因为此类产品极讲究搭配,经验稍不足,音色常与你的期望值差个“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一般的发烧友,可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而且音色较中性、平均、透明度好的产品,这类线材无论与何种类型的系统搭配,声音通常都会让人接受,像Cable Talk、XLO、Audio Note、Audioquest等均是值得留意的品牌。
作者:
12345tt
时间:
2010-8-19 12:09 AM
(四)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你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听“音响”?
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响不就是用来播音乐的吗?不听音乐那我们还可以听什么?不错,音响是重播音乐的工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升级、摆位、校声等等均是为了让音响能更好地再现音乐的原貌,可惜有相当一部分朋友不知不觉地掉入了“听音响”的怪圈:表面上他们是在听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叶公好龙”——想在音乐的片断中寻找能激起其兴奋的“Hi-Fi元素”。这些Hi-Fi元素包括“显微镜”般的细节、“能吓出心脏病”的动态、钻入后墙若干米的音场等等。因此,纵使有委婉动听的音符,但他心里早就期待着上述的兴奋点出现,一旦碟中的Hi-Fi元素稍多,便好不得意——CD即被誉为“天碟”、自己那套器材好似傲视同侪一般……“听音响”的朋友最明显的举动就是这张唱片只听某一Track,那一张唱片留意几分几秒的表现,要让他耐着性子听完一张没有多少Hi-Fi元素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活受罪。若要讲到音乐的内涵、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乐队的演绎特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因为除了那些Hi-Fi元素外,他已经将其它东西弃如敝屣了!
如果音乐的用途沦落至此,音响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这时很可悲地成为一个“效果发生器”的角色,它的效果包括低频、音色、音场、动态、分析力。它的作用仅是为了在和别人“斗机”时让你脸上有光,它的价值只在一片叫好、惊叹声中暂时体现!事已至此,你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吗?真的,如果你的兴奋仅产生于Hi-Fi元素出现的瞬间,而非音乐的本身,我劝你还是不玩音响为妙!因为它和你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不成比例,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倒不如移情别恋吧,如上网、泡吧、Disco或者打网球之类似乎更直接些。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8-19 12:26 AM
很好的文章。。谢谢兄台转帖。。。
发烧我个人接触的情况有几种,一种是追求极致型的玩家,当然不是说就不喜欢音乐和不懂音乐的感动了,这样的玩家这样做只是性格使然,因为喜欢音乐喜欢追求极致的重播效果,当然这需要深厚的阅历和财力支撑,因为没有深厚的阅历就不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会怎么去玩怎么去搭配、调试,这方面其实国外许多发烧友都是如此。。。看过许多国外的发烧友都是玩的比较科学和喜欢追求极致,但国外分化很严重,有的不讲究什么就是一套搭配随意一放就开始享受音乐了。。。另一种是单纯追求音乐的美,这个美分很多种,比如贵族的清秀、世霸的圆润高贵等等。。有些发烧友偏爱其中之一并乐此不疲,也许你会觉得不够全面,没能深刻的或者客观的反映出作品本身的内涵,但这何尝不是拥有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呢。。。这种发烧简单一些。还有一些发烧的感觉就是平日喜欢一点音乐但不怎么讲究,到处听但没什么听感,且人云亦云。。其实我觉得音响发烧还是要以音乐为主,热爱音乐。。选择器材以自己喜爱为主,当然前提是自己对听感有一定认识和评判标准了。。。。。。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8-19 12:31 AM
其实还有一点。。。现在许多发烧友总喜欢拿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说不服就争论甚至动手。。感觉真没必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偏好不同何必呢。。。即使对于一些客观的比如评判标准别人不同意也许是还没意识到,只是对于声音追求上何必非要去说服别人认同自己。。。
作者:
芍药
时间:
2010-8-19 09:19 AM
好文。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8-19 09:31 AM
好文,谢谢楼主!
作者:
jp
时间:
2010-8-19 09:34 AM
玩音响心态很重要,明白“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后,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就可以使自己玩得比较轻松。例如自己可以在聆听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的,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听音室的装修上,这样器材不是很贵,但声音都可以做得相当的好。如果觉得自己的聆听环境不错,而自身经济条件又允许的话,可以逐步升级自己的器材,这样可以获得很多的发烧乐趣。如果自己的器材一般,又不想或不能改善听音环境的话,就不妨安于现状,多点从软件方面寻找乐趣,不过器材和环境不过关,对软件的再现还是有明显的影响的。
作为发烧友,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多听听各种器材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类型的优点;多学习音响知识,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切忌一知半解又不肯学习、凡事喜欢扮专家。
作者:
王白石
时间:
2010-8-19 10:47 AM
很好的文章。
作者:
myzcj
时间:
2010-8-19 04:41 PM
很不错的文章,小弟学习了,多谢楼主分享了
作者:
jp
时间:
2010-8-20 11:44 AM
一个人如果是发自内心喜欢音响,他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音响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我爱上音响是没有受到任何外在力量的影响,而是一种天生的、源自内心的热爱。
80年代时候,广州的发烧音响很少,不要说听了,看都看不到。没办法,我就时不时跑到广东电台、演出公司、文化器材公司的门市部,看看那些国产的专业功放的样子都已经很满足了。记得有一次同学在麓湖路的岭南大厦看到有四川绵阳产的“湖山”牌后级,我一听赶紧从中大转了三趟车、花了近一个小时跑到那里,仅仅是为了可以近距离地看它几分钟......。要知道,我那时看“湖山”功放的产品目录,知道它是可用于录音室的,输出功率也远远大于普通功放,都有150W-300W的,而且技术指标也比较高,超过了国家一级机的标准,同时标注得也很专业,例如用上“非线性失真”这样的字样,这些都足以让我对“湖山”功放YY了好几年。后来,开始有一些进口器材在广州展示,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些机会。记得有一家是在中山五路原儿童公园入口的旁边,那里有JBL 4344音箱、YAMAHA和MARANTZ功放、SONY CD机和TECHNICS SL-1200MKII模拟唱盘,我那天不停地对每一件器材看了又看,看着看着又站在那里发呆遐想......。这时,一位身材不高、皮肤白净、头顶略秃的中年男子向我走了过来,也许是想看我想买什么器材吧,他就是广州资深发烧友、《信息时报》音响版主编梁卫星先生。当时他还没做媒体,负责在该店销售音响器材。我一见他走过来赶紧就往门外走,因为实在心虚呀!你想我一个穷学生,当时口袋不过只有几块钱而已。过了好几年,梁先生继周道之后成为《信息时报》音响版的主编,照例是要与主要的专栏作者见面沟通的。吃饭时,我笑着对梁先生说:“其实我们不是今天才认识的,我们好几年前就认识了”。一时之间竟让梁先生摸不着头脑。
在91年3月,我被安排到下塘路的广州科技情报所作毕业前的实习。在帮忙整理馆藏时,我突然发现该所竟然收藏了台湾的《高传真视听》和香港的《音响世界》(由钟咏麟先生创办,钟先生还创办名表、首饰方面的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奢侈品的玩家,可惜该杂志现已停刊了)!这两本发烧音响杂志当时是作为科技期刊而被收藏的,可惜根本无人翻阅,都铺了灰尘静静地躺在一角......。我当时真的是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一有空隙就翻阅它们。
实习很快结束了。毕业前的一段时间总是比较空闲的,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决定——我要把所有的《高传真视听》和《音响》的馆藏全部看完!当我重新出现在情报所的阅览室时,那里的工作人员很奇怪——“你怎么又来了?”我笑着说,我是来看书的。
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转三趟车、从中大跑到科技情报所准时“报到”,然后从最早的馆藏开始一本一本地去“啃”这两本杂志,并且边看边记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到了中午,情报所要吃饭、午休了,我就拿出两个早上买好的包子就着凉水咽下去,然后到周围逛一逛,到了两点钟情报所上班之后又继续看,直到他们五点下班。
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好了,也能看到更多的音响器材。视野广了、物质条件丰富了,有些朋友就很容易产生浮躁或自视过高的心理,总觉得这件器材不好、那件器材也不怎么样,也体会不到什么玩音响的乐趣。其实,我们不妨把姿态放低一些,把心态放松一下,常怀一颗赤子之心,这样也许能更容易达到“快乐音响”的目标。
作者:
12345tt
时间:
2010-8-20 12:19 PM
“湖山”啊!当年也曾叱咤风云啊
最后一段话JP说的不错,放低姿态,怀一颗平常心。众烧友你们看看,人家JP天天对着那些高级铭器,早就练就了一身坐怀不乱的本事,自己家里搁着的都是相对普通的器材。
号召大伙像JP学习!人人练就一身坐怀不乱的武功!!
作者:
x.l
时间:
2010-8-20 01:15 PM
呵呵,周道先生,2001白天鹅音展曾见过一面,样子还是颇为易认的.
作者:
华贵打火机1
时间:
2010-8-20 01:37 PM
标题:
H200同城玩友
这才拜读了jp热爱音响的人生体味.感人而有回味.那种切身体会与知识海洋中寻觅到的乐趣.非常人所想.正如我们孩童时装个矿石耳机.当其中传来广播的声音.真是有此体验的兴奋无法以语言能表!
作者:
OWQ138
时间:
2010-8-20 08:42 PM
学习了。。。。。。。。。
作者:
ABCD
时间:
2010-8-20 10:51 PM
我既听“音乐”,又听“音响”!
作者:
zmalan
时间:
2010-8-20 11:10 PM
当年叱咤风云的好多。。。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对音响是熊猫组合。。自己第一对音箱是用银笛高音和飞乐中低音做的书架箱,分频器第一付是自己根据单元参数和箱体容积自制的外置分频器,后来摩改,对新德克的MPK电容很心动就买回来换。。。电感用上无氧纯铜空气芯的,当时开声后自己也乐在其中了很久。。。那时对着惠威的喇叭单体也是经常流口水。。觉得那个中音样子好靓,不知不觉用南京喇叭也做过音箱,还有西雅士、绅士宝。。那时玩的不亦乐乎。。。。。功放从自己做场效应管,那时还经常比较那个管子声音更靓。。。什么三肯的没有人情味。。。哈哈。。现在想起都好笑。。人家贵丰用三肯管做出了温暖醇厚的声音呢。。。。。。。湖山前后级那时也是好器材,搭配天郎609那个低频至今都记得。。可惜那时觉得太贵了。。只有自己仿。。。
作者:
三叶草
时间:
2010-8-20 11:19 PM
学习好文.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