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 发表于 2014-4-23 11:20:28

“发烧天碟”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突然发现:“靓声”原来是可以“造”出来的,由此引发我对某些“发烧唱片”商业价值的质疑。


    事情缘于国内某音响杂志上一篇对发烧老厂DECCA历史回顾的文章。文章中特别提到DECCA经典录音――Phase 4 Stereo(四相位立体声)系列唱片。如文中所述,Phase 4 Stereo录音技术是DECCA独家开发的一剂“音响灵药”。它主要体现在刻意凸现的左右两侧极端音场定位距离与前、后方纵深感,是经过“美丽染色”后的产物。





http://d2heru13qkbk4q.cloudfront.net/media/790361/scaled/16GB_320.jpg


http://eil.com/images/main/Kenny+Baker+-+The+Spectacular+Trumpet+Sound+Of+Kenny+Baker+-+LP+RECORD-460204.jpg


http://i.ebayimg.com/00/s/NTY2WDU3Mg==/$T2eC16F,!yUE9s6NEGiMBQo9p!siWg~~60_57.JPG

luhui 发表于 2014-4-23 15:32:18

不错的录音

jp 发表于 2014-4-23 15:33:58

在录制时,DECCA将先前早已制作编辑好的录音母带经过“特别定制”的10路混音器以求得到“良好的”分离度与声音厚度。这样一来,强劲的低频效果就显现出来了,乐器的结像似乎“胖”了不少。后期又改用20路混音器以求达到声音表现的极致。

jp 发表于 2014-4-23 15:34:23

该系列的LP面市后,便立刻受到音响迷的欢迎。原因很简单:Phase4Stereo这种夸张的声音在大部分发烧友所拥有的低价音响系统播放时,四相位本身的肥厚的声音与播放系统的损耗、失真正好互相抵消,声音反而变得好听起来!

cjbq 发表于 2014-4-23 16:42:21

只要大家喜欢听,唱片公司用什么办法我看都行,摄影还讲究后期PS呢

jp 发表于 2014-4-23 16:47:17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某些唱片商正是把握了发烧友这种追求效果的心理,在麦克风、调音台等方面大做手脚,“调配”出一张张蕴含Hi-Fi元素的“发烧天碟”来。

jp 发表于 2014-4-23 16:50:39

这调音台真的是厉害,它几乎可以弄出所有发烧友梦寐以求的东西――醇暖昏黄的音色?没问题!清晰浮凸的音像定位?小菜一碟!还需要什么?――具侵略性的动态?抑或纤毫毕现的细节?统统没有问题,只管提出要求好了……。

jp 发表于 2014-4-23 16:51:56

所以,如今在市面这种只重效果而不重内容的唱片相当不少,被冠以“发烧天碟”的美名卖个好价钱。问题是,部分发烧友对这类玩艺儿兴趣又颇浓,不惜破财以换回CD中那若干次的兴奋!

LG 发表于 2014-4-23 17:09:49

一些古典音乐、特别是现场录音的,也存在后期“加工”?

jp 发表于 2014-4-23 17:20:30

都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现场碟最终出来的版本通常是现场录音、彩排录音、练习录音的综合者。其实,这些是合理的,因为现场演奏、演唱很难十全十美,可以理解。本文是专指那些刻意追求夸张音效而对音乐美不太重视的所谓“发烧碟”。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发烧天碟”带给了我们什么?