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标题: 中央音乐学院某副院长对欣赏音乐的一些观点(记忆节转)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13 12:11 PM
标题: 中央音乐学院某副院长对欣赏音乐的一些观点(记忆节转)
***听音乐无需懂,无需听别人即使是音乐专家对音乐的解释,其实这些解释都是解释者对音乐的主管理解。

***听音乐只管自己去感受、想象,没有什么正确理解和不正确理解,因为就算养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乐团和指挥,都有不同的演绎,你说谁是正确谁是不正确?那些号称可以演绎出作曲家,特别是那些早已离世的作曲家的原意的,都是忽悠人的。

***很多东西都是乐评人甚至是小报记者杜撰出来的,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故事就是小报记者遍出来的。

***自己也干过杜撰的事,有很多国内作曲家的作品要参加评审,曲作出来不知起什么名,就找他给起名,他说你放你的音乐听听,听后他说一个名,然后问这个行不,不行又说一个。。。直到满意为止。他总结了一个起名的经验--越抽象越好。有一次一个人找他给音乐起名,他想来想去就说就用《诉》怎样,那人大喜说好。

***这个讲座在音乐学院的听众里引起的反响和认同比普通听众大的多。

***有一个音乐老教授听完他的讲座说:周老师我听完你的讲座,如释重负,压在心中几十年的石头终于放下来了。以前学生问我这音乐怎样理解、说的是什么,我自己其实也没搞通,就只能按现有的资料给他解释。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13 01:16 PM
这是没错的,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个讲座在音乐学院的听众里引起的反响和认同比普通听众大的多。”
很多普通听众总是带着心理压力去听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4-13 02:07 PM
原帖由 马生 于 2010-4-13 12:11 PM 发表
***听音乐无需懂,无需听别人即使是音乐专家对音乐的解释,其实这些解释都是解释者对音乐的主管理解。

***听音乐只管自己去感受、想象,没有什么正确理解和不正确理解,因为就算养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乐团和指挥, ...

好贴!值得大力推荐!大众听音乐本来就不必“刨根问底”,就像开车没必要非弄懂汽车汽车制造的设计不可,操纵性、经济性满意就可以了。听音乐就是要享受其中。但论坛要有各种层次的言论才能活跃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13 05:03 PM
音乐就在心中,不要勉强,不要担心别人的看法...
作者: TAOGE    时间: 2010-4-13 05:08 PM
听着好听,舒服就好。听音乐不要太累要用舒缓的心情感受音乐。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14 09:40 AM
我不反对楼主的意见,但从我自己对音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音乐其实还是需要懂而且可以懂得,音乐是有表现内涵的,“无需懂”其实是这位教授给我们的一种鼓励,采用了特别的方法引领我们怎样去欣赏音乐,并不是说真的不需要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的意境。在古典乐中运用不同的乐器、旋律、音调、音高、节奏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色彩、环境、心态等,营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氛围,有些你听了会有热血澎湃、斗志昂扬;有些听了会感到忧郁不安,有些会令你欢快舒畅,这些就是因为你能阅读音乐才有这种感觉,并不是说你不需要懂,不需懂只是说法的问题,因为很多音乐确实蕴含了作曲家的一些个性和想表达的意愿,当然并不是指所有的音乐,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自己去从这方面了解和探索的。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4-14 10:30 AM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0-4-14 09:40 AM 发表
我不反对楼主的意见,但从我自己对音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音乐其实还是需要懂而且可以懂得,音乐是有表现内涵的,“无需懂”其实是这位教授给我们的一种鼓励,采用了特别的方法引领我们怎样去欣赏音乐,并不是说 ...

你的观点我赞同:毛泽东提倡“文艺要百花齐放”,我想听音乐的方法也要“百花齐放”。你的理解可以说是听音乐的一种方法。但我以为:首先是如何接受古典音乐,往后要深入地听那就看喜好了,当然能对作品有所了解,听起来是另一番风味了。特别是对没标题的交响曲、奏鸣曲、室内乐的几重奏这些没有命题的作品,单靠听觉是“不够味道”的,这时需要掌握一些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比如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主题”、“动机”,这些东西相当“学术”味,这时听音乐的另一个层次,但未必是每个人都有兴趣去深究的。比如:开车的人大多数只知道刹车可以使车辆停住,但未必知道怎样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住,如果开车的人有心思,对车辆的行驶速度、路面固定和移动的障碍的判断、对自己车辆的装载与刹车的关联有研究有认识、干湿路面对轮胎附着力影响的认知,那么他对如何稳妥的驾驶就掌握得“游刃有余”,自然,这又是另一种层次的驾驶技术。因此,我既赞成楼主推荐某教授的观点,同样赞成你的观点。这好比要学开车,首先要敢上车摸摸驾驶室的各个操纵器,要敢把车开动,然后才学习和研究怎样把车开好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望各位网友继续上来“议事论事”,各抒己见。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0-4-14 10:34 AM 编辑 ]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14 10:40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0-4-13 02:07 PM 发表

好贴!值得大力推荐!大众听音乐本来就不必“刨根问底”,就像开车没必要非弄懂汽车汽车制造的设计不可,操纵性、经济性满意就可以了。听音乐就是要享受其中。但论坛要有各种层次的言论才能活跃。
非常赞同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14 11:22 AM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0-4-14 10:30 AM 发表

你的观点我赞同:毛泽东提倡“文艺要百花齐放”,我想听音乐的方法也要“百花齐放”。你的理解可以说是听音乐的一种方法。但我以为:首先是如何接受古典音乐,往后要深入地听那就看喜好了,当然能对作品有所了解, ...

其实我一点都不反对那位教授的观点,相反我非常喜欢他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他表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要读懂音乐。同时其方法让人觉得古典乐也不是那么难懂的事情,使人不易望而生畏。但凡事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对古典乐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才能更加深入去探讨关于主题、动机、属调、复调、慢板、行板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方面稍显专业,要进行一定乐理的学习才能明白,这个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懂得运用才能从音乐中读懂它们,当我们这些方面都掌握了以后,那么对整部交响乐或其他古典乐类型的音乐,就能通篇了解和读懂了,这样我们再次聆听音乐时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效果。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14 03:02 PM
这里面也就牵涉到专业和非专业了。但有的时候,一些人不是学音乐的,但喜欢音乐,所以他就钻进去了,甚至比一些专业的还专业。这就象一些电脑黑客和高手一样。所以,学什么东西,兴趣很重要。。。。。。。。。。。。。。。。。。。。。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16 12:18 AM
必须重申一下:听音乐,首先是一个爱好。
    音乐确实有内涵,正如yudeanwu兄所说的。“音乐无需听懂”这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鼓励和引导。
    为什么那个音乐教授提倡“音乐无需听懂”,而我和情迷版主也一直强调不要带着心里压力去听?主要还是普通听众一看到“内涵”这两个字就想得非常深奥,于是往往会走极端。他们总觉得听古典就是听“高深”,一段旋律必定有其要表达的确切意思或描述的事件,简而言之就是“把音乐当是文章去看待”。但音乐内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而情感不可量化且因人而异,哪里会有“这段旋律就是这个意思”这回事呢?音乐要传达的,无非就是喜、怒、哀、乐,以及听感上是清新还是厚重、温柔还是激烈、压抑还是辽远等等感性元素,除非是带有音画性质的标题作品(注意,这里有“音画性质”和“标题作品”两个限制语。这类作品都很晚,在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早期和中期几乎没有,连《蓝色多瑙河》严格来说也不能归于此类。而且这类作品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理解)。当这些感性元素让一个人接受了或者产生共鸣了,就可以说他对这首音乐作品产生了兴趣或者至少是好感。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16 12:20 AM
好了,现在来谈谈所谓的“听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解释:当你接受了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观点,这就叫“听懂”。此外,这个总结并不是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说喜欢听歌的,听得多就不会仅仅是听个响,而是会有自己的评价说这个唱得好、那个唱得不好,或者这个曲子好、那个曲子不好。如果要他回答为什么如此评价,一个“因为更有味道”的回答就足够说明问题。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没回答出是什么样的味道,但请认真地想想:如果这个味道能用语言完全准确地表达,那么音乐为何经久不衰?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能用语言直接说出来的都不是精髓”。其实,冥冥中,“听懂”存在于很多人的心底,普通听众都妄自菲薄了。所以,我在初哥面前一直是说一半不说一半地强调“一支旋律,从不喜欢听到喜欢,就是听懂了”。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16 12:21 AM
再来说说音乐结构问题。节奏,还有什么什么板、什么什么调这些,其实是音乐的表现手法。就像写文章中的类比、排比、隐豫、双关等等。读文章可以看故事、可以看作者不知不觉中渗入其里的感悟、也可以看文章中如何技巧高超地使用各种手法去正确表达要说的内容,这是三种不同的欣赏。同样,听音乐也有类似的、分别对应着的三种欣赏角度。不管是文章还是音乐,创作手法始终要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手法和技巧毫无意义。我们听音乐结构,在惊叹作曲家的想象力、控制力之外,是不能够脱离旋律和情感的。以我自己来说,当我了解了音乐结构之后,就是对欣赏旋律美的回归。只不过,在了解织体结构的条件下,旋律还有另一种美。这些都和读文章是道理相通的。

[ 本帖最后由 flightjinn 于 2010-4-16 12:23 AM 编辑 ]
作者: 2009lg    时间: 2010-4-16 08:26 AM
有道理。学习了
作者: jp    时间: 2010-4-16 09:31 AM
FIGHTJIN对古典音乐欣赏的讲解很深入、很到位呀,赞一个!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4-16 09:49 AM
原帖由 flightjinn 于 2010-4-16 12:20 AM 发表
好了,现在来谈谈所谓的“听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解释:当你接受了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观点,这就叫“听懂”。此外,这个总结并不是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说喜欢听歌的,听得多 ...

好一个“因为更有味道”!这道出了对音乐的理解因人而异,即使是音乐家、指挥家,对同一部作品就有不同的理解,许多指挥家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就是因应指挥家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伟大的指挥家哈农库特选择不得不离开维也纳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喜欢吐字先于小节开始,那听上去就像弱拍”的演绎方法,并说:“在维也纳。人们自以为是莫扎特的代言人,可不管是它的哪部作品,都演得一板一眼,乐句被蒙上了浓郁的悲剧氛围”。音乐界对海菲兹演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存在分歧,“反对派”认为海菲兹的速度太快了,失去了美感。但资料反映:海菲兹当时是完全按照贝多芬乐谱的提示演奏的。因此,不要拘泥于谁对作品的理解才“正确”,随便聆听是个人喜好,深究作品本身是聆听音乐的更高层次。就像有人喜欢漫步田野幽径,有人喜欢登高望远,这仅仅是不同的喜好和层次。“因为更有味道”是提倡爱乐者进入了古典音乐“殿堂”后有兴趣就深究一下古典音乐的历史、乐理,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聆听音乐还有一个“尽在不言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这仅仅是个人的内心感悟。个人的当时情感、人生经历不同,感悟就不同。
作者: 音乐情迷    时间: 2010-4-16 09:52 AM
听F兄一席话,倍感F兄的理性、理智、严谨,我等真的要好好学习。
作者: WOOW    时间: 2010-4-16 12:11 PM
引用我在昌业音响论坛的观点:“技法和理论更多是对创作的一种辅助手段,掌握着在表述音乐手段或者描述方面会有所帮助。但根本还是要你的音乐能够打动别人的心灵。对于赏乐者来说未必需要懂得这么多理论和技法。要的只是感觉。所以我以为那个教授说的基本在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前两年新出的《刘三姐》小提琴协奏曲,我个人以为,尽管这个协奏曲用了很多技巧和手法去表现音乐的内容。但因为抛弃了最容易感动观众的主旋律和音乐情感,而过于注重音乐作曲技巧及小提琴的演绎技术手法。使得该协奏曲让一般人听不懂是啥,想表现啥。相比只是以简单,通俗易懂的基于越剧曲调为主创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说。很容易弄清啥是真正的听懂。什么是真正的美。

所谓的理论和技巧基本上是辅助手段。是为了强化表现力和表达力。如果一件事物的基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不美的话,无论后面技巧,理论水平多好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如果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美做好了。那技巧和理论的美则是锦上添花。
作者: yudeanwu    时间: 2010-4-16 01:04 PM
F兄讲的非常到位,学习了
作者: juncool    时间: 2010-4-16 02:15 PM
首先还是从听感上去熟悉,知道自己喜欢的类型,从而走入音乐欣赏的大门,基础知识的了解,自然会加深你对作品的理解,增加欣赏的趣味,实际上这位教授所说的意思应该是,音乐是广阔无边的,我开始听音乐的时候是不看乐评的,是因为怕自己失去了对音乐的主观印象,但是后来开始看了,这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已经不那么容易受到干扰了,那么听听别人的评论,对自己是一个提高的机会
作者: 孔老二    时间: 2010-4-18 12:01 PM
        说到听古典音乐,有时确实会遇到令人无所适从的情况;比如托斯卡尼尼和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很有口碑,伯姆的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和莫扎特的第40、41交响曲,几乎是爱乐者的挚爱。这些“认定”当然是有权威乐评机构的引导的结果,在这种暗示作用下,发烧友都去追求这些版本。但我又听有发烧友这样说:那些交响曲只不过是“托斯卡尼尼加贝多芬的交响曲”、“卡拉扬加贝多芬的交响曲”、“伯母加莫扎特的交响曲”,它只是体现一种风格,并非是真正作曲家自己的交响曲。又何必刻意追求其“真谛”呢?又比如:莫扎特的小夜曲NO.525跟肖邦的夜曲不一样,就有点像进行曲或者像舞曲。这就要首先弄清楚夜曲与小夜曲的曲式体裁的异同。我想:要向真正听懂古典音乐,非得学习一些乐理知识和音乐是不可。比如我们听巴洛克的音乐,感觉是急速变化的音阶和变化莫测的调性,里面还有很多有关对位技巧。如果掌握了相关的乐理知识,听起来就是就是另一番风味啦。甚至有发烧友把古典音乐夸张的比喻为“毒品”,美其名一旦深陷其中就会难以自拔。君不见有的发烧友藏碟达到3、4千张,同一作品的演绎版本多达十多个。我把它称为“烧通顶”级的发烧友。因此,是否预示着要真正“听懂”可能要付出代价的。如真那样,我有可能选择“七上八落”“半桶水”好了。

[ 本帖最后由 孔老二 于 2010-4-18 02:05 PM 编辑 ]
作者: flightjinn    时间: 2010-4-19 02:21 PM
很难想象真有人把所有的作品和版本都听了个遍。如果一定要那样才算是“听懂”,我也做半桶水算了。我还是专精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拉倒,其他的有些了解就好。
作者: 马生    时间: 2010-4-21 12:04 AM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昌业音响主论坛 (http://changy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